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遭質疑 一句「很正常」就能對付了?
來自專欄汽車圈兒的那點事10 人贊了文章
蔚來汽車是造車新勢力的領頭羊,公認的了。但是,最近這隻「領頭羊」遭遇了不少來自媒體、車主等業界的質疑。
上市前,招股書將蔚來存在的諸多切實問題公開化。比如,今年上半年凈虧損高達33.25億元,但銷售收入卻只有4439.9萬元,連一個東方廣場NIO HOUSE的年租金都不夠。
再比如,從6月開始交付到8月底,將近3個月交了1381輛ES8,趕不上吉利帝豪EV、奇瑞eQ、比亞迪元EV等傳統品牌、單款車型、一個8月的銷量。這些車型,8月銷量都在4000輛以上。
上市後,蔚來汽車股價的走低,也讓不少人質疑,有朝一日,蔚來會不會也像特斯拉那樣,被資本市場看空。
等等等等。
好吧,巨額虧損也好、交付慢也罷,甚至蔚來的股價漲不漲、跌不跌,都與你我無關。作為中國新興的造車新勢力,需要充足的時間和金錢去慢慢成長,這無可厚非。更何況蔚來還是以「智能化」汽車為核心,本符合我國的戰略發展大方向。非要揪著無關痛癢的不足指指點點,也著實沒這個必要。
但與你我有關,並且不能妥協的是,關於車的質量和使用問題的質疑。
十一放假之前,微博網友@亞東,也就是蔚來的新晉車主,吐槽稱,剛買了僅4天的ES8就莫名死機,車能開,但全車系統無法啟動,而且還是發生在行駛過程中。不知道亞東是不是老司機,但要是換個新手突然遇到這種情況,八成會亂了方寸……
兩小時後,蔚來工作人員趕到現場,解決辦法是,拔下保險絲再插上,重啟之後就恢復正常了。這很符合手機、電腦死機的對付邏輯。但講真,如果剛買的手機、電腦就出問題,一般就是退換貨了。蔚來呢? 筆者試圖聯繫了當事人亞東,對方稱「重啟就好了啊」。也許只是小概率事件,蔚來也沒什麼明確處理措施,當事人也只是在網路上發泄一通,這事兒也就這麼收尾了。
「車能開、但系統無法啟動」,這種情況很可能是智能系統出了BUG,跟電池、電機、電控應該沒啥關係。但是,「智能」不是蔚來顛覆傳統汽車最有力的武器嗎?這就是傳說中的智能汽車?
近期一篇《帶你全面了解真實的蔚來ES8》的文章更是將蔚來的質疑聲推向高潮。文章比較客觀的分析了ES8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根據作者推算,「每次單程開185公里以上就需要考慮續航危機的問題了」,同時還指出,「ES8雖然被交付到用戶手中了,但目前的完成度非常低」,以及車輛被遠程控制所涉及到的安全問題、充電問題等。
面對這些質疑,不知道蔚來作何解釋?只記得9月底,李斌在一場媒體見面會上對ES8續航、隱私等質疑作出回應稱:
「最近對我們是有一些質疑和批評,我覺得首先很正常。將來的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蔚來都會被質疑、批評,這是肯定的……亞馬遜1995年成立的,一直到幾年前,還是被批評,但是現在人家已經萬億美金市值了。」
蔚來與亞馬遜,有何可比性?一個不到4歲,一個23歲;一個市值剛破75億美元,一個市值萬億美元。這都先不說,關鍵是兩家公司本質不同,亞馬遜是電子商務公司,最不濟的質疑也就是用戶隱私安全問題,當然這也是不容小覷的BUG。
但蔚來可是造車企業,其涉及到的質疑背後直接關乎人身生命安全。在生命面前,多少市值、多好的用戶體驗,甚至用戶分攤部分股份等等,又有什麼意義呢?又是強調市值,又是快馬加鞭交付,一句「很正常」是對自我的包容還是對用戶的應付?很大程度上來說,李斌造車,更多的是站在創業的角度來造車,而非造車的角度。
所以,一句「很正常」的回應,實在有些蒼白無力。
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電動汽車、智能汽車,甚至無人駕駛汽車、飛行汽車等等,本質都是汽車,任何時候汽車都不是架在四個輪子上的「鐵殼」,永遠都是承載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交通工具,甚至關乎整個交通網路的安全。如果脫離安全核心去造車,恐怕也不會有人心甘情願去花錢當「小白鼠」。
汽車從誕生至今已有百年多歷史,一輛車從設計、研發到最終量產,少則需要五六年,多則需要七八年,這期間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和驗證,目的是確保車輛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否則,賣出的車出現問題還要召回,不如出廠前做到極致。
蔚來於2014年11月創立,2016年11月發布了號稱全球最快電動汽車的EP9,僅用時2年。2017年12月,ES8上市,今年6月份開始量產交付。沒覺得這款車有多顛覆,倒是造車速度很顛覆。
按照蔚來的計劃,今年要交付1萬輛ES8,但這真的這麼重要嗎?眼下,還有什麼比解決系統BUG、續航里程等質疑,消除用戶擔憂更為棘手和迫切的事?
不可否認,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算是比較成功領先的企業,至少從表象來看已經很接近傳統車企了,雖然還沒資質吧。但是,蔚來的後面,是幾十家還在為顛覆造車而前赴後繼的「引領者」。他們或出身傳統車企,或出身互聯網等企業,顛覆傳統、智能汽車、解放雙手、智慧出行、飛行汽車……他們似乎有著謎一樣的造車夢。隨著一波波造車新勢力產品的相繼推出和量產,相信還會有不少新車免不了遭受種種質疑和批判。因為大部分車根本沒有經過足夠的時間和測試的考驗,畢竟造車新勢力也是從2014年下半年才初露頭角。
編輯點評:眼下是造車新勢力集中亮相產品的高峰期,這種心情和考試差不多,還沒到時間,一個個的都交卷子了。可是,卷子答得怎麼樣,也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沒交卷的更是心急火燎,也許還沒答完,就也跟風把卷子交了。如果造車是這種心態,那是很可怕的事情。要想最後交付的新車經得起試駕、經得起檢驗、經得起口水,那背後沒有足夠的碰撞測試、不同的場景測試等,連造車企業自己這關都過不去的話,還能指望用戶來買賬?到最後,也不過是一場資本遊戲罷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