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領導腦子裡必須要有哪些概念?
來自專欄老韓說管理1 人贊了文章
李笑來老師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
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就看他腦子裡有多少清晰、正確、準確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之間有沒有清晰、準確、正確的聯繫。
為啥非要和自己過不去,這麼費力的理解一個概念呢?
我這裡舉個栗子:
在最近很火的《資本論》這書里,馬克思提到了「剩餘價值」的概念。
「剩餘價值」是指勞動者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那部分勞動。
資本家只有最大化壓榨這部分勞動才能使他們的利益最大化。
你看,如果你理解剩餘價值的概念,你就會明白為啥老闆天天讓你加班,不停地加班了吧。
不小心扯的有點遠,我把話題拉回來。
後台經常有人問我,「剛剛當上領導完全不懂管理,信心盡失絕望到想放棄。該怎麼辦?」
這種情況我剛升職那會也遇到過。
那時候更慘,身邊沒有人請教,網上也沒有人問,自己還不懂要看什麼書。
走了很多彎路。比如,開會的時候永遠沒結論,開人的時候自己緊張到想哭。
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好的。
後來通過自己不斷摸索,腦子裡積累了一套清晰的「管理概念」,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拳法」。
終於不會被這一團概念給困住。
1.什麼是管理?
2.什麼是領導?3.什麼是組織?4.什麼是激勵?5.決策如何有效?6.什麼是計劃?7.什麼是控制?
最近讀了《管理的常識》這本書,我把書里提到的這些概念和我自身10年的管理經驗做一個結合,給你說說新任管理者必須要知道那些「管理概念」。
在說《管理的常識》這本書之前,不得不提一下《管理學》這本書。
《管理學》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管理學教科書,持續暢銷數十年,受到世界各地管理學界師生和企業界管理者的普遍好評。現在可以找到最新的中文版是第十四版。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管理的常識》,可以說是內容精簡版的《管理學》。
《管理的常識》內容上更符合國人的管理特點,也結合了陳春花教授的一些管理經驗。
1.什麼是管理?
管理這件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齊國人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其實就是一種戰略管理。
管理不僅包括戰略管理,還有計劃管理、流程管理、組織管理和文化管理。
不過你不用一下記住這麼多概念,管理最為重要的作用,是把人聯繫在一起工作,共同實現組織目標。
我用大白話解釋一下,就是把人組織協調起來,一起實現老闆的目標。
「老闆的目標」可以是市場份額最大化、做最有影響力的企業。不過,最終都會回到商業的本質,追求最大化的利潤。畢竟,企業先活下去才是根本,老闆自己都沒錢吃飯活不下去,哪還管啥夢想。
「管理」和「管理者」這兩個概念密不可分,「管理」是實現目標的一系列手段,而「管理者」是實實在在地執行目標的人。
「管理者」的定義是讓你的上司和下屬獲得績效。
管理者是一個「中間人」,只有實現了上司的目標,並且讓下屬得以實現他們自己的目標(成長、薪資、獎金)。
這樣的管理者才是勝任的、合格的,才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新管理者上任後要先做兩件事:
第一,找上司確定你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清晰、正確、準確的知道你的目標。
第二,把目標清晰、正確、準確的拆解給下屬,讓他們清晰、正確、準確的明白你的目標。
新管理者上任後經常會感覺自己特別忙,時間總是不夠用。
說白了還是時間用的不合理,在忙你還有老闆忙?
什麼時間管理軟體和清單軟體,都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幫你管理任務。
你只要確定最重要的事情,調整好優先順序,把所有的事情安排的有序合理。
這裡可以用「一日一事」法來幫你排序,你只需要仔細思考,如果這一件事我做不做,對上司對團隊會有什麼影響?如果答案是沒影響,可以不做,或放到清單最後做。
按照功利主義的觀點解釋這個更合適,就是將自己的80%的精力放在決定性20%的任務上。
根本不存在「忙」的概念,說忙只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2.什麼是領導?
