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真相—道德真源

心靈之真相—道德真源

2 人贊了文章

來源:道德真源網《佳文賞析》欄目352篇

作者: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

來源:網路論壇

一、善友與上師

  一顆水晶放在任何一塊布上,不論白、黃、紅或黑,就會透出那一塊布的顏色。同樣地,經常跟你在一起相處的人,不論他們影響是好或壞,對於你生命和修行的方向,會有極大的影響。

  應該花時間和真正心靈的朋友相交,這會讓我們對所有眾生充滿愛,同時也會幫助我們看到什麼是負面情緒和憎恨。和這樣的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的作為,自然能讓我們浸漬在他們優良的特質中,就如同環繞金山飛行的鳥兒,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為了讓自己從六道輪迴痛苦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達到證悟的全知,我們必須依賴一位真正的老師。這樣一位老師一切的思考、言語和行為永遠全然依據佛法。他能夠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夠在道路上進步,怎麼做才能避免障礙。一位真實的心靈老師就是一面帆,讓船快速地渡海。

  如果相信他的話語,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輪迴的出口,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那麼珍貴。證悟並不能只根據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達成,修行的每一個階段,不論是根據經教或密續,都需要一位夠資格的老師講解。

二、撥開迷霧

  為了驗證無生自性的高地,我們必須溯源而上,認清自己意念的源頭。要不然,一個念頭會帶出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會帶出第三個,永無止盡。我們經常被過去的回憶所騷擾,被未來的期望所牽引,當下卻毫無醒覺。

  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進入娑婆輪迴的迷途。我們對心真實的本性是盲目的,只知道緊緊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來的意念,以致覺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惡」,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反過來說,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麼每一個在心中生起和消逝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凍使得湖川結冰;水變成固態,能夠承受人、動物、和車。春天到來,大地和水溫暖起來,開始解凍。冰原來的硬度到哪裡去了?水是柔軟的、流動的,冰是硬的、尖的,我們哪能說它們相同?但是我們又怎能說它們不同?因為冰只不過是固化的水,而水只不過是溶化的冰。

  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覺受也是相同的。我們執著於現象的真實性,不斷的在吸引和排斥之間、享樂與痛苦之間、得與失之間、有名與無名之間、稱讚與責備之間受盡折磨,於是我們的心固化了。我們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為內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輪迴和涅槃的一切現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現起,而跟彩虹一樣,它們並非具實存在。一旦我們認識到實像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本性為空,卻同時能現起為萬象的世界,那麼我們的心將不再受幻覺所驅使。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令念頭在現起時即自我消溶,它們就會像飛鳥划過天空一樣地划過我們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這單純的狀態。如果遇見快樂、成功、繁榮,或者其他有利的條件,把它們視為夢和幻象、不要執著。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毀謗、權益被剝奪,或者遭受其他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發願因著自己的痛苦,願所有眾生的痛苦能夠燒盡。不管什麼狀況升起,勿墜入狂喜或悲痛,在不可動搖的寧靜中保持自由和安適。

三、記得死亡

  就如同每樣東西不可避免的不斷走向它終究的消逝,我們的生命也同樣的,像一盞油燈一樣,很快將燒盡。一種愚蠢的想法是認為自己可以先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後退休後利用生命後段來修行佛法。你能確定你會活那麼久嗎?難道死亡不但襲擊老年,同時也襲擊青年嗎?所以說,不論你在做什麼,記得死亡,將心專註在佛法上。

四、空性就是上師

  當你見到高山,請記得內在的見地,內在的見地就是上師的心,與你的心的本性無二無別。

  當你見到美麗的森林,請記得體驗和證量,無需期望也無需懷疑,它們都是上師的幻化。

  當你見到滿園的花朵,請記得行為是自然的解脫,所有行為與法相應,這就是上師圓滿的生命。

  不論你的念頭多麼錯亂,它們不過是智力的產品。一旦你令念頭被解脫於不生、不住、不滅,念頭即消融於空性。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超越智力的原始智慧。

