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猶豫要不要生孩子?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豁然開朗
10-14
還在猶豫要不要生孩子?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豁然開朗
常見的生孩子的理由 (看看你到底屬於哪種?)理由#1:社會壓力(父母、朋友、媒體輿論等) 如果你受制於社會壓力,你可能會生孩子。即便不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現象仍然沒有被社會所廣泛接受。 心理學教授萊斯利·阿什·納爾多(Leslie Ashburn-Nardo)進行了一項研究,參與者閱讀一個虛構人物的故事(這個人物被描述為男性或女性,沒有孩子或者有兩個孩子),然後分享他們對這個人物的看法。 她的發現令人感到驚訝:當這個虛構人物被描述為沒有孩子的時候,他們「被認為心理能力明顯不足「,不僅如此,參與者還對他們產生了厭惡,不滿,煩躁和憤怒等情緒反應。 當人們認為某個人違反了社會準則或偏離了社會常態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憤怒。他們認為「生孩子「是女人應該做的事情,因為社會上大部分人認為這件事情是理所應當的。 很多結了婚的男人們,在他們的哥們陸續有孩子之後,突然就有了生孩子的緊迫感,「因為別人都生了!」 女人,其實你並不欠世界任何東西。
理由#2:害怕將來會後悔 很多人生孩子是因為他們「不想將來後悔沒有生孩子」——或者因為其他人可能會跟他們說:不生孩子,你以後後悔,想生都生不了了! 但是,這就是名副其實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就是「害怕錯過」、害怕沒有經歷過)「,就是那種「不做後悔,做了更後悔」的事。 FOMO經常引起焦慮和不安的感覺,通常是由「跟別人比較」的思維產生的,總覺得別人在生活中經歷的樂趣、成功或滿足感比自己多。其實就是「總覺得別人家的草,比自己家的綠。FOMO會在整體上降低一個人的生活和交際質量,導致不斷的嫉妒和比較。 如果「你只是因為害怕錯過」,或因為「別人說如果你不這樣做,將來會後悔」而選擇生孩子的話,那麼你就錯了。 FOMO為什麼會存在?這是因為:「相對於做了的事兒,人們更後悔於沒有做的事兒。」(就是說,沒做一件事兒的後悔程度相對更大一些) 正如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註明幸福心理學家)在《幸福的絆腳石》(stumbling on happiness)一書中所寫的:「從長遠來看,人們後悔沒有做某事,似乎比後悔做了某事的情況更多,而且後悔程度更大「,但是,注意!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後悔」就都是「正確」的(不管是哪種後悔),只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方式讓我們這麼認為而已: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習慣決定命運9 人贊了文章
還在猶豫要不要生孩子?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豁然開朗
最近在關注的一個話題,感覺必須有必要分享出來。(確實好久沒更新,但是有時候有些話題和想法,有必要說出來,跟你精神分享。目前在日本生活,下一步巴厘島,回歸熱帶+vegan輕食+crossfit+海灘游泳surfing+思考人生的簡單生活)
雖然今天的話題跟健身關係不大,但卻是也有一個「嚴重」而「嚴肅」的話題,值得深思。從而激起我極大的興趣,分享欲無法控制。也屬於個人提升的一部分。如果你看完有什麼想法、同意或不同意見,歡迎在下面給我留言,討論交流。(確實有點兒長,慢慢看)我現在的狀態:「我可能生,也可能不生。」 即:「我不確定。」 是的,我也不確定。不是只有我們感到困惑。 人們越來越不確定要不要生孩子,美國和歐洲的生育率正處於歷史最低水平。 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五分之一的人將選擇不生育子女。相比20世紀70年代,這個數字增加了一倍——越來越多的人不想要孩子女性的不確定性高於男性現代女性不僅只是推遲了生育孩子的年齡,而且還一直在辯論是否生孩子這個熱門話題。
