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伴侶(還在完善中)

靈魂伴侶(還在完善中)

一、什麼是靈魂伴侶

1.靈魂伴侶最早是形容一種超越肉體的精神戀愛。因為超越了肉體,也就意味著超越了現實,沒有了現實中的種種無奈,所以這種精神戀愛給人以一種完美無瑕、無限嚮往的感覺。現在我們常說的靈魂伴侶,更多是基於現實的,是要共同面對生活的,是在此基礎上追求更深層次的交融。

2.所謂靈魂伴侶,是建立在靈魂之上。所謂靈魂,包含了一個人表面及深層次的所有特性。只有通過高度的自知,才能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靈魂,同時,也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靈魂作為伴侶。

3.每個人靈魂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相似的靈魂卻為數不少,也就是在很多情況下,靈魂伴侶並不是唯一的。

4.靈魂伴侶既有雙向的也有單向的。這就像現實中,有些人能夠互相喜歡;有些人我們喜歡對方,但對方不喜歡我們;有些人我們不喜歡對方,但對方喜歡我們;有些人能同時被很多人喜歡;有些人也能同時喜歡很多人。靈魂伴侶與之並無二致。

5.我們愛的人未必是我們的靈魂伴侶,但我們的靈魂伴侶卻一定是我們愛的人。

6.就如相愛的人未必能在一起一樣,互為靈魂伴侶的人也未必能在現實生活中執手相伴。

7.靈魂伴侶有一見鍾情式的,也有日久生情式的。

二、為什麼我們要苦苦尋求靈魂伴侶——感性與理性的追求

只要有靈魂伴侶這個概念的人,多多少少都想過要找一個屬於自己的靈魂伴侶。而我們為何會執著於此?

1.感性。我們相信命運,相信緣分,我們相信我們註定會與心中的另一半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我們期待著遇到這麼一個人,能填補我們心中那一塊與生俱來的缺憾,在以後的人生中執手相伴,心神相依。我們希望這個人能給我們帶來生活上的樂趣,心靈上的依偎,思想上的共鳴。

2.理性。精神的滿足,才是我們的至高追求。而一個靈魂伴侶,能帶給我們精神上很大程度的滿足。而且靈魂伴侶比普通伴侶的層次更深,關係更融洽,也相對更穩固。

三、我們為什麼會認為對方是我們的靈魂伴侶——是自主意識還是生物本能亦或是思維誤區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在那相遇的一刻,我們內心在動搖,雙手在顫抖,按捺不住的激動,難以把持的自我,彷彿天地為之低昂,萬物為之褪色,我們存在於世界的另一個次元中。對著對方,我們有說不完的話,只要對方想聽的,我們都願意說,只要對方想說的,我們都願意聽;我們會目不轉睛得看著對方,無所謂禮節,無所謂羞澀,對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能在我們心裡盪出波瀾;我們恨不得緊緊地擁抱對方,訴說著多年的等待;我們想牽起對方的手,走遍所有想去的地方。在這一刻,我們衝破了所有世俗的禁錮,感受到了最真實的自由。在這一刻,我們填滿了所有的寂寞空虛,感受到了最完整的人生……這是一見鍾情式的靈魂伴侶的自白。

而日久生情式的靈魂伴侶,因為缺少那種充滿激情的戲劇性的相遇,則顯得黯淡不少。這種關係是建立在長期相處的基礎上,因為這長期相處,我們不斷地了解對方的點點滴滴,知道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有著一個怎樣的靈魂。直到我們願意把自己的靈魂託付給對方後,讓兩個靈魂緩緩地融合。

可是歸根結底,我們為什麼會認為對方是我們的靈魂伴侶?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要與對方靈魂相依的感情?

1.空間距離。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相遇是一切關係的開始。而在相遇之後,空間上的距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雙方關係的發展。比如讀書時,同桌的關係、同個寢室的室友的關係都會比其他同學的關係更好發展;工作時,辦公桌距離越近的同事的關係會比遠的同事更好發展;鄰戶的鄰居的關係會比隔戶的鄰居更好發展;旅行中坐在你身旁的人會比其他人跟容易跟你發展關係;異地戀相對總是脆弱。一見鍾情的靈魂伴侶如果缺少空間上的近距離,那麼很容易成為擦肩而過的路人,最多暮然回首,然後轉頭繼續走。除非那驚鴻一瞥,就能讓你主動搭訕,以縮短空間上的距離。日久生情的靈魂伴侶如果缺少空間上的近距離,那麼就很容易成為點頭之交,再無其他。

2.相似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的三觀、相似的興趣愛好、相似的生活追求、相似的夢想、相似的聊天話題、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生活習慣、相似的社會背景、相似的宗教信仰,甚至只要是僅僅可能有相似的方面,就能讓我們更容易吸引對方並發展關係。因為這些相似,我們更容易無話不談,更容易了解對方,更容易志同道合,更容易惺惺相惜,更容易互相傾慕,更容易覺得對方是自己的靈魂伴侶。畢竟,又有幾個人會真正討厭自己或是和自己一樣的人呢?

