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歌賦中的玉文化

中國詩詞歌賦中的玉文化

翡翠、和田玉,向來是中國文人墨客喜愛收藏和珍視的寶石,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財富,同時也是精神上的財富。

在中華五千年的傳承中,向來喜歡以物喻人。無論是立霜傲雪的梅花,還是鏗鏘節氣的竹子,都是高潔崇德之人的代名詞。人們喜歡用詩來表達情感,用歌賦來宣洩心中對美好事物的肯定,而「玉」則是在詩詞文化中最為傑出的佼佼者。

用翠綠的形容春意

在詩人賀知章的筆觸下,翡翠的綠,是一種生氣,更是一種活力。當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還有什麼能夠比用翡翠來形容一個抽芽新紙的生氣蓬勃呢?因此他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在詩人的想像中,細長的柳枝就像是用翠玉裝飾的一般,清脆而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而比喻的作用是為了更生動、形象地傳遞意境和畫面感,可想而已翡翠在當時,已經是深入中國人心的重要物品。

用透光來形容高貴

在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中,用玉來寄物喻情的句子比比皆是,但是充分考慮到了玉石的透光性,並以此作為想像力的,非李白莫屬。詩仙的一首《客中行》中詩曰: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短短兩句便為我們構築了豐富的畫面感,這是何等的豪邁和奔放,玉碗盛酒,既是出於對貴客的尊重,同時是身份的象徵,一句琥珀光,道明了這是一隻質量非一般的玉碗。

可以想像一下,光透過酒,再透過碗。呈現出琥珀色的光彩,既展示出了客人的尊重和好客,也展示出了當時玉石製作工藝的高超技藝。而從生活習俗上而言,玉,依然是當時最為主流的高貴器皿材料之一。可見玉石文化,在是當時的流行之盛。

以玉石來形容聲音的美妙

玉石,總是給人一種高貴和清潤的印象。哪怕是沒有聽過玉珠落在玉盤上的聲音,光是任憑想像力馳騁,也會心領神會其中的神來之聲。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琵琶演奏的絕技有著這樣一段形容:「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用大小相間的珠子自由滑落到玉盤上的聲音,來形容琵琶聲的優美,這是一種多妙不可言的想像力。叮叮噹噹的清脆,這不僅是文人對詩文駕馭的通透,更是對和田玉喜愛的由衷變現。

以玉石來形容寶貴的人才

在傳統詩歌中,玉石可以用來比喻所有美好的事物。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往往需要經過歷練和捶打才能受到社會的認可,就像玉石也要經過淬鍊,才能辨別得出是否是一塊好玉。詩人杜甫的在《放言五首》中詩曰:「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意思為是不是好玉要燒上三天,是不是好的人材需要7年來辨別。而這裡指的材,其實就是指道德,畢竟才易得,材難得。以玉喻材,由此看出傳統文化中只有有德之人,才能以玉為伍。

以玉的潔來表達真摯的感情

當我們要表達我們感情的真摯、純潔的時候,往往需要藉助一些物品,而玉恰恰符合了我們對這種真摯情感依歸的所有要素。晶瑩、剔透,容易讓人接受,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曾表明心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心,就是指冰塊做的內心,清澈、純凈;而玉壺,意指高潔、純潔無瑕的品格,表示「我的心就像盛在玉壺的冰那樣潔白透明」。這就是文化共鳴,詩人真摯的情感流傳了幾千年,到如今依然被人津津樂道。這說明,用玉來詠唱自己真心,時至今日,依然是非常受用的文化傳承。

結語

在古往今來的浩瀚詩篇中,和田玉、玉石、翡翠出現的頻率不在少數。這既是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玉器的偏愛,同時也折射出了玉在流傳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與中華文化結成了緊密的聯繫。

以玉明志、以玉傳情、以玉喻德、以玉形聲、以玉擬人,玉幾乎成為了騷客詩人筆下美好事物的代言詞。在大街小巷的吟唱中,依然傳承著玉的故事。隨著年代的陳釀,形成了典故,一代又一代地傳遞著。唯有不變的,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歌頌高尚品格的時代風尚。


推薦閱讀:

TAG:詩歌 | 文化 | 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