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裸辭」你怎麼看?

對於「裸辭」你怎麼看?

來自專欄職場求職 行業轉換 內部升遷 工作技巧

前段時間,黃渤作為導演的處女作《一出好戲》上映,口碑票房雙豐收。

一時間體而優則仕,體而優則演,演而優則仕,演而優則導的成功案例被各大號大肆宣揚。

在娛樂圈,這叫轉型,對咱們平頭老百姓來講就是改行。

過後,黃渤導演在出席某活動時談及拍電影的初衷,他說:人不可能永遠待在舒適區。

與此同時,一條關於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的帖子也甚囂塵上。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上周五剛辭職準備轉行的朋友。他不止一次地給我講,一個月3000多的工資有什麼意思?

的確,一個月3000多一點的工資,刨去房租水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是沒什麼意思。

可在跳出「舒適區」出去搏一搏時,應該先想清楚這幾個問題 ?

能吃苦受累≠創業會成功

在《就業季|看了這篇文章,你的問題都將不是問題!》這篇文章中就提到過一個例子。

沒人脈、沒資源,單靠著一腔熱血一猛子扎進去,被人設陷阱上當受騙,除了用聖人的心態在心裡默默地譴責一番,也只能當作是個教訓。

沒經濟儲備,糧草日日吃緊天天告急,而創業又不是馬上就能見收益,彈盡糧絕的時候再牢固的聯盟都會土崩瓦解。

沒好的項目,是時候展示一下入門級的技術了?

時代發展了,要麼從真正意義上突破技術,要麼就得賣點子、搞創意,百度能搞定的事都不算事了。

只講情懷,俗話講的是畫餅,沒有切實可行的變現渠道是行不通的,因為門口包子鋪、老火鍋可不講情懷。

不可否認,網紅經濟時代的到來給更多的創業者帶來了創業機會,但沒有一整套的方案出來之前,辭職要謹慎,別沒見著西瓜,還丟了芝麻。

商業性和個人表達≠針尖對麥芒

喜劇一直是黃渤身上最深的標籤,但首次執導電影,他卻放棄自己最熟悉的領域,轉而做一部國內電影市場少見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對於黃渤來講,拍喜劇電影可能是最保險的事情。但在他心裡,一出好戲才是他更想表達的,商業性和個人表達不是針尖對麥芒。

在職場中,因「個性獨立」而對現職公司的商業性理解不了想要辭職的人也不在少數,那黃渤的這句話就值得好好想想了。

首先,每一個都無法低估或輕視商業性對於一個公司的重要性。沒有商業性,公司不成其為公司,是公益組織。

其次,員工作為公司里創造商業價值的一環,其個性主張與公司的商業性並不存在勢不兩立。

再次,就業也好,創業也罷,商業性都是一個不可繞行的存在,畢竟創業也不是單單講情懷就能存活的。

一個經驗用了十年≠十年工作經驗

前幾天,杭州一女孩的辭職信上了熱搜。信中列舉了 「七宗罪」概括了她在公司的六年,然而,春哥更關注的是她六年還是3500元的工資。

在此之前流傳著一個笑話,一個人跑去問老闆——

「我都有十年工作經驗了,問什麼您還不給我漲薪水呢?」

老闆回答說:「你是有十年工作經驗呢?還是把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年呢?」

看似只是個小笑話,但在生活中確實有這麼一些人,工作幾年,工作沒漲,技能沒漲,就抱怨和脾氣漲了。

在職場中,工資不是熬資歷就能熬出來,其對應的應該是你工作的不可替代性、為公司所帶的經濟價值。

這樣就回到了標題上的這個問題,你是有十年工作經驗,還是一個經驗用了十年?

一個經驗用得久了就會進入一種「舒適區」,而想要跳出這種「舒適區」就得學習新的技能,這樣經驗也才隨之豐富。

俗話說,跳槽窮六月,轉行緊三年。

那些每天喊辭職、想辭職的人或周期性喊辭職、想辭職的人,還有在沒搞清外界狀況前就辭職的人注意啦——

離開現有團隊,你又得從零開始;不要老想著做不順就放棄,哪個團隊都有問題,哪個團隊都有優點。


推薦閱讀:

TAG:職場 | 辭職 | 求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