相似以外還有互補的情形。所謂互補,就是我們所有的,是對方夢寐以求的,而對方所有的,也是我們心中所需的。人生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一小塊的缺憾,比如內向的會嚮往外向的,保守的會嚮往冒險的,安穩生活的會嚮往四處流浪的,被世俗禁錮的被嚮往豪放不羈的……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只有在這種互補的情形下,兩個相異的人才會相吸。如果說相似是喜歡一個現實中的自己,那麼互補就是喜歡一個夢想中的自己。

但是,互補的優點同時也是天生的缺陷。缺少共同的話題會讓關係難以開始,缺少相似的生活軌跡會讓關係難以為繼,生活中更容易出現摩擦,維持關係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在一見鍾情式的靈魂伴侶中,更多都是相似型的。

經常我們會疑惑,伴侶之間到底是相似好還是互補好。這個沒有絕對,相似有相似的好,比如想法行為更同步。互補也有互補的好,比如可以取長補短,可以豐富人生體驗等。這個不是決定一段關係最終走向的原因。

3.熟悉度。

我們對於熟悉的人,總是更容易放下戒心。我們更傾向於跟一個熟悉的人在一起,而不是一個陌生人;我們也更容易跟一個熟悉的人成為伴侶。在一見鍾情式的靈魂伴侶中, 因為對方展示出了我們所熟知的一面——無論這一面是我們熟知的現實中的自己亦或是夢想中的自己,以至於會有「猶如故人歸」的感覺。因此,在這個時候,雙方已經不屬於單純的陌生人了。在日久生情式的靈魂伴侶中,熟悉度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雙方是通過熟悉度來深入了解對方,增加共同經歷,最終將感情升華。

4.能力。

我們總喜歡結交優秀的人,而這優秀一般指的就是能力。能力分為各種各樣的,比如學習成績好的就是學習能力強,擅長社交的就是社交能力強,還有運動能力,繪畫音樂能力和各個專業的能力以及物質能力、社會資源等等。當一個人展現出某方面的能力的時候,而我們剛好又懂得欣賞或者有需求,那麼我們就會對這個人有好感。同時,一個被人欣賞的人也會對欣賞他的人抱有好感。

雖然我們都喜歡優秀的人,但如果過於優秀,就會讓我們敬而遠之,望而卻步。因為靠近的話,會讓我們覺得自慚形穢,低人一等。

5.生理吸引人。

我們多多少少都曾經在腦海中大致地描繪過理想伴侶的形象,當我們遇到一個與這個形象相似的人時,就會產生好像一見鍾情了的感覺。這就是外表上的「猶如故人歸」。

外表在異性關係中,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會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而且光環效應的存在,使得我們會以貌取人,認為漂亮或英俊的人其他方面也一樣很優秀,並且還會有意無意地忽視我們從他們身上所發現的缺點。通常來說,男性會比女性更看重異性的外表。雖然平時我們會說更看重內在之類的話,把外表置於比較小的比重中,但這小比重的外表卻是缺之不可的。即使是靈魂伴侶這種更偏向精神的關係,也難以忽視外表的影響,也就是至少得看得順眼。

當然,外表也就在初次接觸時,會有比較大的影響,接觸的時間越久,在審美疲勞和適應能力的作用下,外表的重要性相對於其他方面的重要性會慢慢下降。因此外表的重要性對一見鍾情式的靈魂伴侶的影響要比日久生情式的靈魂伴侶的影響要大。

6.得到與失去的反差。

比起穩定狀態,我們對變化更敏感。對於一向對我們友好的人,我們會習慣。而如果一個平時對我們不友好的人突然對我們友好了,我們就會驚異。一個普通人慢慢地變得優秀,會比一個從一開始就優秀的人給我們留下更深的印象。一個平時給我們打90分人卻給我們打了80分和一個平時給我們打60分的人卻給我們打70分,後者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印象。中一個大獎會比中了累計總額相同的小獎更能讓我們欣喜。同樣的兩個人,我們會更喜歡那個對我們越來越好的人,而不是一開始就對我們很好的人;同樣的兩個人,一見鍾情所給我們帶來的觸動就會遠大於親梅竹馬。

而在面臨失去時,會觸發我們的損失厭惡,即損失會讓我們付出額外的心理代價。當我們要失去一件東西時,這件東西突然會變得更有吸引力,即使我們之前視之雞肋。當我們要跟一個人天涯兩隔時,我們會突然覺得不舍,即使我們之前對其並無好感。

這些反差在一見鍾情式的靈魂伴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旅途中的突然相遇,讓我們像買了幾十年的彩票終於中了頭彩一樣欣喜若狂。而即將面臨的離別,使得這段關係對我們更是彌足珍貴。這些相加在一起使得我們達到了一個情感高峰,從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而從一見鍾情到相濡以沫時,巨大的情感反差也會讓一些人難以適應。