五、慈悲與菩提心

  自無始以來,我們無數的生命中,每一次都必定有父母。所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想到這些曾經是自己父母的眾生,長久以來,無助地在輪迴中流浪,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樣,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際的幫助。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還受執著的囹圄,就算給他們食物、衣服、錢,或者單純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帶給他們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快樂。因此,必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能夠完全從痛苦中解脫。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靈之道,先轉化自己,才有能力轉化他人。

  慈悲應該是沒有偏見的對待所有眾生,不去分辨誰是朋友,誰是敵人。應該持續在心中保持這種慈悲,所做的任何正面行為,即使只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眾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因此行為而得到利益。

  過去時代的偉大老師們認為,最珍貴的開示就是空性和慈悲的無二無別。他們培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幫助他人的能力,毫不費力地自然從這四無量心中現起。因著對所有眾生慈悲的動機,我們應該在心中堅定地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證悟。沒有這個發心,我們的慈悲只不過是真正慈悲的劣質仿冒品。據說:「祈願他人快樂——即使是想危害我們的人——是完全快樂的泉源。」當我們最後到達這個境界時,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就會自然現起,完全無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全力專註去完成為他人成佛的承諾,直到我們清楚地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動是多麼了無意義且充滿無謂的困擾。眾生在這艱困時代中退化的狀況,不免令我們撼動而悲傷,而在心中生起一種強烈的決心,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如果這樣的態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絕對會從中生長。但是,如果從娑婆世界解脫的真實決心沒有深深種植我心,我們的佛法修行就沒有辦法真正完整地發展。

  所有眾生都同樣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就只在數量上——我只有一個人,而他人無數。所以說,跟無量其他眾生的快樂和痛苦相比,我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眾生快樂還是痛苦,這就是決心達成證悟的根基。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快樂,而不是自己,尤其應該希望那些我們認為是敵人,以及對我們不好的人能夠快樂。不然的話,慈悲有何用?

六、妄念

  我們平常稱為「心」的其實是迷惑的心,是執著、憤怒和無明攪起的念頭所形成的混亂渦旋。這個「心」不同於證悟的覺知,這個「心」永遠不斷的被一個接一個的妄念帶走。仇恨或執著的念頭隨時可能因為偶然遇見仇敵或朋友而毫無預警的突然生起。如果不能用正確的對治立即征服這種念頭,會快速生根繁殖,加強心中仇恨或執著的慣性主導位置,增添更多業力的烙印。

  但不論這些念頭有多麼強烈,它們畢竟只是念頭,終究會消逝於空性中。當你認識到心的本性,這些似乎隨時在出現於消失的念頭再也無法欺騙你,就如同雲會形成、停留片刻,然後又消失於天空中。同樣的,妄念生起、停留片刻,然後又消逝在心的空性中。事實上什麼都沒有發生。

  當陽光照到水晶,彩虹般的光會出現,但這些光並不具有能被抓住的實質。同樣的,所有的念頭呈現出無限的樣貌——虔誠、慈悲、害人之心、慾望——但它們完全沒有實質的存在。這就是佛陀的心。沒有任何念頭不是空性。當念頭生起的那一剎那,如果我們能了解念頭的空性,它們會消逝。執著與仇恨永遠無法打擾自己的心,迷惑的情緒自動瓦解,不會累積負面行為的業,也不會有苦。

七、我執

  如果今天就能征服「我執」,你今晚就會證悟。如果明天征服它,明晚就會證悟。但如果你永遠無法征服它,你就永遠無法證悟。而「我」不過就是一個念頭。念頭和情緒沒有實質的固態形式、形狀,或顏色。心中升起一個念頭:它的威力之強,讓你充滿侵略心和毀滅心。此刻,是憤怒在高舉武器嗎?是憤怒帶領了千軍萬馬嗎?它能像火一樣燒東西,像石頭一樣把東西碾碎,像暴漲的河流一樣把東西沖走嗎?不。憤怒就像任何的念頭或情緒一樣,它沒有真實的存在——甚至在自己身體、語言或念頭中都沒有確切的位置。它就像風,在空曠的虛空中狂吼。

