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社交是怎麼一步步變成陷上社交的?

線上社交是怎麼一步步變成陷上社交的?

如今,社交軟體層出不窮,無論是熟人社交還是陌生人社交。可是,你真正了解線上社交嗎?你真正線上社交過嗎?

跟風熱點話題一直是一種愛好和秉性(大概率就是因為懶惰),近年來社交場景,社交流量變現這些一直是熱點。有許多文章討論也好,數據分析也罷,大多數人在談論的時候仍然是停留在做學問的角色。

有時不禁想問,你真正了解線上社交嗎?你真正線上社交過嗎?

「不要以為你手機裝了五花八門的社交軟體,並且每天都去看看,就口口聲聲說你懂線上社交。或許你覺得你深度接觸了,但在我看來,你是一知半解。」

曾經有人這樣說到。

是不是特別不服氣,在我們看來,我們熟知幾乎所有互聯網線上社交的打法,流量轉化、UGC、feed流、增長黑客、信息繭房等等技術辭彙,還下了各式各樣的社交APP(某陌、某探、某趣云云),他怎麼能說我們不懂。各大公司拚命地去做社交,做社群,想要拉新、促活、留存、變現絞盡腦汁。

孤獨的人 他們想像鮮花一樣美麗一朵驕傲的心風中飛舞跌落人們腳下可恥的人他們反對生命反對無聊為了美麗在風中在人們眼中變得枯萎

張楚的這首歌主要講的是孤獨是一種美德,然並卵,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孤獨依舊難以忍受。因此催生了社交。

隨著互聯網發展的日新月異,顛覆了很多東西,同時又塑造了很多東西。但有的東西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社交的目的。

什麼是社交的目的?

就是獲取某種東西,這個答案聽起來確實很功利主義,甚至有點令人沮喪。

那到底是獲取什麼呢?

就是獲取解除孤獨的人。

一、社交的本質:解除孤獨

這是個直擊內心的話題,每一個人在社交中都不會想承認自己是一個盧瑟,每一個人都妄圖擁有主角光環,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萬眾矚目。因為社交的本質就是為了解除孤獨,但解除孤獨是一個繁雜的事情。

1. 方式的變化

在早期人們用語言、約會、書信等傳統形式 ;到了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時間成本愈發寶貴,工作日益繁重,生存壓力逐漸增加。

沒有那麼多時間來一個個的慢慢找到契合自己的人,社交APP的出現和普及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渠道和社交範圍,陌生人社交的方式則由線下開始轉到線上。

2. 心態的變化

早期因為信息相對閉塞和少量,接收的東西和範圍是有限的,所以匹配點一般就著力於有限的幾個。互聯網的發展讓匹配點像井噴一樣出現,看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去過的地方、做過的職業開始變得可以一一被匹配一一被比較。

在這個時候,人的心態就會由只相信遇見的就是天意轉而變為多看幾個才知道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人們對解除孤獨的門檻變高了。

二、社交的現狀:深陷其中卻無法匹配

一直以來有一個誤區,總是認為匹配數據越高,越合適。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匹配是數據之間的匹配,是標籤與標籤的匹配,但是社交是實實在在的社交。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女孩子在某探上動輒5w+的被喜歡次數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而有的男孩子點1000次喜歡也得不到一個回復。

這些東西光看數據是看不出來的,數據依舊很華麗,新增多少萬日活,但沒人知道大多數人陷入裡面並且依舊孤獨。

1. 人口比例

因為人口比例的問題,女性基數少於男性太多。互聯網裡的女性基本占很少一部分。大概只能佔到5分之1。所以,女性用戶無疑整體熱度更高,主動權也更大。

以某探為例,女性用戶平均可以收穫5000以上男性青睞,而男性用戶則只有幾百(吳彥祖那種除外)。

2. 地區比例

在線上社交發達的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玩線上社交APP的人更多,會更容易獲得機會。但是在七八線城市乃至縣級市和農村裡面因為用戶量少,導致很難通過陌生人社交軟體成功進行線上社交。