7.性覺醒的錯覺——錯誤歸因

關於這一點有一個最著名的現實場景實驗,稱之為搖擺橋實驗。在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橫跨在穿過校區的河上有兩座橋,那座搖晃的橋是座繩橋,橋面距水面有幾百英尺,隨風搖曳,而且橋面只有三英尺寬,你過河時必須牢牢扶穩,這是種非常驚險的過河方式。還有另一種過河的方法,是座距離河面很近的堅固木板橋,漂亮寬闊、扶手都是實木做成的,你也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這座橋過河。於是,兩位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員,又一次僅僅是讓一位很有魅力的演員或者說是同盟,在橋的一邊等著,她是位女士,當她遇到過橋的男性被試時,她就會在當他們準備過那座搖擺橋、或者那座矮橋時攔住他們,並問他們幾個問題,並在結束時說,"你能幫我寫個故事嗎?將對我的實驗有很大幫助",然後她就收錄好故事,並說,"如果你對這項實驗有什麼問題的話,這是我的電話"。事實上,這只是個實驗,你拿到的是主試的電話。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這些男性、男學生,過搖擺橋的人,寫下了很有趣、很性感的故事,主題甚至有點粗俗,而過木橋的人,他們寫下的是很無趣的故事,那些過搖擺橋的人更可能過後給她打電話,說"我想和你聊聊我參與的那個實驗 我們在星巴克見吧。

這是為什麼呢?這點可以解釋為:對喚醒的錯誤歸因。在搖擺橋上你隨風晃動,在距水面幾百英尺高的地方,橋顯得很不牢固,也許你能應付,也許你不能。你的心跳加速、掌心出汗、呼吸也變得急促,此時你見到這個人,她會顯得更迷人,因為所有這些你的感受,你會將它歸於對她的迷戀。 當時有一處顯示這項研究並不科學,這個漏洞的原因就是,相比選擇走木橋的人,選擇走搖擺橋的人,可能就是那種更傾向於冒險的人。但後來有其他完善後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效應。

這些實驗告訴我們,我們很容易被我們所處的環境所誤導,即使是來自於自己的身體。也就當我們與異性相處時,一些外在因素,如咖啡因,酒精,搖晃的繩橋,運動,遊樂園刺激的項目等,引起了我們的神經興奮,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身體反應,產生了荷爾蒙上升的動心的感覺,而我們會把引起這些反應的原因歸結於對方身上。使得我們會認為,是對方引起了我們的身體反應,也就是我們心中對對方產生了強烈的感情並從身體反應上表現出來。這時我們一個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哦,我墜入愛河了」。

如果我們想向異性告白或者增進感情,那就找那些能引起對方神經興奮,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身體反應的場景,一定會事半功倍的。這個對兩種類型的靈魂伴侶均有妙用。但是,如果對方是知曉這種效應的,那麼反而會事倍功半,因為這時候對方會矯枉過正,會連帶把對方所引起的性喚醒歸結到其他事物上。

錯誤歸因效應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的結果,例如家庭暴力,人們為什麼會維持一段充滿暴力的關係?除了經濟、家庭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有時人們並沒意識到他們之間存在著虐待。這是心理上或情緒上的虐待,他們打鬥、尖叫、辱罵,即使沒有身體上的暴力,當這些發生時他們感受到喚醒,他們對此進行了錯誤歸因,"如果他不愛我就不會對我大喊大叫了",認為那些憤怒、那些衝動和暴力都是愛的表達。

8.共有經歷

共有經歷是雙方共同面對一件事的經歷,這種經歷通常能帶給雙方感性和理性上的影響。當感性的影響是正面時,感性會和雙方的關係產生相輔相成的正向循環,也就是通過經歷的這件事情我感覺我們的關係更進了一步,那麼我就更願意再和你一起去經歷其他的事情,也就會有更多的共有經歷。由此對雙方的關係形成良性循環,直到循環中斷。當感性的影響是負面時,這就會對雙方的關係產生惡性循環,也就是通過經歷的這件事情我感覺我並沒有那麼喜歡(甚至是討厭)和你一起去經歷一件事,那麼我以後就會有意無意地疏遠你,減少甚至避免我們的共同經歷。共同經歷地減少,很容易會讓對方失去挽回的機會,特別是大腦可能會我把對那件事情的感覺替代成對對方的感覺,從對事變成了對人。

理性的影響通常是通過共有經歷,我們更加的了解對方(也許只是自認為),有時候能有效降低前面所述的一些思維謬誤以及運氣帶來的影響,同樣也是有正面和負面影響。

感性和理性的影響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就像感性和理性本身一樣。我們需要綜合來看。