蕾格·維尼格斯(Leigh Weingus)寫道:「孩子曾經被認為是每個女人的必需品,但是最近幾年女性對於「生個孩子安定下來」的想法已經有所改變。 男人們想要孩子,女人們卻不太確定。 2011年,一項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其結果顯示,單身無子女的人士中,想要孩子的男性多於女性。2013年另一項民意調查也反映了相同的結果:超過80%的男性表示他們一直想成為父親,或至少認為自己遲早有一天會成為父親。而只有70%的女性這麼覺得。 下面這個女性的故事基本代表了一個「不想生孩子」的女人和老公談論「要不要生孩子」時的感受:「 我和前老公提出分手的時候,為了繼續在一起,他還在做最後的努力,他說:「我是真的想要和你生孩子!」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我們過去唯一一次討論到「是否要孩子」的時候,還開著玩笑說」不太可能」。我很享受忙碌的工作,不管工作日還是周末,每天都花12小時沉浸在工作中。對於生養小孩,我可是毫無興緻。他知道我的想法,回答說:「好吧,那你生了小孩,就由我來撫養。」 我一聽,心想:「靠,怎麼個意思?!」 親,我不是一匹傳種的母馬,也不打算像「代孕」一樣生下自己的孩子。快說,你到底是什麼時候學會給孩子哺乳的?! 所以,我說:咱們,分手吧。「大腦難以對『沒有做的事情『產生積極反應和深刻印象。「
也就是說:當我們回想我們「沒有做某件事」的時候,大腦會努力構思,並全力以赴地來試圖填補這個「空白的區域」,導致我們對其產生極大的負面情緒,而這種情緒就被稱為「後悔」,而且是比「做了某事兒」更大的後悔。恐懼,甚至「害怕後悔」——這絕不是生孩子的健康理由(如果你只記住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那麼,我希望是這句) 正確的決定是源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你應該努力去獲得你想要的東西; 而不是躲避讓你感到害怕的東西。生孩子是因為你「準備好去付出愛給一個生命」,而不是因為你「害怕後悔沒生孩子」。其實,有很多人都後悔生了孩子(或者後悔這麼早生了孩子)——人家只是沒跟你說而已。 有一項調查詢問10,000名父母:「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還會生孩子嗎?」 調查結果是:「70%的父母認為:還不如不生孩子」。其中一個母親說:「作為一個媽媽,我感到迷茫。我每天心情都不好,很煩躁,好像我背負著整個世界的重任。媽媽這個角色不能暫停,不能退出,沒有休息和假期,這個事實讓我感到每天都很疲憊。「理由#3:害怕孤獨(又是出於害怕) 有人曾說過,「即便沒有孩子,你還是會老去。」對這樣的人(以及其他有一樣觀點的人),我只想說:「即便有孩子,你還是會在老了的時候感到孤獨。」
著名作家諾拉·伊弗(Norah Ephron)也是一位母親,她在她的最後一本書《被遺忘的時光》(I Remember Nothing)中寫道: 「當時孩子們長大了離開家裡,只有我和丈夫在長島的房子里。鵝的聲音變了——這是第一個寓示夏天不會永遠延續的跡象,很快又一年將要結束。就在那個時候,我很遺憾地說,那個聲音成了一個徵兆,不僅預示著那個夏天會結束,還預示著其他的一切也將如此。「 孩子們長大了就會離開,過自己的生活。所有人,無論是否有孩子,都終將與黃昏相映老去。我並非故作傷感,只是想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事情,從容面對衰老和孤獨(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一起),這與孩子無關。因為,即便你與一堆人在一起(不管是親戚熟人朋友還是不認識),你還是會感到孤獨。孤獨是內心的,跟外在環境無關。學會與自己相處,終生受用。理由#4:「我只是好奇想看看......」 「我們的孩子長什麼樣?」 「他們長大了會是什麼樣子?」,「我和我老公為人父母會是怎樣?」等等等等。伊莎貝爾·科恩(Isabelle Kohn)曾說過:「孩子不是實驗品,也不是我們的鏡子或延展。他們是活生生的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學。無論我們是怎麼樣的人,他們都會而且應該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人。我們經常從理論層面上憧憬孩子將來會怎樣,但孩子應該是獨立於我們存在的個體,而不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自己把自己活好,管好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要依賴指望任何人。否則你一定會失望。理由#5:「有孩子會讓我更幸福快樂」但事實卻是:孩子不一定會讓我們感到更幸福快樂。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至少有二十多項研究表明,一旦夫妻擁有孩子,婚姻質量就會明顯下降。 研究還表明,當孩子長大成人離開家裡時,父母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活得更開心。超過25項獨立的研究表明,在成為父母之後,夫妻的婚姻質量往往會急劇下降,而且也不存在所謂的「空巢」綜合症:當孩子們離開家時,夫妻的婚姻幸福感反而會增加。「 還有數百項研究分析表明,孩子會對婚姻關係的滿足程度產生負面影響。」其實,坦白說,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在當時的某一時刻,並不能使我們更快樂、更開心(想像你揮汗舉鐵健身時、刻苦鑽研學習某項技能、攀岩登山等)。希望我們不要混淆和偷換概念,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不一定會讓你當時感到開心快樂。承認吧。理由#6:人生意義
