為什麼只有唱功的歌手會越來越沒市場?
在被各類以「高手在民間」為宗旨的草根選秀瘋狂榨取收視率之後,芒果台的《我是歌手》終於為神州大地的歌手們搭建了一個可以讓「正規軍」揚眉吐氣的「交誼」平台(即使這個平台創意依然是舶來品)。在這個被擺放了門檻的平台上,一首首老歌催人淚下、一位位老將煥發青春;但當人們為黃綺珊雜耍般的高音叫好時,被林志炫的無詞歌感動時,為沙寶亮弦樂般的嗓音陶醉時,一個弔詭的問題始終像幽靈般如影隨行——為什麼恰恰是這些唱功了得的歌手,反而長時間被歌壇冷落、被媒體和網友貼上「鹹魚」、「過氣」這樣辛酸的標籤?!為什麼在參加《我是歌手》之前人們對他們的唱功無動於衷?你可以說因為他們時運不濟,但在我看來,正是他們身懷絕技的唱功使他們受到局限,導致他們在產業環境與媒體環境以及審美環境更新頻率極高的當今華語樂壇艱苦跋涉。
雖然《我是歌手》得以讓一眾唱將名正言順地捲土重來,並希望以此和選秀節目劃清界限,但是它們在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殊途同歸——參賽曲目都以翻唱為主,這種屢試不爽的表演形式無疑是讓參賽者在短時間內收穫鮮花與掌聲的最佳捷徑。一首膾炙人口的「流行金曲」能夠引起聽者強烈情感共鳴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個致命的副作用,我稱其為「舞台錯覺」。舞台錯覺最典型的「癥狀」莫過於歌手在賽前與賽後人氣與作品上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因為他們在比賽後推出的新歌99%都無法達到那些流行經典的水準。觀眾當初的喝彩從某種角度而言只是一次情感懷舊的慣性延續,當歌者的新作品無法滿足聽者的情感慰藉時,那些喝彩的泡沫自然化為一聲嘆息。從這個意義上講,誰能擁有製造金曲的機會與能力誰才能真正做到「歌者為王」。
林志炫翻唱的《煙花易冷》讓他在《我是歌手》節目中取得了有口皆碑的好成績,但我相信如果讓這首大熱單曲的原唱、當今華語流行樂壇的領軍人物周杰倫去參加《我是歌手》,周董的成績單一定會比煙花「更冷」。因為周杰倫並不是一位純粹以演唱功力見長的唱將型歌手,但他是一位非常會合理使用自己嗓音的天才唱作型歌手,他的創作才華彌補了他的嗓音缺陷,包括《雙截棍》在內的無數周氏作品之於華語流行樂壇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創新。以周杰倫為代表的新一代唱作型歌手的崛起,打破了以歌神張學友為代表的傳統唱將型歌手單一壟斷的格局。人們接受周杰倫口齒不清演唱風格的同時,也意味著對流行音樂欣賞習慣的多元化選擇。樂迷們單純以演唱功力去支持某位歌手的時代已經終結,歌手的演唱功力早已不是衡量歌手價值的惟一標準。傳統唱將型歌手們往往習慣陶醉於自己良好的唱功,從而忽略了他們需要依靠大批好歌來進行「餵養」的尷尬現實,但在唱片行業幾近崩盤、音樂人創作水準集體滑坡的今天,好歌何來?即使唱片公司的作者版權庫中出現了一首好歌,恐怕早已被張學友、陳奕迅這些擁有龐大金曲數量的大牌唱將迅速瓜分,這也就是《我是歌手》參賽者們懷才不遇的根源之一。
傳統唱將型歌手所遭遇的尷尬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創新不足的體現,無論是歌壇新人還是舊人,覬覦通過一首大熱單曲一勞永逸的時代已然逝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