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兒庫|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很難養出幸福的孩子!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就曾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發現家庭傳統等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的成功。
儀式感妥善地為孩子們保存了美好記憶,儀式感更給了孩子們極大的安全感。
生活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所謂儀式感,就是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發掘生活更多的樂趣。
01
電影《小王子》里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片斷:
小王子第一次遇到狐狸時,狐狸告訴他,相識是需要一定的儀式的,這非常重要,因為伴隨著這個儀式,很多原本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會被賦予意義。
小王子問狐狸:「儀式究竟是什麼?」
狐狸告訴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正因為這份不同,才讓孩子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人總是容易遺忘的,特別是懵懂孩童時期發生的事,多數都不太記得了。
所以聰明的父母,懂得利用儀式感為美好的記憶加一層保鮮膜。
家人在生活中建立的儀式感,能夠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認知、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學會更好的與人相處。
一個充滿愛與儀式感的家庭,也一定會帶給孩子一個溫馨幸福的童年。
02
有人在知乎上發問「儀式感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有一條回答引來點贊無數:
在一所國際學校,孩子們在學校里享受到他們獨享的五個節日:冰淇淋日、聯合國日、毛茸茸玩偶日、睡衣日和間諜日,除此之外,學校還會和家長溝通如何營造「家庭儀式感」。
例如:
可以和孩子約定一些秘密暗號,比如有意或無意地創造專屬家人之間的秘密肢體動作,或者秘密溝通方式;
可以準備一頂特殊的生日帽,無論家裡誰過生日,都要帶上這頂生日帽,拉上孩子一起籌備生日會,然後一起吹蠟燭、吃蛋糕,再拍下全家福;
可以給家裡準備特殊的相冊,裡面有孩子和家庭特殊日期的照片,讓孩子悄無聲息的成長被慢慢記錄下來,最關鍵的,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參與準備這個相冊;
可以在每次孩子開學第一天和她合影,孩子的成長速度快得驚人,一轉眼就馬上就要離開家,一個人去上大學,不想忘記她的成長變化,就趕快給她拍照留存;
儀式感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我們成人要做的,就是積極地建立和維護,不要讓生活的瑣碎和麻木打破了內心的柔軟。
對於孩子,看到家庭的溫馨,他們就會對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嚮往;將家庭的儀式感展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就會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深愛。
我們傳達給孩子怎樣的情感,孩子就會接收到怎樣的價值觀。
03
有一期名為《父女情緣,一年一拍》的TED演講。演講人是美國攝影師Steven Addis,分享的內容是關於15張照片。
但這次Steven 不是掌鏡者,而是出鏡人。
故事的開始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那年,Steven受邀去紐約演講,又恰逢女兒1歲的生日,於是妻子讓他抱著女兒在紐約街頭拍了張照片。
一年後,因緣巧合之下,他們再次來到紐約,於是父女回到同樣的街道擺出同樣的pose再次合影留念。
等到女兒快過3歲生日的時候,妻子就建議,「嘿,你為什麼不帶薩比娜回到紐約來個父女之旅,繼續這個小傳統?」
於是這個獨屬於父親Steven和女兒薩比娜的生日儀式就這麼延續了15年。
Steven說,「這是我和女兒最期待也最珍惜的時間。我們並不知道這樣的旅程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對我們而言,它漸漸變得神聖起來。」
對父親而言,拍照的小儀式見證了女兒的成長,妥善地保存了父女之旅的美好回憶;
那女兒的感受呢?
照片中她越發咧開的嘴角,一次比一次燦爛的笑容就不言而喻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的。
而體驗生活,需要儀式感。
它能為記憶保鮮,讓幸福綿延。
因為有了這些小傳統、小儀式,哪怕再平淡簡單的日子,在孩子的記憶里,是幸福雋永的。
04
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儀式感其實無處不在,日常小事都可以創造「儀式感」。
為了讓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長,父母們要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營造儀式感。
下面這些生活中的儀式感,可以為家長們借鑒:
1.早起說「早安」,睡前道「晚安」,出門前給彼此大大的擁抱,不辜負美好的每一天。
2.每晚至少15分鐘的親子陪伴時間,可以是讀繪本,也可以是親子遊戲,或者躺著聊天,讓孩子帶著滿滿的愛進入夢鄉。
3.在孩子生日或者結婚紀念日的時候,去拍全家福,並且沖洗出來,掛在牆上或者夾在相冊里,每每看到內心都會些許激動。
4. 不缺席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家長會、頒獎典禮、彙報演出等,孩子特別渴望被重視,家人的陪伴會讓他自信滿滿。
5. 每年都要有一家人的旅行,可以是長途親子游,也可以是每周末的周邊自駕游,只要全家出動,就能感受到旅途的溫馨幸福。
6. 讓孩子參與特定節日的流程。比如過年時,和他們一塊包餃子,蒸年糕,剪窗花……帶著孩子完成這些,他們才會明白,原來,這就叫「過年」!
7.每年給孩子寫一封信,讓孩子畫一幅給爸爸媽媽,放在特定的盒子里,誰也不許看,若干年後再一起打開,估計會感動到淚崩。
願你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童年,願孩子一生幸福美滿。
05
心理學博士Barbara Fiese 和她的團隊研究「家庭儀式傳承」長達50多年。
根據他們的研究,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就是,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代有效地傳承他們的家庭「儀式感」。
研究發現,家庭儀式感有強有力的黏合作用,能夠有效地把家庭成員凝聚在一起,讓成員體會到歸屬感、安全感和愛。
兒童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告訴孩子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很認真的在跟你溝通,不是你隨便聽聽就行的。很多孩子吃飯的時候,上竄下跳,在餐桌上各種玩。
當然這個原因會有很多,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少儀式感,孩子壓根不知道吃飯是怎麼一個回事,反正到點自己上去吃,想吃就吃點,不想吃反正也有人喂。
如果很鄭重的跟孩子說或給孩子演示,吃飯先要輔上桌布,端菜上來,擺放好餐具,長輩先入坐,小輩再坐,夾菜過程中餐具上不能有飯等之類的一系列儀式,讓孩子有儀式感,他會認為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成人都在這樣做,我也應該逐漸慢慢的去適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