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們會喜歡你的故事嗎?

影,人們會喜歡你的故事嗎?

來自專欄屯不寧

影,人們會喜歡你的故事嗎?

屯不寧 2018.10.4

看完電影,與同事目光相接的一瞬,我脫口而出:

「那根紅線的收束,有力吧?就是片尾處的紅線,是不是一個堪稱簡潔有力的故事收束呢?!戛然而止,嘎嘣脆,明明意猶未盡卻並不感到突兀。」行百里路要半於九十,狗尾還是貂尾的問題,在見識過太多所謂的國產良心劇之後,我愈發地意識到這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就搞得定的問題。前面鋪得太開、拔得太高,到後面因為無法處理而倉促結尾強行收束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影》絕不在此列,她確實有一個漂亮的結尾,也確實還有一個漂亮的開頭,甚至可以說她確實稱得上一個不錯的故事,一次極漂亮的講述,只是——

「影,人們會喜歡你的故事嗎?」

1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故事呢?

這是我經常問自己的問題,也每每會想起魯迅在《祝福》里描寫「我」回到故鄉後第一次見到祥林嫂時的那段對話——

我就站住,預備她來討錢。

「您回來了?」她這樣問。

「是的。」

「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她那沒有精採的眼睛忽然發光了。

祥林嫂發問的理由,恰好揭示出人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此二者更為直接的人之為人的需求指向——藉由對更大世界的理解來定位自己、認識自己、揣度自己,這是人之為人的思考本能。人需要自我定位,這在哲學上被歸於人生本源的層面。其實,自我定位的需要和本能並不是人所獨有的,動物也有,只不過動物的自我定位多是經遺傳而得,只要其生存環境並不發生劇烈改變,它們就很難產生新的自我定位的需要。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准自己的食物找准自己的天敵,什麼能吃什麼能爭,這些都是事關生與死的大事兒,在動物們的心中一切都是門兒清的。電影《侏羅紀世界》,當雜交的集力量、速度和智慧於一體的暴虐霸王龍衝破圍牆之後,它所展開的無差別的攻擊和殺戮——既非獵食或安全所需又不限於向人類復仇——被創作者歸因於一種生存本能的動機:要定位自己在食物鏈中的位置。人的自我定位的需要,有著遠超動物的複雜性,社會性、智慧性和生產能力等等因素的客觀存在,都使得人在自我定位的問題上表現出個體間的極大差異性……撇開背後的複雜分析不論,我們確知一個結論,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人在本能層面的需要,——這既可以是經驗性的觀察結論,也可以是邏輯性的推理結果。

祥林嫂發問的目的,正是想藉助讀書人和出門人的見識與智慧來審視並定位自己,審視自己的對錯,定位自己的好歹,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重獲生的力量。讀書人、出門人,再加上老年人,這三類人正是古代社會裡普通人所信賴所倚重的知識和三觀的來源。但此時此刻,我們關心的重點卻不是祥林嫂,更不是讀書人出門人老年人之所以在古代被視為被公舉為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尊重加以推崇加以訓誡後人的原因,而是——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故事?

答案已然是不言自明。故事中有我們自己所不了解的世界,新而奇的事和物,那是更大世界裡的事和物;故事中有我們自己所需要的技能,那是相融於社會的技能,禮法和人情的對與錯、妥與否;故事中有我們自己所渴望的關懷乃至肯定,那是訴諸於公眾卻施諸於個體或小群體的關懷與肯定,於是,不再孤獨、不再恐懼、不再彷徨;故事中有我們自己所難以想像的廣袤和色彩,填充著人生百載的間隙,撫慰著苦難傷痛的心靈,激揚起日漸消磨於碌碌塵世的精魂,於是,充滿力量、充滿鬥志、充滿行動起來的重生的機遇。

除此之外,人們還需要故事嗎?

邏輯和佈道從不令人信服,夜晚的潮濕深入我的靈魂!故事的最大價值在於其有別於理性思維的感性的生動和飽滿,那是藝術之真藝術之實的生動和飽滿。

人們需要一個只會讓自己的世界更加灰暗更加沉鬱更加絕望的故事嗎?

如果是「只會」,那麼,不需要。

2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一個故事

約略來說,兩個方面的原因——

u 人們需要看自己,尤其需要看到社會公眾眼中的自己、看到歷史時代之下的自己,或向外傾訴或從中汲取,此時,寄託和移情在起著巨大的作用;【多嘴的話,與正文無關。人與動物的自我定位的區別之一在於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時間性、歷時性!人並不會局限於眼前今生!】

u 人們需要看外面,看自己經歷不到的更大的世界的具象真實,景與物與事,看自己切身之處的隱微的抽象真實,理與情及更高層次的——道。

只要一個故事能夠佔有以上任一原因中的任一點,就必然會有其滿足需要的價值性。反之,則價值無限趨近零——因為我們無法忽視變態/非正常態的精神需求,故此,只要是人創作的故事,就一定會有其價值,否則就不可能被創作出來,所以只能結論在無限趨近零而不能徑直歸之於零。此時的關鍵在於是誰以及有多少個誰看到了多大分量的東西,這是價值大小的問題。

至於價值到底多大多小,就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的問題,即是否足以承載更大範圍的公眾的價值期待的問題,一個看似充滿著主觀性的不確定其實是恰恰相反地極具客觀性的一個問題。市場數據,即是此一價值期待、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客觀性的一個直接表現,此處的麻煩在於需要進一步釐清,市場數據會否等於電影票房。會嗎?不會,這絕不是無條件的等價關係。比如,我就買了票進了場……

人們需要一個只會讓自己的世界更加灰暗更加沉鬱更加絕望的故事嗎?