許多人認為孩子是他們生活中最有意義的部分,但良好的養育其實是說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生活,其「意義」可能與我們的完全不同,而不是讓他們為我們的意義而活著。 一位新媽媽曾告訴我:「你要麼有能耐賺個一千萬,要麼你生個孩子。」 生孩子成了另一個成就的標誌。也有人曾「威脅」我說:「如果你沒有孩子,你就什麼都沒有了。」 聽到有人這麼說時,我心裡就會想:「孩子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我的資產」。 孩子們不是用來為你「填補生活」的「物品」。即便我們賦予生孩子這件事兒一個意義,孩子也不是生出來為了給你緩解焦慮用的,或幫我們遠離無存在感的抑鬱。衍生討論:關於「虛無」 正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中所寫的那樣:「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人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當我想起自己(沒有孩子)的生活時,我看到的是「輕」。而不是「虛無」。許多人對此感到焦慮,對沒有孩子的人生空白區域感到痛苦。沒有孩子,好像自己就什麼都不是了,自己的生活好像必須用孩子來填充。
「如果沒有孩子,那用什麼來填補?!」 他們可能需要一個標籤,一個使命,一個理由,一個解釋,而他們可能找不到一個可以替代孩子的東西來填補人生。很多新媽媽會強調自己的觀點:「你肯定會生孩子的。」 (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在安撫自己。) 也許她說的是對的。誰知道呢?強迫不得。 也許正如一位60多歲的女人曾經說過那樣:「你不那麼覺得,那是因為你覺得你還有很多時間。」 嗯,也當然也是一種可能性。 換而言之:其他人稱之為「虛無」的東西,我認為是「滿足」和「享受」。「我可能生,也可能不生」 還是那句話。我說:「如果你一定要我現在此時此刻做一個決定,說到底生還是不生,我會說:不生。但也許有一天,我會改變主意。保不齊。」 正如勞拉·芭瑟拉(Laura Barcella)在她的書中所寫的:「我相信,如果我『感受到全然的愛『,我會感受到那種原始的母性,那種促使我很多朋友生孩子的那種母性的愛,並為它所驅動著......雖然一直以來,當我想像自己的未來時,我沒有想過我一定會成為一個母親。「 我也有同樣的體會,但也對未來保持著開放的態度。 也許未來每一天,我醒來,我想要生一個孩子。就像我們下定決心減肥,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搬到雲南生活,或剪短髮剃光頭紋身一樣,經過多年的考慮,當我確定再無疑慮時候,在某個瞬間,做出的某個決定一樣。 當然,上面的那些決定,應該是我們人生中最開心的決定和轉折點。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僅對生孩子的可能性保持開放,而且我希望某一天我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所以,我認為,可以這樣思考:我並不需要今天做出這個決定。不要逼自己。當然很多人也說,你永遠都沒有「準備好」當媽媽的時候:you will never be ready. who knows.需要說明的是:- 我不是女強人的倡導者,或女權主義者。
- 我沒有不幸的童年創傷,至少童年不比一般人差。
- 不是因為缺錢,養孩子需要錢啊
- 更不是因為我想把錢花在買東西買車上。
事實上,我不生孩子的唯一原因是:我不確定我是否想要孩子。
但我對世界上所有的可能性都敞開心扉。一句道破天機:你可能「很喜歡」孩子,但還沒有到「愛」的程度(很多人都是這樣)這有點像人們對小貓小狗的態度。我喜歡貓,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狗。如果你是這樣,那麼你與貓的關係可能是:他們掉毛,弄在衣服上都是毛,「不可愛」。躺在鍵盤上弄髒電腦「不可愛」, 沒有人情味獨來獨往,「不可愛」。你和「喵星人」之間的區別不在於喜不喜歡貓的這些行為,而是真正愛貓的人不會被這些行為所困擾,他們喜歡貓,而且喜歡到「愛」的程度,完全不會在意這些「他們其實不喜歡的東西」了。這就是「愛孩子的人」對「孩子」的態度。我覺得我會成為一個好母親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錯了,但我們都有自己的理由來相信這一點。我不會把我的身份,或者把我對未來的期待和設想,以及我未完成的心愿轉移到我的孩子身上。 我會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我會用這樣的方式愛他們(我要成為我孩子的好朋友)相比之下,「壞媽媽」是那些過度扮演「母親」角色的人,她們真的太投入了,太「盡職盡責」了。 