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作為家長的你都遇到過哪些奇葩作業

這些年,作為家長的你都遇到過哪些奇葩作業

國慶假期結束了,各位小主們的作業可都完成了嗎?

記得小時候,每逢放假,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老師全部口徑都是「我這一科只留一點點作業,大家每天只花半小時就可以了」……

想像一下0.5×9×7的感受……

還沒放假,心就被擊碎了。

要是出門遠行,啥都能不帶,作業卻是要隨身帶著的。更悲催的是,我的親媽還會隨機增加作業。

「別忘了寫作業!」「寫完作業才能玩!」「今天玩兒得高興吧,趕緊趁熱乎勁兒寫篇日記吧!」……

說好的假期呢?說好的放鬆呢?

全都是泡沫!泡沫!泡沫!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和我一般大的都已為人父、為人母,原以為能和作業徹底say goodbye!

沒想到,我卻給自己挖了個坑,再度陷入作業的劫難。哈佛的作業量大家也都知道,「壓力大到裸奔」!(準確的說,作業量不大,但為了完成作業,需要讀的論文多到不敢細數 )。

而身處國內的父母們,境地似乎也比我好不了多少。

因為孩子的作業都變成自己的了!

先說說史上最悲催的幼兒園作業——

據一個上海網友爆料,一家幼兒園要求家長定期收看某一個育兒類綜藝節目,看完後要提交

1萬字的觀後感。

要知道,在大部分爸媽學識巔峰期,也就是高考那年,作文也才要求800字啊!

有家長為了完成作業,竟然熬夜到凌晨三點,手寫筆記三四頁。

孩子還沒從幼兒園畢業,家長的手估計就得提前報廢了吧!

推薦優質的育兒節目,給家長多提供一個渠道學習育兒知識,這本來是件好事兒。如果哪個家長看完大有感觸想要用文字的形式分享出來,大家也都跟著受益,但想當然地給每一個家長布置「1萬字」作業的做法,就明顯越界了。

這種想當然布置的奇葩作業並不在少數,前段時間大火的「1億粒米」的作業你還記得嗎?

看到作業後,家長們都驚呆了,有人問:「要怎麼數?」

數學老師清晰地回答:「一粒一粒地數!」還要裝好帶回學校。

老師說得雲淡風輕,家長卻聽得心驚膽戰。

「1億」雖然只有兩個字,可它的龐大你知道嗎?光是數數就需要1年。

那麼老師要的需要用食物袋裝好的1億顆米粒呢,大約是2噸。

受到質疑後的老師更正得倒挺及時,但背後這「認錯」的話明顯言不由衷啊:不用扛到學校里了,自己在家數吧!

總之就是,還得數!

這老師是心大還是無腦,常爸也不想繼續掰扯了!

此等奇葩作業,除了讓家長和孩子開眼界,給網友多點歡樂外,我看也沒啥實際價值了!

九月開學以後,類似吐槽奇葩作業的帖子真是不少,但常爸仔細看過後,發現有些被掛上「奇葩」標籤的作業,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是家長在給自己加戲啊!

1.「奇葩」作業不是只有一種打開方式

中秋放假前,這個「畫月亮」的作業火了一把!老師讓孩子每天晚上畫同一時間的月亮,目的很明顯,就是讓孩子看看月相變化。

這個其實和我們小時候老師要求觀察花草樹木是一樣的。可偏偏有些家長想得太多,累了自己也累了孩子。

有的直接代勞替孩子畫,堅持午夜12點畫,為此還瘦了8斤。

有的地方連續幾天陰天看不到月亮,家長就在家族群里緊急求助,搞得興師動眾。

可我還是覺得這個作業布置得很有意義,而且完全可以用一種積極正向的方式來面對。

首先,從觀察時間上來說,老師也沒要求必須是幾點,只要月亮升出來就可以啦。完全可以趁孩子還沒睡的時間對這 滿天繁星多看兩眼,也增加一些對天文的興趣,對此家長何必代勞。

其次,從看不到月亮說起。本來就會有陰天或者雲遮月的情況,孩子照實畫就好了,總不能生生造一個出來吧?!這也是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精神。

最後,實在沒有條件觀察又不願意空在那裡,也可以動用其他手段,比如動動手指,去專業的月相網站查詢,不同地方、不同時刻的月亮都能查得到。

總之,常爸覺得這個「畫月亮」的作業不僅不奇葩,反而很有創意啊!完成能力上,小朋友自己就可以駕馭;效果上,提升觀察能力的同時還能增加對中秋和月亮陰晴變化的理解。

無獨有偶,常爸同事家的孩子恰巧也遇到了同樣的作業,看這些正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做得很是開心嘛!

小朋友畫畫,家長代寫孩子的感受,不僅配合默契,常爸在屏幕這頭都能感受到當時優質的親子陪伴!有月亮時就畫月亮,沒有月亮時就畫黑黑的雲,即便月亮在雲朵里捉迷藏,也能畫出來。

「今天的月亮有點彎」「今天的月亮像半個西瓜」「今天的月亮比昨天胖了點」……

光看孩子的描述就已經樂不可支了!