我之前對「領導」和「管理」這兩個概念傻傻分不清楚。
「領導」這個詞可以做名詞用,也可以做動詞用。
做名詞用的時候是指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比如,你的上司就是你的領導,你是你下屬的領導,就是個代號。
一般體制內,常常會直呼某某領導。
俺們做互聯網的都是XX總、XX老闆、XX哥、XX姐的叫著,也有效仿阿里的花名制度,例如馬雲花名叫風清揚、張勇花名叫逍遙子。
用花名就避免了直呼姓名的尷尬。畢竟,在我國直呼領導和長輩的姓名總是被認為不禮貌。
對了,還有叫XX老師、XX師傅的,總感覺怪怪的。
「領導」做動詞用指影響別人,以達到群體目標的過程。
一般來說,管理學上提到領導的時候,會強調領導者的戰略和決策能力。比如制定戰略、構建組織以及激勵員工等。
而提到管理的時候,則會強調管理者的執行力。比如把控進度、解決問題和手把手帶人等。
領導側重於大處,管理著眼於小處。
領導是從管理中分化出來的,是決策與執行的分離,是領導科學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變革。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舉個簡單的例子:
老王是一個賣粉條的,一天能賣出去10斤粉條。
這些粉條都是和他老伴一起手工製作的。
話外音「老王這個管理者,既需要做決策,買誰家的土豆,做多少粉條等,又需要執行決策,親自採購原材料,親自和老伴做粉條。」
老王和老伴做的粉條又滑又嫩,村裡人都愛吃。
逢年過節大家還會買點送親戚送朋友。
老王決定擴大再生產,雇了很多員工,又找了一些人來加盟他的店。
這時候,老王不親自做粉條,而是天天和供應商、加盟店老王打交道。
話外音「老王升級成為領導者,具體執行的活交給下屬干。每天只是單純的做決策,要不要進軍海外市場、怎麼能幹掉競爭對手等。」
新管理者千萬不要糾結於「領導」這個Title,下屬管你叫領導還是叫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任務執行到位。
這裡給你提個醒,千萬別把專業技能丟了,這是你現階段吃飯的手藝。
老闆還不指望你馬上把團隊做大做強,在管理這個職位上你是可以隨時被取代的,如果手藝丟了,在技能上你又是隨時可以被取代的,你就廢了。
領導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確」。
3.什麼是組織?
組織就是指人們為著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如企業、部門、團隊、班組等等。
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實現目標」,組織管理的存在是為了「提升效率」。
在設計組織結構時,有兩個組織原則需要注意:
原則1:一事一人負責。
這其實是最最簡單的原則,但是在安排任務時,管理者還常會犯。
比如,你要做一個App,A君擅長研發,B君擅長做產品設計。
兩個人能力相當誰都沒法說服誰,誰都沒帶過團隊。
團隊只有這2個人時,沒啥問題,大家遇事商量著來。
可是,等產品做起來了,團隊規模擴大了,在爭取利益的時候,A和B一定會有衝突。
凡事涉及到利益上的衝突,最後都會打得不可開交。
這類現象在IT行業常見,一般CEO不會技術,只能找一個CTO組隊,最後打的不歡而散。
原則2:公司不是家,利益談清楚。
作為管理者一直在組織中強調「要把公司當成家,要搞好和諧氣氛」,這樣的管理者可真是居心叵測。
柳傳志在回應聯想員工寫的《公司不是家》這篇文章說道,
「一個企業應該遵循的最根本原則就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做到為股東、為員工、為社會幾個方面負責」。
所以,為了發展內部就必然會引入競爭機制,優勝劣汰,這是自然法則,也是商業法則。
如果讓員工把公司當作家,那員工犯了錯誤,你到底改不改辭退他呢?
要知道在家裡,無論孩子犯了多大錯誤,父母也不會不要孩子了吧?
其實,這是管理者無能的表現,只有管理能力不足,才會強調家的概念。
為啥呢?因為在家裡所有人要聽家長的,家長讓你加班你就得加班,讓你多幹活就得多幹活。
老闆只不過是想利用權威式管理,掩蓋管理能力不足,亦或是不談利益只談付出,單純欺騙員工的手段而已。
在我的團隊里,我都會培養幾個核心員工,有什麼攻堅任務都會交給他們。
這樣我也放心,他們也有成長。
最重要的是,我會儘可能保證他們的利益,升職、調薪、獎金我都會優先考慮。
在我能力之內,從不讓「雷鋒吃虧」,在我能力之外,都會為他們儘力爭取。
4.什麼是激勵?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如果你自己都不想要的,也就不要給別人了。
激勵的目的無非是給對方想要的東西,讓他們不斷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達到你的目標。
這裡最關鍵是滿足員工的述求,如果員工想要升職,你卻一直給加薪,短期可能沒問題,但長期來看他們還是會走的。
美國的行為科學家赫茨伯格認為金錢是一種保健因素,是一個人展開工作所必需的條件,比如工資、崗位、培訓、福利工作設備等;
如果使用保健因素,就要絕大部分人能得到,保健因素也只能升不能降。
試想,如果你員工的工資低於市場價格50%,你還期望他能創造100%的利潤,這樣的人要麼傻,要麼必有所圖,你還敢用嗎?
