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稱世界與自我的兩個維度(上)

對稱世界與自我的兩個維度(上)

| 世界的對稱性

2016年3月,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後,人們就開始為人類的命運擔憂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是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將廣泛應用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毫無疑問的。比如,無人汽車在不久的將來會遍布世界每個角落,高智能保姆機器人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災難,比如行駛過程中的無人汽車突然失控沖向山崖,但這類災難是由於程序故障、程序缺陷或者人為設計與攻擊造成的,並不是人工智慧機器人本身自主做出的決定。

對人工智慧機器人來說,世界是不對稱的,只有物質世界。但對人類來說,世界是對稱的,一頭是物質世界,另一頭是心靈世界。

所以,人工智慧機器人無論如何發展,也不必擔憂它們會起來造反,因為它們永遠不可能擁有心靈世界。

1.物質世界

物質世界由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創造的產品(物質產品和知識)以及事件所構成。物質世界是陰陽學說中的陽,是顯世界,人類可以憑藉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身(觸覺)這些身體器官感知到,有些則需要藉助人類創造的科學儀器才能探測到,比如X光、原子、電流、磁場等等。人們對物質世界太熟悉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知識是對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人類精神活動成果的總稱,之所以把知識歸為物質世界範疇,有兩個原因:一是知識可以借著物質載體(如書籍、網路)進行傳承和傳播;二是知識可以被人類創造發明的儀器(如人工智慧機器人)觸摸到,並進行學習、模仿、運用甚至被超越,這是把知識歸為物質世界範疇的關鍵原因。而下面即將闡述的心靈世界,是無法被人工智慧機器人觸摸到的。

2.心靈世界

心靈世界由感知、記憶、慾望、情緒和思維五大基石構成。心靈世界只存於個體之中,是陰陽學說中的陰,是隱世界,無論是眼耳鼻舌身這些身體器官,還是人類創造的科學儀器都無法感知,只能憑藉人的意來觸摸。人工智慧機器人只是運用和模仿人類的思維成果,並不能觸摸到人類的思維本身。

第一塊基石:感知

感知是對當下世界或者當下生活的關注與覺察。關注是前提,沒有關注就沒有感知。比如你在散步時無意間走到一個陌生的小區前,如果你一直沉沒在某種情緒或者在思考某件事情,小區雖然進入了你的眼帘,卻沒有引起你的關注,那麼你不會覺察到小區的特點,事後甚至有可能根本想不起曾經過這個小區。只有當你的注意力放到這個小區上,才會覺察到它呈現給你的一切,你投入的關注越多,記憶才有可能越深刻。同樣,你在散步時,如果一直沉浸在某種情緒或者在思考某件事情,你顯然也不會關注到當下的生活。

所謂活在當下,這個「活」的意思就是關注與覺察。如果你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散步時就會觀察周圍的一切,並對當下這種生活狀態進行內省覺察,然後作出某種判斷與評價,你可能會說:「這樣散步,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放鬆心情,我很享受這樣的狀態。」或者會說:「我有好久沒這樣散步了,以後一定要堅持下去。」現在有些人要麼深陷在過去的失敗里,滿懷懊惱與自責,要麼沉迷在對未來的幻想中,用精神鴉片麻醉自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享受眼前的時光,或者反省現在的生活,用奮鬥去改變失敗的過去,用奮鬥去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才是活在當下的真義。

第二塊基石:記憶

對個體來說,記憶就是你用身體和心去「丈量」過的一切。比如曾經走過的路、遇見過的人、吃過的飯、做過的事、做過的夢、學過的知識、經歷過的痛苦與愉悅,有些會被回憶起來,而有些則一輩子也不會再出現在你意識里。嚴格地講,記憶應該包括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從心靈角度來說,記憶可以簡化為識記和回憶兩個部分,因為識記過的東西,哪怕只識記過一次,哪怕看似遺忘了,其實已存在於你的心靈世界裡,如若不然,再認又有何意義呢?

從內容上看,記憶包括知識、印像和體驗三個方面。這裡的知識是指你了解和掌握的知識,不了解和沒有掌握的知識不會成為你的記憶。

什麼是印像呢?假設眼耳鼻舌耳這些身體器官是一面鏡子,外界事物被這些器官感知到後,就在心靈世界形成一個印像。比如一隻毛毛蟲第一次進入你的眼帘,被你看到了,毛毛蟲就通過眼睛這面鏡子,在你心裡形成一個「毛毛蟲印像」,以後說到毛毛蟲,你就會在記憶里把這個「毛毛蟲印像」提取出來。不同的人對毛毛蟲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覺得恐怖,有人覺得可愛,所以每個人心裡的「毛毛蟲印像」,除了它本身的形狀與色彩,還帶有個人的情感基調。也就是說,物質世界的毛毛蟲只有「一個樣」,但在心靈世界裡,一千個人心中可能有一千個不同的「毛毛蟲印像」。心靈世界的「毛毛蟲印像」,與物質世界真實的毛毛蟲並不完全一致。相機照出來的毛毛蟲,是一種真實再現,畫家筆下的毛毛蟲則是一種印像表達。盲人雖然看不見外界,但通過觸摸,會在心裡形成一個事物的輪廓,這個輪廓就是事物在盲人心靈世界裡的印像。與此類似,耳朵、鼻子、舌頭、肌膚感知到的一切,同樣也會在心靈世界形成一個印像。因此,印像就是你所感知到的一切,它主要以圖像的形式存在。