  不要被狂野的念頭所奴役,反而要去認識念頭空的本性。當你征服了內在的仇恨,你會發現在外沒有剩下任何一個敵人。反過來說,你可以用蠻力征服全世界的所有人,但你的仇恨只會越來越大。放縱自己去滿足仇恨永遠不會讓它消逝。唯一無法忍受的敵人就是仇恨本身。仔細去研究仇恨的本質,你會發現它不過就是一個念頭。當你如是見到它,它就會像一朵雲消失在空中。

八、三乘

  佛法的開示描述三種基本態度。這三種態度相對於三條道路,也就是「三乘」。這是可以一起修行,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出離是基本乘的基礎,於是也就成為所有以下道路的根本。出離心意味著一個強大的願望,願自己能夠不但從眼前的悲苦中解脫出來,也要從婆娑世界因果輪迴帶來的似乎永無止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出離心帶來的是一種真心體驗的厭倦,對於人世間無止盡尋求滿足、肯定、利益及名望的幻滅。

  慈悲是大乘的原動力。慈悲生起的過程是:當我們體會到「自我」和現象世界現起的一切其實都沒有俱足、獨立的存在,我們會看到一切的苦來自自己以及他人基本的無知。我們都誤將無窮現起的幻象當成獨立而永遠存在的個體。覺醒的人則認識到,缺乏任何獨立實質的存在正是一切的究竟本性。覺醒的人看到眾生在無知的魔法下正在六道輪迴中流浪、受苦,自然根據他對眾生感受的無窮慈悲而行動。大乘的修行者因同樣的慈悲心而感到激勵,不單為自己的解脫髮願要成佛,而為的是得到能力來渡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固有的苦。

  純凈的見地是金剛乘殊勝的觀點。這就是要在一切眾生中見到佛性,在一切現象中見到最原始的純凈和完美。每一位眾生都具有佛性,就如同每一粒芝麻都具有油一樣。簡單的說,無知就是不認識佛性,像一個窮人不知道自己茅屋下藏著一壺黃金一樣。所以說,走向證悟的旅程就是重現發現這被遺忘的本性,就像撥雲見月,當遮蔽太陽的雲朵被吹走之後,重新見到本來就一直燦然的太陽一樣。

九、心與見地合一的口訣

  輪迴與涅槃一切現象的泉源是心的本性——空、明亮,包含一切,廣大如虛空。

  當你來到這如天一般廣大的境地,在它的開闊中歇息,就安住在那開放中,與那天空般廣大的境地融為一體:自然的,你會越來越放鬆在這境地之中——妙哉!

  如果能成就此心與見地合一之方法,你的領悟自然會廣大。而如同太陽在虛空中自由的照耀,你的慈悲亦無誤照耀一切未成就之眾生。

十、證悟和迷惑的現象

  佛的特質遍滿一切眾生,就像油遍滿一粒芝麻一樣。這些特質從來就在,從來就是完滿不變的,是究竟本性的自然燦然表達。所以可以說涅槃的一切特質同樣的完全遍滿於充滿痛苦與幻象的六道輪迴中。迷惑和覺悟這兩種現象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想一想天空中的雲。雲的形成依賴著天的存在。但天永遠不變。雲出現在天空中,之後被風吹散,天空重新出現,但它一直都是一樣的。同樣的,沒有任何現象——包含六道輪迴中的——會被涅槃覺醒狀態所壓制。現象在覺醒的本性中現起,但不會改變那本性。

  這麼說的話,迷惑的現象是否也遍滿覺醒的現象?不,因為究竟本性是永遠不變的,不會被任何妄念所影響。於是能說迷惑的現象從來就無異於究竟本性,但究竟本性之中並不包含迷惑的現象。佛性存在於迷惑中,但迷惑不存在於佛性中。

