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西他濱機制導向治療
一、HMAs的作用方式
起初研究發現在MDS和AML抑癌基因啟動子因高甲基化狀態,而導致基因功能沉默。HMAs可能由以下幾方面起作用:
1 啟動子CpG島區域去甲基化表觀修飾作用,「喚醒」抑癌基因。
2 參與DNA損傷修復途徑、自噬和發育異常細胞分化。
3 誘發抗腫瘤免疫,免疫調節,促進腫瘤相關抗原表達和呈遞。
4 細胞毒作用。
HMAs耐葯機制與HMAs細胞代謝途徑異常、細胞反應遲鈍有關。
二、DAC劑量優化
首先,地西他濱臨床是否有效,與用藥前後基因組的甲基化狀態沒有必然的聯繫。
其次,臨床療效與劑量無線性關係,即並非劑量大而效果佳。
有鑒於在較低危組——IPSS危險度低危組、中危-1組,最重要問題的難治性血細胞減少和輸血依賴,針對較低危組設計了更低劑量和溫和的方案——20 mg/m2/day,3天,皮下注射或靜脈輸注。取得了非常高的輸血/血小板脫離率,分別有67%或59%的患者獲得了紅細胞或/和血小板的脫離,並且見到生存獲益,約70%患者存活時間逾500天。減低劑量地西他濱可以改善低危MDS患者的輸血依賴,嚴重血液學毒性和早期病死率的發生率低,改善預後,可能延長生存期。
更為細緻研究發現,較低濃度的DAC,顯示出其特殊作用。
當然,在巨核細胞的增殖分化上,DAC亦顯示出其在較低濃度時的獨特作用,誘導巨核細胞系向下分化成熟,形成多倍體的產血小板巨核細胞,生成更多的血小板。而該作用也是通過去甲基化實現的。臨床結果亦顯示血小板反應是療效和生存良好預後因素。
Saunthararajah等進一步探索,發現DAC在更低的劑量時——小至5 mg/m2/d,能夠實現靶向抑制DNMT1,而達到表觀遺傳學修飾作用,且臨床的細胞毒性最小。
從臨床到基礎研究顯示出較低劑量DAC有著獨特藥理作用,且細胞毒性較低。這對於MDS,尤其是較低危組患者——具有更多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現和特性者,顯然存在較大優勢。初步結果顯示該方案在獲得良好療效時,確實血液學毒性較低,減少了花費和風險,降低了MDS使用DAC的門檻。
三、DAC克服耐葯
已有臨床結果顯示,DAC對伴有7號、5號以及複雜染色體異常的MDS效果會好,但實際上這都是預後不良的核型,尤其是複雜染色體改變,多合併P53突變或者缺失,產生了耐葯細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