共有經歷的綜合影響對不同類型的雙方造成影響的方式和效果也不盡相同。如果是一見鍾情式的偶遇產生的共有經歷,那麼這段經歷對雙方能否產生足夠的正面的感情強度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足夠的正面的感情強度才能夠促使雙方的關係進入一個正向循環。否則很容易因為其他因素而止於此。而如果是日久生情的相處產生的共有經歷,那麼單次共有經歷的影響相對會沒那麼重要(不是絕對),更重要的是多次的共有經歷產生的積累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感性和理性的影響會趨於平衡。

9.信任度

信任度的產生通常是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上面所述各點的正面影響都會讓我們對對方產生信任度。而有時候我們也許也會對某個人或某些人有莫名的信任感,即使對方只是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信任度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通常我們會因為對對方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對方的行為表現來動態調整我們對對方的信任度,即使有時候這是無意識的。但也有些人會先入為主,而不會去動態調整,比如即使對方做了再多能讓他信任(或不信任)的事情,他都堅持相信自己原先的感覺,依然信任(或不信任)對方。這會產生四種結果,他所信任的人辜負了他的信任;他所信任的人確實是值得他信任的;他所不信任的人是值得他信任的人;他所不信任的人最終證實了確實不應該被信任。

凡事都有兩面性,這兩種方式在不同的事情上所產生的影響是因事而異的,但我們往往會因為結果論來評價這兩種方式。

信任度對於任何關係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如果我們對一個人不夠信任,那麼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戒心和試探,更少的坦誠和主動,反之亦然。信任度同其他很多因素一樣,也會使雙方的關係進入正向或負向的循環。首次信任度的建立並不困難,因為從人性來說,絕大多數人在沒有任何因素可供判斷的情況下,都更傾向於在一定程度上信任他人。但信任又是很脆弱的,有時候即使是在一方的心裡埋下一個猜忌的種子,就足以使雙方的信任崩塌。而崩塌後的信任度要想重建就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了。

另外,信任和相信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我們信任一個人不代表我們就相信這個人說的每一句話,我們相信這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也並不代表我們就信任這個人。

這些就是人際吸引的九個要素,當這些要素加權綜合達到一定的強度時,我們就會認為對方是我們的靈魂伴侶,就會產生這種想要與對方靈魂相依的感情。

可是有時候,在別人看來應該能互相吸引的兩個人,卻沒有互相吸引。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歸結到運氣,這是個看似不相干,卻又非常重要的因素上了。比如:

1.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當兩個人相遇時,如果我們所展示出的是不好的那一面,那麼根據首因效應,我們就會給對方留下一個長久的負面印象。

2.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再相似的兩個人也不會是完全相同的,那麼就必然有不同的一面。那麼兩個人在相遇時,如果我們展示的剛好是不同的那一面,那麼,對方就會認為我們沒有相似性,而不會對我們發出回應。先同後異與先異後同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就像平常所說的「套近乎」,就是先求同,後求異的人情世故。

同樣的,一個過於優秀,看似完美的人也是有平常的一面。而我們往往只看到那高不可攀觸不可及的一面,而恰好沒看到平常的那一面,從而產生距離感。這些都是片面地看人而產生的偏見。

3.還有性喚醒錯覺中,對方剛好是知道這個效應的。

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總之,運氣來的時候,那就是一路上,丘比特忙著射愛情之金箭、月老忙著綁紅線;運氣背的時候,那就是一路上,丘比特忙著射厭惡之鉛箭、月老忙著剪紅線,嗚呼哀哉。

有時候我們真該考慮考慮,我們真的是個理性的人嗎?我們的感性真的是我們心中真正所想的嗎?只有摒棄了所有思維誤區後,我們的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我們的感性也才是真實的感性。

一件事的發展總是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用單一的思維來看問題總是片面的。正是這些眾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我們會與一個相遇的人相吸、相知、相伴。

四、靈魂伴侶能走多遠——理想與現實

你愛的人未必是你的靈魂伴侶,但你的靈魂伴侶卻一定是你愛的人。從這點來說,靈魂伴侶比普通的愛人的層次更深,關係更穩固。也就是開了個好頭。可惜也就僅僅是開了個好頭。

心理學上有一個愛情三角理論,這三個角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激情,就是兩個人相處能讓雙方的荷爾蒙極度上升的感覺。比如一見鍾情,就是激情洋溢。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荷爾蒙的開關,而這開關不盡相同。當對方的某些特性觸發了這個開關,就會使我們的荷爾蒙飆升。比如大多數男人是視覺控,那麼漂亮的女人就會觸發這個開關;大多數女人是浪漫控,那麼有情調的男人就會觸發這個開關;還有共同的愛好、投機的話題、相輔相成的專長等,也很容易給雙方帶來激情。激情很容易讓我們沖昏頭腦,在那激情的一瞬間,我們會以為對方就是我們的天命,是我們的靈魂伴侶。而這隻有激情的愛情註定只能是一段露水情緣。