  《大幻化綱密續》中說,「究竟本性被念頭的形成所遮蔽。」眾生遺忘了究竟,也就是他們自己的本性。究竟本性像太陽,現象像從太陽射出來的光束。如果能認識到這一切的光束,這些現象,都來自太陽,就是究竟本性本身,這就是當下完全證悟。但不覺醒的眾生並不認識光束是哪裡來的,背向太陽,不去看光束的泉源,反而看向光束的落點。他們開始產生一種概念,認為外面有客體,裡面有主體。接著,當五種感官將「客體」連向「主體」,這就產生渴求和排斥。六道輪迴的種子已被播下,從中便長出婆娑輪迴的三世。但在這過程中,迷惑的現象從來就沒有和佛性分開過,因為佛性永遠遍滿每一位眾生以及一切現象。

  正像全世界所有的山脈、大洲以及一切其他都存在於無限虛空之中,同樣地,一切現象都在佛性之中現起。虛空能讓整個宇宙在它之內現起,但虛空不需要向在它之內現起的任何現象表現自己。同樣的,覺醒的諸佛不需要用任何方式現起。但因為在成佛之前所許下的強烈願望,以及眾生對他們祈請加持所創造的緣,使諸佛自然以不同的方式現起,根據眾生的需要而幫助眾生。

  所以說,證悟和迷惑的現象同樣都包含在究竟本性之中。但這究竟本質從來不會被相對現象的迷惑所污染或遮蔽。

  象是內在究竟本質的燦然表現;心的本性是內在究竟本質的智慧表現。究竟上師——現象與心融成一味自然駐於己內。啊哈!喜哉!

十一、心與覺性

  如果能夠分辨心及覺性,而認識到原初本性,究竟的見地會漸漸清楚。即使內在覺性現在還不清楚,只要不讓心散亂於外,即可;因為覺性就在心的甚深處。一種說法是,就像是水和冰:水和冰不完全一樣,後者是固體,抓的住。但是融化的冰與水無別,所以在實性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同樣地,心,因迷惑而非覺性。當我們領悟心的本性,心即與覺性無別。心與覺性在感受上雖相異,卻無法經由推理分析而分辨。有一天,當我們對覺性的信心增長,心,就像無智的小孩,而覺性,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智者。覺性不會追逐心,而會超越它;安住在放鬆、寧靜的狀態中。

十二、心的本性

  心無形、無色,無體;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有知的能力,可以覺察無限種類的現象;這是它的明相。這兩種面相無二無別,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續的本性。

  現在,我們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當障礙物漸漸被清除,我們會開始揭露出覺性的燦然,直到一個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畫一條線,畫下去的那一剎那,線便在水上消失。同樣的,念頭在現起的那一剎那同時即解脫。以這種方式體驗心,就是接觸成佛的泉源本身。當心的本性被認出來,這就叫做涅槃;當它被迷惑所遮蔽,這就叫做輪迴。但不論是輪迴或涅槃,都從來沒有離開過究竟的相續性。當覺性到達最飽滿的狀態,迷惑的堡壘會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禪定,可以永久把握住。

十三、證悟的步驟

  證悟的步驟有三:了解、體驗和真實的證悟。第一個步驟是理論性的理解,來自研讀經文。這當然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很穩定。它像一塊布上的補丁,終究會脫落。理論性的理解不夠堅強,無法讓我們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臨困境,任何理論性的理解都無法讓我們克服困境。

  禪定的經驗像煙霧,終究要消逝。如果我們在一個隱密的地方專註禪修,我們必然會得到某些體驗。但是這一類的體驗非常靠不住。有人說:「奔向體驗的禪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麗的彩虹一樣,會誤人歧途。」專註而密集的修行可能會帶來一剎那的通靈,也會讓我們看到某些成就的徵兆,但是這一切只會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騙局,障礙的來源。