當然,她們是絕不會承認這一點的。為什麼要承認? 相反,她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為自己辯解。「好媽媽」放棄了自己的控制權,將孩子視為獨立的人。「壞媽媽」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的附屬品。關於工作和事業要為孩子們做的事情太多了(永遠做不完,而且是沒有「回報」和「感謝」的苦力服務)當我看到孩子時,我看到的不是快樂,我看到的是工作,是柴米油鹽吃喝拉撒睡和哭鬧的現實。那是「勞動「和「工作」——要有足夠多的強大內在動力和信仰,才能一年又一年地重複這些毫無「回報」的工作。正如凱特·斯賓塞(Kate Spencer )在她的書中所寫的:「我不知道養孩子到底需要多少工作!說真的,這些工作讓人筋疲力盡,情緒波動,枯燥重複,而且還要經常為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而且你不能就此放棄或忽略TA,因為TA是一個活生生的、而且必須依賴你的生命。你要為TA至少付出18年的努力,甚至一輩子。當你擁有孩子以後,你自己的需求,比如大腦放空,聽歌,安靜讀個書,泡個泡泡浴,甚至只是想喝杯抹茶奶茶,就想也別想了。需要你24x7的注意力,你一天到晚將必須滿腦子是孩子,TA怎麼樣,在幹嗎,是不是餓了,是不是不舒服,冷不冷,熱不熱,為什麼不睡覺,為什麼一直哭……如果,突然有一天,你驚覺自己是在 「犧牲自己的人生樂趣「的話,後悔也來不及了。孩子是可愛的小動物,也是」煩人「的」小恐怖「。這點,希望你已經很清楚了。你必須要付出的:1.)精神壓力養孩子是一個大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不僅僅是每天給他穿上可愛的衣服,還要有耐心地和TA溝通,「講道理」,吃喝拉撒睡。但並非所有父母都具備這些能力。2.)到處散落的東西(兒童玩具和用品等)希望自己的生活不是只被「孩子的東西」所填滿。也許你自己或你見過有孩子的家裡,驚恐地掃視房間,到處都是「孩子的東西」:玩具,玩耍的墊子,高腳椅,嬰兒車,嬰兒圍欄,甚至鞦韆…… 3.)缺覺 並不是說我要非要睡到下午1點,但我對睡眠的質量要求很高。你懂的。大部分父母有孩子的前3年,沒睡過整覺。4.)給孩子做飯很多人都不會給自己做飯。每天準備嬰兒餐,是對精神極大的考驗。大多數人都把它當作必要的苦差事。還是那句話,投入產出比,你覺得到底值不值(愛孩子的程度夠不夠)。5.)智力衰退 可能只有聖人才不會對養孩子要做的那一堆事兒而感到神經衰弱。7.)開銷大 你知道養個孩子現在要花多少錢、要買多少東西嗎?把孩子養大成人大約需要至少150萬人民幣。如果你是打算生個孩子給自己養老的話,那麼,我要說:用這些錢,你可以等老了雇個人照顧你。8.)孩子的健康問題我有時候會想,「如果孩子患有白血病或甚至其他先天疾病,我們該怎麼辦?」人們總是很理想化,但有時候現實很骨感。打了那麼多預防針了。那,到底什麼時候該生孩子呢?兩個判斷標準:1. 當你覺得你的回報大於你的付出的時候;2. 你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孤獨、後悔、不幸福、人生無意義、好奇、社會壓力),而做出決定的時候。所以:你到底最看重什麼?旅行?工作?養孩子?享受的自己的人生?到底什麼對你來說最重要?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你要確定自己是出於「愛」才做出的選擇,而不是出於恐懼,或只是單純地渴望某些東西。迴避一切否定的回答,如:「我不想_________(後悔、孤獨終老、被別人指手畫腳等等)」。確定你尊重這個生命,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你自己的「延續」或「附屬品」。最重要的是:當擁有孩子的想法讓你感覺更好,而不是更壞。當你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而決定要孩子時。當你確定可以一直愛你的孩子。(文章看完了,你有什麼想法或不同意見呢?歡迎在下面給我留言,我會看到,也會精選出來,讓更多人看到,讓大家一切來探討這個古老而家常的話題。謝謝閱讀。希望能讓你的星期一的一天有多一些的心靈回味。)註:
嗯,健身以外的其他具體諮詢, 如虛擬貨幣,被動收入,股票,讀書分享,其他實用工具和有用的分享, 可以在知識星球app里問我和討論:https://t.zsxq.com/eQjUZbi
作者:
健身女神張,10年國際資深專業私教,中國家庭健身(無氧間歇HIIT)創始人,NSCA國際認證專業教練和營養師,chinaFitter創始人。如果你也想擁有性感身材?我的「10周變身計劃」詳細介紹和報名官網:https://www.XS10zhou.com立減500元優惠邀請碼:500XS10ZSZL點擊此處直接進入「10周變身計劃」(或掃描下面二維碼識別,可直接購買報名加入,計劃開始時間是可以之後自己設定的)如轉載請註明出處:「健身女神張 - 10周變身計劃」,如非法轉載,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