親密,就是雙方的心理距離。親密度高的雙方會交流彼此的觀點、探討共同的話題、分享雙方生活的點滴、透露心中的秘密等。不會對對方抱有戒心,信任對方,注重精神交流,把對方視為知己。而這隻有親密的愛情,對,這就是傳說中的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靈魂伴侶。可惜這已不足以滿足如今的我們。

承諾,就是我們會下定決心,給對方一個承諾,並願意承擔這個承諾所帶來的一切後果。這需要對各種可行性的評估,做出覺悟,下定決心,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承諾分為逢場作戲和真心實意的,而前者有跟沒有一樣,不在討論之列。當我們做出一個真心實意的承諾,意味著彼此將成為基於現實生活的生活伴侶,要共同面對生活中大小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帶來的糾紛爭議和責任義務,而這些,往往有如當頭棒喝一般,打破了我們之前對共同生活所抱有的美好幻想。而這種只有承諾的愛情,主要存在於以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洞房掀開蓋頭才算初次見面的;現在閃婚族;只因現實利益而結合的人,如政治聯姻,商業聯姻,拜金族;僅僅靠著現實中的一些紐帶而勉強維持的關係,也就是一段感情的末期,如同床異夢但只為了孩子而維持關係的夫妻。在以前的時代,只有承諾的關係還是非常牢固的,因為當時的承諾是受到社會所制約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關係會越發脆弱。

一件事的發展總是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其中單一因素的愛情是很少的。說完了三個角,還有三個邊。

激情和親密,這是一種浪漫式的愛情。既有了荷爾蒙的飆升,又有了心理上的親密;從一見鍾情到逐步深交,感情強度節節上升。這一類就是現在絕大多數人所認為的以及所想要的靈魂伴侶。這種浪漫式的愛情是極其美好的,即使少了承諾,這段關係難以發展至現實生活,難以長久,而也正是這難以長久,保留了那一份記憶中的美好,使我們一輩子印象深刻,至死懷念。當然,在感情之初,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從激情親密走向承諾的,最後因為各種主觀的原因,比如害怕承諾,不想承諾,不能承諾等;各種客觀的原因,比如意外失聯、年齡差距、物質基礎、門戶差異、地理距離、生死相隔等而半路夭折。

親密和承諾,這是一種伴侶式的愛情。相知相守,相伴到老,這是一種平凡而又穩固的愛情。給人以一種淡淡的靈魂伴侶的感覺。年齡越大,經歷越多的人就越會去追尋這樣的關係。但缺少了激情,始終是一種遺憾。

激情和承諾。這是一種愚蠢式的愛情。通常是在激情中,一時頭腦發熱,在雙方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做下承諾。即使這個承諾是真心實意,最終也會因為低估了雙方的差異而慘淡收場。因為當激情散去,最終只剩一個承諾的空殼。而又因為雙方都是追求激情的人,終究想要掙脫承諾的束縛。這段關係最終會比那些一開始只有承諾的關係更脆弱。

這些各有缺憾的關係還是難入那些追求完美的人的法眼。還好愛情三角理論還有最後一種情況,那就是完整的三角形。

激情和親密和承諾,這是一種真正完美的愛情。既能給我們帶來激情,又能像知己一般貼心,還能夠在長久的生活中執手相伴,既有了其他類型關係的優點,又彌補了其他類型關係的不足。這才是我們最初及最終真正想要的靈魂伴侶;這才是我們願意付出巨大代價而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標。而至於其他的,只不過是給我們帶來了靈魂伴侶的錯覺而已,只能算是普通伴侶。

對於一見鍾情式的靈魂伴侶來說,完整的關係是從激情到親密到承諾。對於日久生情式的靈魂伴侶來說,完整的關係是從親密到激情到承諾。這是關係大致的發展模式,但是,這些模式的階段不是涇渭分明的,這三者是相輔相成,貫穿始終的。

可惜這種完美的靈魂伴侶是很稀少的,不是想要就能有,去追尋就一定能得到的。可是我們還是會抱著希望,萬一遇上了呢,那不就可以幸福到底了?

更可惜的是,人生路漫漫,站在起點的人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站在終點的人看到的是稀稀落落。即使是這種完美的靈魂伴侶讓我們遇上了,也未必能走到最後。這就是現實,也是靈魂伴侶的局限性。

1.非對等性。我們總是會認為如果你是我的靈魂伴侶,那麼我也是你的靈魂伴侶。可是,靈魂伴侶和普通的喜歡愛慕一樣,既有雙向,也有單向。一個具備完美靈魂伴侶特性的人會被很多人視為自己靈魂伴侶,但這個人卻不會把這些人都視為自己的靈魂伴侶。即使這個人和其中的一個不是靈魂伴侶的人在一起了,這個不對等性也不會有絲毫改變。而如果哪天這個人遇上了一個自己真正的靈魂伴侶呢?那這原先的不對等的關係不就岌岌可危了么。