所以,拿到作業,咱做家長的也不能一棒子打死,還是要分析分析再做判斷。

這些作業之所以能被人一眼貼上「奇葩」標籤,和新穎的形式不無關係。與我們小時候相比,這些作業顯然更靈活些(雖然有個別作業創意過了頭),所以很多家長一時才hold不住了。

但其實常爸真正想提醒大家的是,有好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作業才是真的奇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概是遵循了這個理念,在常爸小的時候,老師們布置作業常常是:「這些單詞每個抄二十遍,這段課文抄兩遍,這個類型的數學題今天做五十道……」寫到手酸、心累不說,寫慢了,等待許久的動畫片就生生錯過了!

這種重複性勞動,對學習沒啥幫助,反倒讓同學們練出了絕技:一隻手上拿好幾隻筆,同時開工。

直到現在,這樣帶有懲罰意味的作業竟然還沒消滅。

有個成績還不錯的孩子,因為上課經常「溜號」,做作業粗心,老師就專門給他定製了一款作業:寫700遍「我要專心學習提高成績」!而且還得寫上編號,防止偷懶。

「抄寫700遍,下筆手抽筋」。

如果這種簡單機械的作業就能治好孩子的「粗心」,別說登月了,人類早就可以指哪兒打哪兒,想幹啥幹啥了。

還有一些經常被吐槽的作業,就是明顯超出孩子的年齡階段和能力,擺明了就是讓家長完成的作業。

國慶放假前就有這麼個作業火了。

一個爸爸連夜刷屏,為了完成老師安排的一個以「環保」為主題的轉發活動,求各位好友給孩子「澆水」,完成後還得截屏給老師。

孩子還沒有手機,就算有大多只是玩遊戲,哪裡來的朋友圈。家長們只好代勞,做個作業,把自己幾十年的朋友關係全給動用了,這作業面子真大!

還有一個網友在論壇里爆料:她上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暑假作業是讓孩子畫完一整本《秘密花園》!

《秘密花園》有多複雜,成年人都應該有所體會,完成一頁就要好幾天,更別說一本了,孩子的眼睛正在發育階段,讓孩子天天盯著這麼小和密的圖案畫,造成的視力退化老師負 的起責嗎?!

2.「究竟是培養孩子還是為難父母?」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奇葩作業,前面說了,和老師求新、求變、力圖調動孩子興趣不無關係。可是,除了表面形式上的改變,我們更需要的應該是底層思維方式的改變。

好的作業,是能真正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探索欲,並從中獲得快樂的。

看看下面這份澳大利亞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假期作業。看著項目很多,但樁樁都戳進孩子的心坎里啊!

騎個自行車或者滑板車讀一本書看你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和你喜歡的人待在一起……

這麼貼心有愛的作業,哪個孩子能不喜歡?關鍵還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學會愛與被愛、體驗生活的美好。

美國小學生的作業,也是以「有趣」著稱(從我們之前團過那麼多美國練習冊就知道!)!

寫作文的作業,是填空式的,字數不多,但能引導孩子怎麼思考,怎麼安排,怎麼表達。比如這篇,是讓孩子想像一下當校長的一天:你會從哪裡開始改造這所學校?你會給學生們增加什麼課程?怎麼布置自己的校長室?午餐加什麼新菜式?有老師把班裡的搗亂分子扭送到校長室,你打算怎麼處理?當校長後,你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最不喜歡的是什麼?

……

這樣的作業不僅在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更是對思考和行文邏輯的絕佳引導。

還有這樣式兒的,用幾何圖形創造一個生物,給它起個名字,寫一個關於它的故事。這種作業,讓孩子腦洞大開,而且樂於完成。

而美國還會有很多偏向於研究性的作業,孩子們需要自己定選題、找資料、分類整理、撰寫成文等,直到完成研究任務。所有的工作,都要孩子付出大量精力和時間去做。

但這卻讓孩子可以在大腦中行成一張立體的知識網,更能促使孩子主動學習、建立獨立思考的習慣。

所以說到底,作業奇葩還是不奇葩,與數量或形式並無關係,重要的是能否讓孩子產生興趣並得到樂趣。雖然來自官方的作業可能短時間一下變不成那麼「有趣」,但我們在自己家裡,可以給孩子創造動手動腦的有趣活動,並加入我們的適當「引導」。

寫在最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Harris Cooper被稱為家庭作業領域的專家,在50多年的研究中,他發現家庭作業對孩子成績的影響會隨著年級增長而加強:

四年級以下,作業和成績相關度幾乎是零;小學五六年級及初中生,相關度是0.07;對高中學生來說,相關度是0.25。

我們需要辯證地來看待這個結果,一方面它告訴我們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時,不是作業寫得越多成績越好,另一方面,也逼得我們必須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對學齡前和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事!

常爸給出的答案就是,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體驗和探索生活中的樂趣!

未來,比力氣、比記憶力、比精確度都和機器人差一截的人類,最大的競爭力莫過於思考能力。我們需要的是有創新精神的高水準決策者、思想者,而不是工業文明裡的產業工人。

布置作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與靈活程度,這點家長和老師都值得反思。而對於家長來說,面對老師布置的新形態作業,也應該審慎思考,而不是一感覺麻煩就哭天搶地,順帶給貼上個「奇葩作業」的標籤。

除了彰顯「可憐天下父母心」「為兒憔悴為女累」的拳拳之心,不過是給孩子展現了遇到困難就退縮,就責怪旁人的負面形象!

關於作業,你有什麼想說的嗎?你遇到過什麼奇葩作業嗎?快來吐槽一下吧!


推薦閱讀:

TAG:寫作業 | 壓力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