什麼是體驗?體驗就是你過往的生活與感受,在回憶時往往用概括與判斷的句式表達,比如,「我在那個城市生活了五年」,「那五年我遇到過一些有趣的人」,或者「那五年里我受過許多苦」,至於五年里遇到的人、經歷過的事,會以印像的形式存在,不屬於體驗範疇。

第三塊基石:慾望

慾望是一種明確的或者強烈的需求。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本能需求,對人類來說也是如此,最基本的需求是食物、空氣、水以及性。食物、空氣、水是為了個體生存,性是為了個體生命的延續,生存和生命的延續就是生命的完整。追求生命的完整,是人類的第一需求。追求生命的尊嚴,則是人類的第二需求。生命的完整是第一需求,僅僅因為它是尊嚴的基礎,並不意味著它比尊嚴更重要,恰恰相反,對人類來說追求生命的尊嚴比追求生命的完整更重要,有時候,人類會為了尊嚴而不惜犧牲生命。

但需求不等於慾望,只有當需求成為一種強烈的或者明確的願望時,它才是慾望。比如,呼吸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正常情況下,呼吸從來沒有成為人的慾望,只有當一個人感到呼吸十分困難,對呼吸產生強烈需求時,它才可能成為一種慾望。性也是如此,儘管這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但並不意味著一個人隨時都會有這種需求,只有這種需求成為明確的願望時,它才是一種慾望。婚姻生活中,有時男方有了這種慾望,女方卻沒有,只是因為愛而勉強迎合對方,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第四塊基石:情緒

情緒是一種心靈反應。人的反應分為生理反應和心靈反應兩種。比如,在膝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時,輕快地叩擊膝腱(膝蓋下韌帶),將引起股四頭肌收縮,使小腿作出急速前踢的反應,這是初中生物課就會講的膝跳反射,這是一種純生理反應。當有人拿棍敲擊你的頭部時,你會下意識地做出抵擋或者逃離的舉動,這也是生理反應,同時可能還會有害怕、憤怒等情緒,這些情緒就是心靈反應。

第五塊磚石:思維

人類對思維的研究已經很透徹了,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類。從心靈角度來說,思維可以分為可控思維和不可控思維兩種。可控思維是指思維能被意識所控制,這是保證學習、工作、創作這類行為質量的基礎。有些孩子學習時往往思想經常開小差,就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維。不可控思維是指思維不能被意識所控制,比如患有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人,總是陷入被人跟蹤或者陷害的幻覺之中而不能自拔。失眠者也是如此,因為無法控制那些莫名其妙湧入腦海里的想法,輾轉難眠。夢境是一種幻覺,是不可控思維的產物,頓悟和靈感有時也來源於不可控思維,所以不可控思維並非一定是有害的。

構成心靈世界的五大基石之間是相互聯繫的。感知過程中可能伴有思維、情緒和慾望,而感知的結果會轉化為記憶,

比如看到一個漂亮女生,你可能會在心裡感嘆:「她身材真好。」心裡產生愉悅的情緒,還可能產生追求的慾望,而這個女生則會成為你的記憶,留在你的心靈世界裡。記憶依靠感知和思維,回憶則可能產生情緒(比如回想到失敗會讓人沮喪)和慾望(比如回想起初戀情人會有去見見的衝動)。情緒來源於感知、回憶與慾望,也離不開思維。慾望可能來源於感知與回憶,也可能產生情緒(比如想去見初戀情人時會有急不可待的焦急情緒),還可能有思維活動(比如要不要去見初戀情人,會有各種糾結)。

從時間軸來說,記憶指向的是過去,慾望指向的是未來。沒有滿足的需求才可能是慾望,滿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慾望,要麼轉化為記憶,要麼轉化為當下的情緒。所以情緒屬於現在,感知與思維也是如此

3.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共同構建了生活的恢宏大廈

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共同構建了生活的恢宏大廈。物質世界是這座大廈的根基,心靈世界是這座大廈的主體

從時間維度來說,物質世界只有當下。當下,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數個剎那。有人說這個剎那是0.013秒,也有人說相當於0.018秒,這樣的解釋都是牽強附會的。在時間軸上,一個點就是一個剎那。佛教認為,宇宙一切事物,都處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無常里。以人為例,每一個剎那間,體內都有細胞在死亡,也有細胞在新生,這樣的生滅是連綿不斷的,一個剎那連著一個剎那,直至人體消亡。也就是說,在物質世界,無所謂靜止,也無謂運動;無所謂過去,也所謂未來,只有永恆的當下

在心靈世界裡,時間的特性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既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也有快慢長短之別。今天是昨天的未來,又是未來的昨天。熱戀中的情侶約會時,時間像射出的箭一般飛快;在車站等人時,時間又像老婦人的腳步一樣漫長。其實,時間是人類從事物運動中發現的一種屬性,猶如速度一樣,應該歸於知識範疇,它只存在於心靈世界裡。所以時間對人類才有意義。

(原創文章,引用須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TAG:自我 | 維度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