也就是說,要有相互的激情、相互的親密和相互的承諾才能成為相互的靈魂伴侶。

2.非唯一性。我們高估了靈魂伴侶的唯一性,即使是靈魂伴侶這種高層次的配對也未必是唯一的。我們總是會認為,我是你唯一的靈魂伴侶,而你也是我唯一的靈魂伴侶,世界雖大,僅此一對。可是理想又敗給了現實。我們這個人也許只有一個,但和我們相似的這類人卻為數不少,對方這個人也許也只有一個,但和對方相似的這類人也是為數不少。即使雙方互為對方靈魂伴侶,但對於一方來說,另一方並不是唯一的,而是可替代的。即使再奇葩、再獨特的人,也很難做到真正的唯一性。

雖然遇見一個靈魂伴侶已經是極其幸運的事情,但不代表一輩子就只會遇到一個這樣的人。當我們遇到了另一個能互為靈魂伴侶的人時,我們會開心,會激動,會有新鮮感、會去與我們現在的靈魂伴侶做比較。而如果這個人在激情、親密和承諾的一個或幾個方面上,比現在的靈魂伴侶更勝一籌呢?再加上那開心激動新鮮感的感覺?這原先的關係又真的是牢不可破的嗎?當然,這其中會涉及到先入為主和後來居上。即當雙方處在一個雙方都滿意的關係中的時候,多數情況下就會排斥第三者,即使這個第三者比現有的伴侶更加優秀契合,這就是先入為主。而當雙方處在一個平淡乏味或是已有裂隙的關係中的時候,一個即使略遜色於現有伴侶的第三者所帶來的新鮮感,也會在很多情況下動搖雙方原先的關係,這就是後來居上。

3.可變性。人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靈魂伴侶走到一起後,會從相依變成依靠,從依靠變成依賴,最後從依賴變成依附,在這整個過程中,漸漸地失去了自我。遙想當初,兩個獨立的人相吸、相知、相伴、相守,成為了另一方的靈魂伴侶。而至如今,一方或雙方都失去了自我,那麼雙方還會是彼此的靈魂伴侶么?

另外也有一些外界因素觸發的改變,比如身體創傷和精神創傷。這個影響可大可小,結果難料。

還有一種是主動改變。主動的改變就是我們不滿足於現在的自己,想要做出一些改變。

4.錯覺性。前面有提到過,我們會在只有激情的關係或只有激情和親密的關係的時候把對方當成靈魂伴侶,而缺少了承諾,這關係始終不是完美的。而這個錯覺性,會讓我們在處於那些關係時,幻想了承諾的存在。而只有到了事後,才會發現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錯覺。這個錯覺即會發生在找到靈魂伴侶前,也會發生在找到靈魂伴侶後。

在自我的變化上,也有這個錯覺。有時候沒有改變,卻覺得變了;有時候改變了卻覺得沒變。因而伴侶雙方沒有做出及時的溝通和調整。

這些錯覺性,大大提高了前面幾種情況發生的概率。

5.現實性。即使是完美的靈魂伴侶也要和普通伴侶一樣面對現實中的一切。那些讓普通伴侶觸礁沉沒的礁石,在很多時候也同樣會讓觸碰到礁石的靈魂伴侶沉沒。因為要守護那些承諾,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能力。

當然,靈魂伴侶比起一般的伴侶有著更深的羈絆,在面對現實時,會有著更大的勇氣和決心,也就相對會更容易在現實中存活下來。

五、為什麼有的組合能實現理想,有的組合敗給現實——本質為人

我們都對靈魂伴侶寄予厚望,甚至視之為人生的至高追求。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即使找到了那完美的靈魂伴侶,卻還是走不到最後,而有些不完美,算不上靈魂伴侶的普通伴侶卻做到了執手相伴,與子偕老。這是為什麼?外在決定了兩個人能否走在一起,而內在決定了兩人能走多遠。這所謂的內在,就是性格。

人有各種各樣的性格,根據對雙方關係維持的重要性,可以分成表層性格和核心性格兩類。

比如外向還是內向、活潑還是安靜,果斷還是猶豫,低調還是張揚,急性子還是慢性子等,對雙方的關係有一定影響,但卻沒有決定性。這些都屬於表層性格,因為這只是一種表現形式。

而真正重要的是這些核心性格。

1.包容性。理解與寬容,水火亦相容。即使是靈魂伴侶在生活中也做不到完美的契合。性格相似不代表性格相同,互補的就更容易有矛盾;三觀再相似,生活中的問題總是會出現分歧,特別是涉及自身的;人會變化,靈魂伴侶也會變得沒有剛開始那麼完美……相異的地方越多越大,所需要的包容性就越多,一個人的包容性不夠,就需要雙方的包容性相加。只要包容性足夠大,就能可以保證關係的維持,求同存異而不至於破裂。