  話說好的狀況比壞的狀況更難處理,因為好的狀況更令人分心。如果我們得到一切所欲——財富、舒適的房子、衣服——應該把它視為幻覺一般,像是在夢中得到的財產,而不要對它產生一種慣性的執著。如果有人對我們生氣,或者威脅我們,反而比較容易修忍辱的禪定;如果我們生病了,也比較容易面對。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會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說,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困難的遭遇反而比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但是當一切都很順暢,也感覺快樂時,我們的心會毫無困難地會接受那個狀況。就如同我們全身塗滿了油,執著很容易在無形中滲入我們心中;它會變成意念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執著於有利的狀況,會開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名、我們的財富。這是非常難去除的。

  但是擁有證悟的人就像一座壯麗的山,無法被任何風動搖,就像永遠不變的藍天。好的狀況和壞的狀況,即使來幾千個,都不會形成執著或排斥,不會造成任何期待或懷疑。經文這樣形容,如果在他一邊站著一個人,拿著檀香扇子幫他搧風,另一邊站著一個人拿斧頭準備砍他,他不會較高興有人幫他搧扇子,也不會更恐懼有人要砍他。這樣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貽盡。不管任何狀況,不論有利或有害,都會讓他在道路上有所進步。

十四、執著於「我」心的真相

  心將經驗分為主體和客體。心先認同主體,「我」,然後認同「我的」這個概念,然後開始執著「我的身體」、「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當我們對這三種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愈來愈只會全心關注自己的福祉時,我們對於舒適的追尋,無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厭煩的狀況,全神貫注在享樂和痛苦、財富和貧困、名氣和平凡、稱讚和指責,全部都是因為「我」這個概念。

  我們執著自己的程度,讓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想他人的福祉。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興趣不比老虎對吃草的興趣大。這和菩薩的觀點完全相反。自我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意念的塑造。當我們了解到,所執著的對象,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就很容易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沒有兩樣。我們通常照顧自己所費的心思,就是菩薩照顧他人所費的心思。菩薩如果認為投身地獄的火海可以幫助眾生,他就會毫無猶豫這麼去做,就像是天鵝飛入涼爽的湖泊一樣。

十五、日常的願望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一而再地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

  睡覺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達到究竟之境。」

  醒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覺醒於證悟之境。」

  起床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均得佛身。」

  穿衣服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都知恥而謙虛。」  

  點火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所有眾生燒盡妄念之薪材。」

  吃飯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眾生食用專註之糧。」

  當我們開一扇門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打開通往解脫城之門。」

  關門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關上通往下三道之門。」

  走到外面的時候,讓我們想:「但願我能步上讓一切眾生解脫之道路。」

  上坡的時候,讓我們想:「但願我能帶領眾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時候,讓我們想:「但願我能去下三道解放眾生。」

  看到快樂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眾生達到成佛之樂。」

  看到痛苦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所有眾生之痛苦平息。」

十六、主宰自己的心

  佛陀開示的全部重點就是要讓我們主宰自己的心。如果能夠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夠主宰我們的身體和語言,如此我們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結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充滿負面情緒,不管身體的行為和所說出來的話語看起來多麼完美,其實已經遠離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隨時意識到所有的意念和行為。不斷反覆地檢查自己的心,負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適當的方式來對治。當正面的意念生起,則以迴向來加強所帶來的利益,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達到究竟證悟。如果我們能夠在平靜和內省的修行中保持恆常的覺察,漸漸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動和干擾之中,也能夠保持對智慧的認識。所以說覺察心是脫離輪迴中一切煩惱的基礎和解藥。

  佛法修行應該可以引領我們,不論是在禪定中,或者禪定之外,同樣保持恆常的覺性。這是所有心靈開示的精要;沒有這個,不論我們念誦多少咒語和祈請文,不論做多少的大禮拜和繞塔,只要我們的心是散亂的,那一切對去除難解的情緒絲毫沒有幫助。永遠不要忘記這最重要的一點。