3. 文化水平

這是老生常談了,文化水平在互聯網社交上雖然不作為一個硬性的規定,但是基本文化水平平衡在專科及以上,(這裡不是指學歷而是指應有的文化程度)換句話說談吐會決定很多東西。

4. 經濟條件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話題,條件好的擁有更多可支配的資源在線上社交似乎更受歡迎,而且也會被認為是有能力。

「真是越來越累,我不知道怎麼辦了,喜歡的每次都不喜歡我,不喜歡的天天劃我。」「我不知道為什麼她不劃我,是不是我不夠好看?」「他們都只想跟我約P,真無聊。」

以上的說法經常出現在用戶口中。

三、社交的歷程:日新月異

這裡主要講有了互聯網社交模式後的途徑,從論壇(部落格)到貼吧,從貼吧到智能手機普及後的APP互聯網的十年走的比什麼都快,而他們則分別表示一個時段的特色。

論壇時代是斑竹的天下,貼吧時代是吧主的天下,社交APP則是專業用戶的天下。

1. 論壇

論壇可謂是最原始的UGC 社區了,國內最早的超大型BBS論壇莫過於天涯、貓撲、鳳凰。通過帖子的發布與回復大量吸引用戶加入,而版主則掌握著生殺大權。最早社交行為的核心目的還是以交換聯繫方式為主(電話號碼)。

2. 貼吧

貼吧是發展中期的產品,主要分為吧主、管理、吧員等角色。大家可以在帖子裡面勾搭,也可以在私信里勾搭。主要交換的是QQ號碼,和所在的城市。

3. APP

到了APP的時代,QQ也變得不再流行,微信以其絕佳的熟人圈子和社群以及其獨特私密性代替了QQ的地位,到了後來能不能讓用戶順利加微信就成了一個默認的評判標準。微信所承載的社交成本,是其他友商無法比擬的。

四、社交的解藥:自我品牌建設

雖然形式很嚴峻,但是也並不就代表著完全的死路一條。那麼現在的社交怎麼才能夠突出重圍,成功的找到對的人?

根據資深用戶透露出來的信息,主要還是在於自我形象的樹立和個人精神建設上。用心社交可能聽起來有點土,但是卻是真理。社交一樣需要用腦子,一樣需要設計。

從某種程度講,第一次的雙方信息交換的時候不亞於求職,而成功的用戶往往擁有以下四種特質:

1. 完整詳實的個人展示

他們深知,要想在網路社交中吸引視線,必須要豐富個人的資料、展示自己的特長、生活經歷。

2. 個人三觀傳遞

完整的世界、人生觀、價值觀是最基礎的東西

3. 顏值即是正義

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危言聳聽,然而並不是。社交最基礎的考察項目還是看臉,俗話說得好:「長得好看,贏了一半。」

不是說要長得多麼俊俏與美麗,而是你是否真正的收拾好了自己?好好打扮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句空話,衣品和鞋品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第一眼定生死的標尺。

「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的邋遢的外表,來觸碰你柔軟豐富的內心」

一位智者這樣說到。

4. 學習能力

這不是在學校,不需要做題,但是這也是考試,而且這個考試更嚴苛,嚴苛到同一個人是否能聊下去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

所以學習能力尤為重要,大部分人不是天生的C位。但是通過後天的練習和升級完全可以做C位,例如:學習專業用戶的展示方式,照片構圖,視頻題材選擇。

五、結語

目前關係遞進依然是以微信為主戰場,並將長期處於這個階段。因為微信里有完整的朋友圈,這跟張小龍的關係鏈下沉戰略是分不開的。絕大多數的社交產品只能瓜分微信沒有觸及到的陌生人社交的份額,因此他們做好加微信前的環節要比跑去做社交關係鏈更理智。

作為用戶,如何在這個環節中增加加微信的機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遵守社交規則,但卻不拘泥於模固化思維,多樣化的展示自己,才是而今眼下的當務之急 。而作為運營和產品,真正去體驗,才能真正挖出用戶的痛點。

永遠不要紙上談兵。

推薦閱讀:

TAG:社交網路 | 交際 | 社交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