2.惰性。人都是有惰性的,總是傾向於安於現狀。即使是碰上一個更優秀更契合的人,或是當關係出現危機時,惰性也會使之傾向於維持現有關係,而不是重新發展一段新的關係。比如「都這樣了,還能怎麼樣?」,而其實不是不能怎麼樣,而是懶得怎麼樣。雖然這也有一些社會規範的壓力,但內驅力才是關鍵。惰性大的人要想改變現狀,除非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並能得到很大的收穫;而惰性小的人,只要有很小的收穫,就會願意付出比較大的代價去改變現狀。而在雙方惰性都比較大的情況下,就會變成誰都懶得離開誰。

3.適應性。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當我們習慣了對方的缺點,就不再覺得那是缺點,而是對方的一個特質,要是哪天突然沒了,反而會不習慣。適應性強也意味即使雙方互有變化,對方也能及時適應,並作出改變,使得雙方會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依然保持起始的契合或者達到更進一步的契合。在互補的組合中表現為有的組合維持著當初的互補,有的組合從互補逐漸變成了相似。

同時,適應性強也能更容易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而不至於在變化中無所適從。

4.韌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說與人無一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外界的各種因素氣勢洶湧地想要改變我們的靈魂,拆散我們的伴侶,抹殺我們的人生……的時候,我們是要選擇妥協認命還是奮起反抗;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傲世獨立;是選擇天命難違還是選擇人定勝天?這就是韌性,也就是敢於面對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意志。

5.柔性。當雙方陷入無休止地爭吵時,是否有人會先選擇讓步,來反轉這個惡性循環;當雙方因為某些問題產生隔閡嫌隙時,是否有人會與對方主動溝通,尋求消除這些隔閡嫌隙的方法;當雙方在一件事情上需要其中一方做出重大付出時,是否有人願意主動犧牲自己,還是雙方都只在要求對方做出犧牲……韌性是我們面對外界因素時所需要的,而柔性則是我們面對內部因素時所需要的。

6.自製性。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就像鳥兒嚮往天空,人也是嚮往自由的,至於為什麼會嚮往自由,可以是天性使然,也可以是外界誘惑。而在追求自由的時候,如果沒有自製的話,那就是所有的束縛皆可拋棄,比如,承諾。自製性還可以分為無意識的自製和有意識的自製。無意識的自製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所灌輸的教育;有意識的自製則來自於自身的選擇,在自己所選擇的方面給自己畫地為牢。自製性通常是守護承諾的最後一道防線。

總而言之,這些核心性格才是決定雙方能走多遠的決定性因素,其他的因素只有相關的影響,當然,運氣這個因素也還是非常重要的,運氣好的話,你遇到的伴侶會是一個非常非常契合的人,生活中都不會出現分歧;運氣好的話,生活中也就不會遇到那些會導致分歧的事;運氣好的話,生活中不會遇到可能影響到雙方關係的人;運氣好的話,這些所謂的核心性格就如浮雲一般,可有可無。而運氣如果不好,所有破事一起湧上來,那即使是核心性格再強大的靈魂伴侶怕是也只能無奈嘆息「時運不濟,力所不逮」。

因此,雙方所具有的核心性格合計後的數量越多,程度越高,那麼雙方的伴侶關係就會越融洽、越穩固,越容易在漫長的人生中存活下去。而一個缺乏核心性格的人,要麼培養自己的核心性格,要麼就一定要找個核心性格強大的人當伴侶,才更有機會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否則就只能默默祈禱生活中能風平浪靜,不起漣漪了。而即使是靈魂伴侶,也是很容易會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一件事的發展總是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且每種因素還有程度上的區別。所有這些都需要加權綜合考慮,才能客觀地評估我們所具備的東西,是否足以應對我們將可能會面臨的情況。

六、如何尋找我們的靈魂伴侶

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去追尋一個完美的靈魂伴侶?這真的只能說是命運所在。

命運,命在己而運在外,命即是我們做的選擇對我們自己的影響,運即是別人做的選擇對我們的影響。而這命和運兩者之間又是相互影響。一個人最多只能掌握命,即做選擇的權利,而無法掌握運。

比如一對男女的相遇,這是運,因為任何一方都無法左右相遇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覺得心動了,就想著要不要上前搭訕,這是命,因為他(她)可以做出是否上前搭訕的選擇;在猶豫不決,正準備打退堂鼓時,同行的夥伴給他(她)鼓勵,讓他(她)有了搭訕的勇氣,這是運改變命,因為恰好同行的夥伴改變了他(她)的選擇;當他(她)搭訕後,雙方互相認識,互相來往,最後在一起了,這是命改變運,因為他(她)的選擇讓兩個本該擦肩而過的路人成為了伴侶。如果當初沒有相遇的運,那麼天各一方,雙方永遠也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如果當初他(她)自己沒有做出搭訕的選擇,那麼對方只不過是那千千萬萬個擦肩而過的路人中的一個。

