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反覆陷入僵局,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為何發展不起來?
來自專欄一帶一路12 人贊了文章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緣起自1999年的區域經濟合作論壇,2013年以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成為「一帶一路」框架內的六個經濟走廊之一,承載著各方共同願景而加快了建設進程。
然而,該走廊建設一直面臨困境,特別是印度一些人士對其存在誤解與誤判,印度分裂割據的歷史、殖民時代的政治後遺症、複雜的地緣環境塑造了這種認知障礙和消極態度,進而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構成阻力。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三大願景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連接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緬甸和孟加拉國的經濟廊道。從古至今,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和緬甸山水相連、文化相近、人緣相親,當前又共同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現代化任務。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既具有「經濟走廊」概念的一般邏輯,也具有「一帶一路」倡議的普遍特徵,蘊涵了有關各方相互聯繫的三重願景。
一是以互聯互通為基礎打造國際區域經濟帶。2013年12月,孟中印緬聯合工作組第一次會議在中國昆明召開,確定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聯合研究計劃,認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是以交通幹線和綜合運輸通道為發展主軸,以昆明、曼德勒、達卡、吉大港、加爾各答等經濟城市和港口為主要節點,連接覆蓋中國雲南省及西南地區、緬甸、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及東部和東北部地區,以實現促進次區域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國際區域經濟帶。
二是以國際合作帶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四國一致認為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共同目標,就是要促進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除貧困、和平發展。具體包括:建立產業結構合理、產業空間布局科學的次區域國際分工協作體系,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環孟加拉灣自由貿易區,促進次區域內各國和地區內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立多層次合作對話協商機制,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確保地區能源安全,共同應對自然災害、毒品、疾病、反恐等威脅,預防衝突。
三是實現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最終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共創美好未來」的暢想;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期間,中國政府發布《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明確「一帶一路」從現在到未來的願景,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互聯互通進展緩慢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發展至今,走過了不太平坦的歷程。
經濟走廊建設的基本動力來自經濟要素的流動,而經濟要素的流動成本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經濟走廊產生與發展的根源。故此,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各方積極努力並在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互聯互通項目的進展相對緩慢。相較於緬甸和孟加拉國的積極表態,印度方面持消極態度,這構成孟中印緬互聯互通建設的主要障礙。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倡議正式提出以來,印度政府迄未出台明確的規劃和政策,其「東向行動政策」中關於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內容也始終付之闕如。
具體而言,印度方面對走廊建設和「一帶一路」的錯誤認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認為,中國對經濟利益的承諾掩蓋了地緣戰略意圖。印度全球問題研究所主席、前駐哈薩克大使薩傑哈爾提出,中國意圖「通過孟加拉國的吉大港等加強在印度洋地區的存在,進而包圍印度。」印度中國研究所所長烏伯羅伊也提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將使中國伸入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藏南地區)的「窺探距離」之內,這將使印度面臨著中國勢力進入該爭議地區的戰略風險。
第二,印度認為,中國實施的是利己而非利他的經濟戰略。新加坡南亞研究所印裔研究員辛格認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主要是為了促進中國雲南省及鄰近省份的經濟繁榮,對印度、孟加拉國和緬甸的好處卻微不足道,三國皆與中國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經濟走廊或只會惡化它們的貿易赤字,從而失去經濟主權。
第三,印度認為,中國在走廊建設中的單方面影響力太大。中國雲南省在走廊建設中的樞紐性角色給印度造成了外交難題,因為印度東北部沒有能與雲南實力相匹配的省份。實際上,印度東北部歷史上是與東南亞互聯互通的必經之地,現在則成為跨國犯罪和族群衝突的主要來源地,不僅經濟發展滯後,更與印度中央政府關係不睦,存在著聲勢浩大的民族分離運動。
第四,印度認為,中國的不友好行為導致兩國的政治互信缺失。印度卡茨國際經貿與環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查特吉堅稱,中印之間缺乏政治互信「是由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友好行為」,比如中國不積極解決邊界問題、不支持印度在聯合國「入常」等,與此同時,中方倡議的中巴經濟走廊經過了印巴兩國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進而造成了主權問題。
印度之所以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乃至「一帶一路」倡議存在認知困境,追根究底,有其深刻而複雜的原因。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印度分裂割據的歷史限制了印對中國「和合思維」的領悟與認同。印度不斷遭遇外患,種族與宗教林立,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二元對立」的哲學思維。
第二,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強化了印度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意識,強化了印度爭奪勢力範圍的零和博弈思維。這種對立狀態,直接造成了印度對中國同時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的猜忌與反感。
第三,從二戰結束到冷戰結束,當代地緣政治環境進一步塑造了印度的強權政治思維。印度獨立後,在美蘇兩個新興強權所塑造的國際結構中,逐漸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強權陷阱」,即一方面警惕並防範國際強權,另一方面自身又意圖成為地區強權。美國學者卡普蘭預言印度洋將是21世紀的中心舞台,作為崛起性的大國,中國和印度在此舞台上的競爭將更加引人注目。
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意義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具有明顯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潛力和底蘊來自中方所秉持的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要想突破瓶頸、找到出路,當務之急是推動印度方面走出認知困境,並警惕域外強權在中印之間設置障礙,同時加快與孟緬兩國的先期合作以形成示範效應。
從更深層意義上說,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光明前景來自中方所堅持的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來自與沿線國家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願景。
第一,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體現了中華傳統「多元共生」的和合思維,具有深厚文明底蘊。
第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繼承了茶馬古道的歷史實踐,在沿線國家及其民眾中具有感召力。茶馬古道沿線國家形成了多元包容、彼此互信的文化格局,造就了茶馬古道和平而熱絡的貿易軟環境,各種不同文明在孟中印緬地區交融共生,進而促進了茶馬古道的持久繁榮。
第三,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體現了中國「合作共贏」的當代外交邏輯,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必將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在中方的認知邏輯中,任何單純利己的倡議計劃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整合併對接沿線各國的發展利益並實現合作共贏,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才可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從實踐意義上說,要想突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的瓶頸和障礙,需要印度調整認知,主動權掌握在印度手中。正如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所言:「中印如何共處,如何看待彼此發展,如何判斷彼此意圖,這是關鍵問題」。為此,中國應在建構認同、引導輿論方面更多著力,推動中印兩國各界妥善管控分歧、聚焦合作共識。
在積極引領中緬孟三方合作的同時,中方應注重使發展成果形成示範效應,推動印度方面早日放下心理包袱、走出認知困境。恰如外交部發言人所言,「我們可以給印度方面更多的時間」,對很多其他國家而言,「一帶一路」已成為巨大的發展機遇,「早參與,早受益;多參與,多受益」。
更多精彩,關注中國一帶一路網微信哦(ID:ydylgov)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