十七、再論上師

  上師像一艘偉大的船隻,帶領我們渡過生命險惡的海洋;他是一位永不偏離航線的導航者,引領我們踏上解脫的乾地;他是甘露雨,熄滅著我們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大火;他是光耀的太陽和月亮,驅除無明的陰暗;他是著實的大地,耐心的承擔一切善與惡;他是一棵許願樹,賜給我們現在及究竟的快樂;他是一個寶藏,存著廣大而甚深的教義;他是一顆如意寶,提供眾生在道上任何所需;他是父親也是母親,同樣平等的愛一切眾生;他是一條慈悲的河流,寬大而迅速;他是一座喜悅的高山,聳立在世間煩惱之上,不因情緒的強風而動搖;他是一朵偉大的雲,無偏見到處下著利益之雨,不被任何好惡所影響。

  能夠和上師建立起任何關係,不論是親自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憶起他,或是被他的手碰觸——都會引領我們走向解脫。完全信任上師是在證悟道路中進步的最穩方式。上師慈悲與智慧的溫暖會化掉我們心中的鐵,放出內在佛性的黃金。

十八、精要指示

  話說:「智慧的徵兆就是自製,而成熟心靈經驗的徵兆就是沒有煩惱。」這意思是說,當我們越來越有智慧和學問的同時,也會以同樣的程度變得更平靜、和平、祥和,而不是猖狂,充滿傲慢和自大。年復一年,當修行越來越進步,我們會對舒適和不舒適感到無所謂,會沒有任何傲慢心,永遠平靜,不被外在事件所煩心,我們的心會非常謙虛,超越期望和疑慮,無視於八種世間煩惱——得與失、快樂與痛苦、稱讚與指責、有名與平凡。又說:「心靈修持之中,困難在開頭;世間事務之中,困難在後面。」這意味著,當我們放棄一般的活動,讓自己完全精進的修持,可能會遭遇某些外在和內在的障礙。但是越堅持,就會越快樂。反過來說,世間事務在開始的時候會帶來一些短暫和表面的滿足,但是終究它的結果總是痛苦的失望。

  應該把其他意念都拋開,只要在乎修持所帶來的內在轉化。不要執著於財富、名譽,和權力,反而培養謙卑心——不只是幾個月,而是一生。

  應該經常檢查自己是否成功的運用佛法來馴服心中的煩惱。如果任何修行產生相反的結果——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和自私心增加——這種修行就不適合自己,應該放棄。當我們開始修行,不要隨便去聽任何人的意見。讓自己像一隻野獸一樣,逃離陷阱,盡己所能的越跑越遠。我們必須完全脫離輪迴,不能一半在裡面,一半在外面。

  在人群當中,永遠要保持警覺心。我們要保持無造作的單純狀態,記住上師的指示。

  應該讓自己像一個剛剛和初生嬰兒分離的母親一樣。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慈悲和照顧,如果有人把孩子拿走,就算是很短的時間,她也沒有辦法停止想他。同樣,我們永遠不要失去了這份警覺心和看守心。

  就算今天死亡如雷電般的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應該已經做好隨時死亡的準備,沒有任何悲傷和遺憾,對所留下來的一切沒有任何殘餘的執著。我們應該安住在見解的體驗中,像一隻老鷹衝上藍天一樣的離開這個生命。當一隻老鷹起飛,進入龐大的天空,它從來不會去想:「我的翅膀沒有辦法帶著我;我沒有辦法飛那麼遠。」同樣的,當死亡來臨的時候,記住上師和他的指示,完全有信心的遵照這些指示。

  究竟的上師,絕對的境地,從未與我們分離,未成熟的眾生認不清,在遠處向外尋找究竟上師。唯一的父親,以龐大之愛,已讓我看見己之財富;曾為乞丐之我,持續在內心深處感受到師之存在。

  遍滿全世界及眾生、輪迴及涅槃的智慧上師,你讓我看到,一切現象的現起就是開示,令我相信,一切即為絕對上師;我渴望究竟之成就,從內心深處感受師之存在。

上傳日期:2011.04.14

東方陽熹按:

  本文略有刪節。

  文中「十五、日常的願望」以及某些觀點,不屬於最上乘佛法的範疇,立志頓悟者應以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及《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依從。


推薦閱讀:

TAG:靈修 | 精神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