而雙方最終也許幸福美滿,會慶幸當初的選擇,並感謝上蒼眷顧;也許支離破碎,會懊悔當初的選擇,並嘆息造化弄人。

這就如蝴蝶效應一般,我們的每個選擇——無論是微不足道還是生死攸關的,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比如晚上去哪吃飯)——都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軌跡;別人的每個選擇——無論是微不足道還是生死攸關的,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比如晚上去哪吃飯)——也都會影響到那個人自己和那個人以外其他人的人生軌跡。而所有的這些選擇,使得有些人的人生軌跡因此改變(前面例子里的主角相遇,最後在一起了),也使得有些人的人生軌跡因此不變(在其他館子吃飯的配角還是繼續日常)。這就是人生命運。

而因為運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所以只有掌握命的我們就只能在這有限的範圍內謹慎地做選擇。

可是,當我們碰上難以抉擇的選擇時,我們總傾向於在外界尋找選擇的理由。在這個時候,天氣的變化、硬幣的正反、手頭上一篇文章的觀點、路人的閑談、親朋的意見、巧合的日期、不相干的事故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們的選擇。也就是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自己做出了選擇,而是那些無關緊要或毫不相干的事物替我們做出了選擇,從而鑄就了我們的人生。

七、人生一定要找個靈魂伴侶嗎?——理想與現實的權衡

找個靈魂伴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而且社會上的壓力不會給我們過多的自由時間去慢慢等待,而結果不明的漫長等待也會讓我們自身按捺不住。而即使是退而求其次,在激情、親密和承諾各方面的側重點也需要我們自己權衡。有時候我們選擇太多,而難以選擇;有時候,我們寧可選擇一個明知錯誤的,也不願沒有選擇。這就像收益與風險一樣,有冒險精神的人會為了高收益去冒高風險,而喜歡平穩的人則會為了避免風險而去選擇低收益。

理想與現實的權衡,這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選擇。怎麼選擇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不過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變通的方法。

一種是如果不能從一段關係上得到所有想要的,那就多談幾段。也就是流傳中所謂的「找壞男人談戀愛,找好男人結婚;找壞女人談戀愛,找好女人結婚」。從靈魂伴侶的角度上來說,就是先找個有激情的人,然後換個親密的人,最後換成能給承諾的;或者先找個有激情又親密的,再換成能給承諾的;或者先找個激情的,再換成親密又能給承諾的。可惜世事豈會盡如人意,想法總是太美好,這個也要承擔斷檔的風險。

還有一種是,如果找不到現成的,就自己培養一個。這就像我們要麼選擇一副我們自己喜歡的已經畫好的畫,要麼就選擇一張白紙自己畫自己喜歡的。這就是所謂的靈魂伴侶的養成,這對雙方都有一定的要求,我們自己要具備培養的能力和技巧,對方需要具備基礎的特質和可塑性,而這期間還會受到各種不可知因素的影響,也就是最終要承擔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風險。

八、總結。

靈魂伴侶是一種最完美的伴侶關係,是很多人畢生不懈追求的目標。

產生愛情的雙方,在初始相遇時之所以會被對方所吸引,是受到空間距離、相似性、熟悉度、能力、生理吸引人、得到與失去的反差、性覺醒的錯覺、共有經歷、信任度和運氣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而在雙方產生愛情後,會發展出激情、親密、承諾、激情和親密、激情和承諾、親密和承諾以及激情和親密和承諾這七種關係。而激情和親密和承諾這種關係,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靈魂伴侶。

可惜靈魂伴侶儘管在層次上超越了普通的伴侶,但還是還存在非對等性、非唯一性、可變性、錯覺性和現實性這五種的局限,使其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路上依舊充滿坎坷。

為什麼有的普通伴侶可以一路到底,而有的靈魂伴侶還會半路夭折。這除了運氣以外,很大程度上是跟雙方的核心性格有關。核心性格包括包容性、惰性、適應性、韌性、柔性和自製性這六種,是決定雙方能走多遠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一個人所具備的核心性格越全面,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和自己的另一半白頭偕老,而且在選擇另一半時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

在尋找靈魂伴侶這件事情上,命運說了算。也就是我們能不能找到靈魂伴侶是取決於我們自身選擇與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終影響。

那麼,在現實的壓力下,我們是否還要為了這個不確定的結果去苦苦等待?如果退而求其次,那麼在剩下的那六種關係中,我們要如何選擇?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權衡,選擇權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因此:

1.具備核心性格的靈魂伴侶——最美好也最牢固。

2.不具備核心性格的靈魂伴侶——很美好但不夠牢固。

3.具備核心性格的普通伴侶——不夠美好但很牢固。

4.不具備核心性格的普通伴侶——不夠美好也不夠牢固。

參考文獻:

1.人際吸引的七個要素和愛情三角理論來自耶魯大學公開課《心理學導論》第九集。


推薦閱讀:

TAG:靈魂伴侶 | 愛情 | 伴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