赫茨伯格認為用激勵因素比較靠譜,如晉陞、獎金、稱讚認可、額外的工作條件等,它是一個人做好工作需要的條件。
但是,你必須確保獲得激勵因素的員工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只有那些核心人員,給團隊貢獻超出預期的價值的人能得到。
如果人人都能得到,那就又變成了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勵作用。
這些激勵方式都需要結合使用,哪一樣方式都只能起到短期效果,只有結合使用才能起到不斷激勵作用。
還有一種激勵方式,我們中國人都不愛用,但確實是成本和收益最好的一種方式——稱讚。
一方面是我們害怕讚美了別人,貶低了自己的二元邏輯在作祟;另一方面我們缺乏讚美的辭彙和方法。
《一分鐘經理人》這本書里詳細說明了如何做好一分鐘稱讚,這裡就不展開了,有興趣可以看我另外一篇書評文章。
5.決策如何有效?
我們每天要做大量的決策,比如早飯吃什麼、上班坐什麼車、工作先做哪件事等。
如果某一個決策失誤,就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或生活。
所以,我們都在追求使用理性來決策。
不過,有時候自己很清醒,看似是在做理性決策,結果還不如一時衝動做的決策有效呢。
決策的核心是找出關鍵指標進行量化,進行「收益/成本」的分析。
比如,你打算做優秀員工評選,在員工A和員工B之間。
員工A加班多,員工B加班少。
如果你從加班時間來看A獲得評選,但是這個指標可能選的不對。
員工A加班可能是因為他能力不足,也可能是他願意做更多的工作。
如果使用利潤指標,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呢?
這裡有決策五步法,給你免費拿去參考。
1.選擇指標。可以是利潤指標、效率指標,關鍵可以用數據來量化。
2.分配權重。指標可以是多個,但總有一個重要程度,每個指標的權重分配好。3.制定方案。這一步就是針對不同指標,制定不同的計劃方案。4.執行方案。執行不到位,就得不到結果,前邊所有的步驟都白費。階段性的進度把控是很有必要的。5.評價方案。最後是總結經驗,不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經驗,都會使人進步。我們的成長都是在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和借鑒他人的經驗。
除了有好的方法外,還要避免其他人對你決策的影響。比如首因效應、暈輪效應、新近效應和角色固著等。
官越大對決策結果的影響也就越大,重大決策審慎思考,即使失敗了也不要逃避責任,總結經驗重新出發。
6.什麼是計劃?
計劃是管理中最基礎的職能,是解決目標與資源是否匹配的問題。
管理者主要負責協調資源,下屬負責執行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目標不可變。
一般情況下,新手管理者是從專業技能崗提拔上來的,這時候管理者是對計劃最有把握的人。
不但負責制定計劃,也要在執行時親手打樣,確保計劃是可以執行的。
通常我們會使用一些模型來配合做計劃:
5W1H模型:What做什麼?Why為什麼做?When何時做?Where在哪裡做?Who誰去做?How怎麼做?
縱橫法:橫向分解,目標分解為幾個核心子目標。縱向分步,完成結果性目標的步驟。
這裡的計劃不是強調紙面上的計劃, 一定要強調執行。
作為基礎管理者,老闆看的就是你攻城拔寨的執行力。
紙上談兵真的不需要你,那些中高層管理比你玩的溜多了。
7.什麼是控制?
我對控制的理解是,控制是控制事而不是控制人,人是控制不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由意志。
如果真的把這個概念理解錯了,成天想辦法去控制人,作為管理者你可能會瘋掉的。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你不可能時時刻刻看著知識工作者。
有時候他們坐在那裡,看著什麼都沒做,其實他們在思考大問題。
接下來,首先,說說為什麼要控制。然後,再說說如何做好控制。
控制主要有五個作用:
1.預防危機出現,因為有計劃地收集信息可防止重大事故的產生。
2.使生產標準化,控制是需要把產品以及提供的服務標準化,從而盡量減少偏差。3.考核員工的績效,使員工的績效得到衡量與指導並使績效標準化,讓員工能夠有章可循,有依據去提升自己的行動。4.修訂更新計劃,通過控制發現偏差,可以迫使組織切實推行計劃,不至於到最後來不及調整。5.保衛組織財產,控制本身能夠很好地監督變化,具有預警和提示作用,這樣可以迫使管理者負起財務責任並保存資產。
控制是確保目標與計劃得以無偏差的實現。
打個比方,你是一名船長,你要確保最終船能達到目標地點,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偏離航線,你要及時發現調整方向。
如果,你上船以後,直接去船艙睡大覺當甩手掌柜的,就是失職的表現。
為了不讓目標失控,你需要不斷執行以下4點:
1.建立工作目標以及考核標準
2.測量實際績效3.將實際績效與目標以及標準比較4.採取必要的行動也可以用PDCA來理解,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ion。
你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老闆問起關於你負責的項目的任何事,你都能對答如流,你就做到完全控制了。
總結下來我們一次說了7個概念:
1.什麼是管理?
2.什麼是領導?3.什麼是組織?4.什麼是激勵?5.決策如何有效?6.什麼是計劃?7.什麼是控制?
當然這裡講的還是比較簡單,有興趣你們可以去看《管理的常識》這本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