絕不會!絕對的絕望,是置人於死地的鴆酒白綾,它與人的求生本能背道相馳。請注意,絕望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讓你更加絕望」,意即,絕望的真正價值不在絕望本身,而是要落腳在它的批判性,在於因批判而來的戰鬥性,那是從絕望中生出的恰恰是奔著對抗絕望而去的戰鬥覺悟、戰鬥意志、戰鬥行動的戰鬥性。

是否能夠汲取力量,很重要。

3

人們會在喜歡一個故事上達成共識嗎?

只有群體的共識,絕不會有全體的共識,這個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群體大小、佔比多少的問題。常識是,社會永遠是按大多數人的意志在運行的,偏離此般軌道的異變註定只可能在歷史長河中渺小到一個點。主流與非主流的概念,在本文中並不是流行時尚和簡單意識形態的範疇,請勿錯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事情的複雜性正在於此——站在社會邊緣或前沿所發起的批判,又不會因其不能照顧大多數人的感情和理解而失掉價值。這是極有意思的情形,需要確知明悟,再多的贅語就不展開了,啰嗦。

4

影,人們會喜歡你的故事嗎?

邏輯置換之下,此問題完全可以使用另外一種表達——影,你的故事究竟給了人們什麼呢?不同的眼睛不同的腦袋當然會有不同的答案。

我的觀點,影,我不喜歡你的故事,不喜歡你對矛盾處理的簡單化抽象,不喜歡簡單化抽象之後所留下來的壓抑、陰暗、窒息、絕望,我不開玩笑,我看到的是真的絕望,絕對的絕望,那是對五千年歷史、五千年社會、五千年人物的絕對的絕望。我,不——喜歡你的解讀!

不喜歡!

不喜歡你去掉那五千年的根、五千年的魂、五千年的精華。換言之,你的故事是徹徹底底的糟粕,是棄精取糟的結果,雖然我也確實注意到有人把故事的理解落腳在「反抗父權」「反思『我是誰』」等等的角度上,雖然我也確因此而有所觸動,確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

「只有陰謀,只有算計,只有爭奪,只有私心……只有!這不是中國的文化,這是西方的文化!」

「就像《權力的遊戲》?」

「對,鐵王座!」

同事的提醒讓我想起此種於西方文化之感性印象的現成實例,鐵王座。當然,《權力的遊戲》我只約略地快進式地看過一兩季,所謂的「像」更多地來自於粗疏的記憶。此處並不對號入座《權力的遊戲》,因為我不保證可以一一對應,此處只對號入座我的《權力的遊戲》的觀感。

關鍵是,「只有」!

關鍵是,「只有」之中和之餘,我看不到相稱的批判性,找不到可以汲取的力量。

5

我為什麼不喜歡冰冷潮濕陰暗的絕望和窒息?

一棵大樹,並不需要依附什麼就可以直面風雨,但小樹就不行。人,有強大的人,有弱小的人,顯見的是弱小者居多;社會的主體是弱小者的抱團取暖,而再強大的人也無法脫離社會,意思是,社會是全部人——不分強大與弱小的全部人——的生存的母體。

一棵大樹,有足夠的體格、力量和機會去感受去欣賞暴風驟雨的美,但小樹就不行。冰冷潮濕陰暗的絕望和窒息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這種美,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力量去欣賞且不至神魂失守的。弱者不行!為什麼在幾乎所有的科幻電影中,都要維持「不能夠把外星人存在於世的消息公佈於眾」的默認設定呢?社會的主體是弱者,而再強大的強者也無法脫離社會獨自生存,保護社會母體健康的任務就等同於是要去保護弱者生存的空間。

大多數的人雖是弱者,卻更是生產者,如工蟻般渺小和勤勞的生產者,生產著人的社會的運轉所需的方方面面,方方面面。弱者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保護,需要光明,需要從外界汲取生的勇氣和力量。——他們生的意志和能力,需要得到文化上的呵護、尊重、肯定和褒揚。

本質上,我認為自己屬於弱者,至少也是偏於善的、柔的、害怕疼痛的、尋求保護和認同的。本著一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我很能理解人們希望這世間再多一點愛再多一點相互的取暖相互的照拂的意義。弱肉強食,自來就是江湖中和廟堂上的邪魔外道,凡敢高言闊論者莫不是跌落雲霄的結局。

一個唯一有點節操的人還被你們給弄死了

無論從內心、經驗、歷史還是理性上看,我都有不喜歡用冰冷潮濕陰暗的絕望和窒息的眼睛去看這世界的十二分的理由。所以,影,你的故事所展示出的你的眼中的世界、歷史,我們共有的這個世界、歷史,太過——消極。我——

拒絕接受!

它,只是你的,卻不是我的,也不該是更多人的。

影,我不喜歡,不喜歡你的故事,你的世界。我甚至,連討論你故事裡的仇恨和背叛的懸疑過程的慾望都沒有,因為它們,全部的它們都首先得是在你的世界裡。

最後——

這絕不是中國內質的電影,絕不是,僅僅徒有其形罷啦,並且這形也不是中國山水的初衷,——山水的初衷是修己,是要在立德的範疇內的。(太上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這絕不該是中國的優秀文化,絕不是,哪怕它披著國畫山水的外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道,天道、大道、道德、道義,是仁是愛,是立於人起於人歸於人的道與德與義與仁與愛,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滿滿的關懷的溫暖。

這絕不是一次取精棄糟的創作,絕不是,即使它有著視覺審美上的突破和創新,——電影視覺在表義上是依附於故事情節的,沒有內容的精又何談形式的精呢?

這不喜歡的批評,無關敘事技巧,無關視覺審美,無關角色表演,只關乎立意與表達。

當然,以上的一切的一切,也只是基於我眼中的世界,一個弱者的眼睛的看。

即日夜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張藝謀導演 | 影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