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是一項技術活

分封是一項技術活

來自專欄發現中國知識地圖116 人贊了文章

| 中央之國系列7 |

|1| 「犯了每一個男人都會犯的錯??」

對於「周」這個朝代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歷代都給以了極高的評價。這是個富有創造性的時代,而從地緣政治和地緣文化的角度看,周的貢獻有二

一是前面講到的分封制。即將自己的血親分封至各地,以從上至下將各邊緣地區與核心地區整合為一個整體;二是重子嗣、重生育的宗法傳統。這實際上和第一條是一體的,或者說很大程度上是為第一條服務的,當然這主要是就貴族而言。不過對於普通的農民來說,同樣具有指導意義,要知道,在傳統社會,一切爭奪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能夠生產出農產品的那塊土地,而多一個兒子多一份力量,在這種爭奪中也就必然居於優勢地位。

▲ 宗法制示意圖

說到周人的生育觀,有一個傳說是周文王有一百個兒子,《封神榜》里甚至言之鑿鑿的說他的第一百個兒子叫雷震子,並且還有一對翅膀。封神榜當然只是一個神話故事,文王也未必真有一百個兒子,但多子應當是肯定的。

只是這麼多孩子不可能是一個人生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文王有很多的妃子替他生育子嗣。

周人這種所謂「一個茶壺配N個茶杯」的做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最為直接的就是通過父系傳播最終確立了華夏族在東亞的核心地位。這也從側面解釋了中國為什麼一直很難有女性帝王的原因,因為僅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周文王如果有足夠的配偶,是有可能完成他的百子大業的。

▲ 清末學者辜鴻銘關於「茶杯與茶壺」的比喻歷來屢有爭議

而武則天即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生育大業中去,恐怕也最多只能夠誕生周文王子嗣的數分之一。按照自然法則來看,周人將傳宗接代的地位提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註定了整個中國的古典時期是以男性為主。

但對於最先開始分封制的周王來說,尚無可能將此做的非常徹底。這一方面是在由於在周王朝的時代,尚未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權,而還必須依靠王室以外的勢力;另一方面則是難以持續產生足量的、可供獨擋一面的子嗣。

要做到這些都需要時間的磨合,事實上,在秦漢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後,帝王已經能夠做到這一點了。到了這時要是再出現一些異姓的封王,他們的下場多數十分悲慘。

|2| 周人的算盤經

既然一開始將自己的子嗣宗親分封至所有地區是不現實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周王室最初是怎麼做的。

從上面這張分封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周人首先將西部族群的傳統覆蓋區域分封給了自己的宗親。這些區域包括三個地理單元,即渭河平原、河洛地區、汾河谷地。

▲ 西部族群傳統上的三個分布區域——關中平原、汾河谷地和洛陽盆地

對於商人在黃河以北的故地(多屬現在的河北中南部地區及河南北部),以及商人在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所拓展的領地,周人仍給予了一定空間,只是將他們集中起來,給予封國的地位,並在其周邊建立與周王同姓的封國以對其進行監督。

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商人舊部即為「宋」(中心位置在今河南商丘),為了表示周人的大度,周王破例給子宋國「公」的級別。要知道,這一般是給周王直系子嗣的待遇。這也使得「宋」有機會在春秋時期去爭奪霸主的地位,不過地理位置註定了他失敗的命運。

▲ 西周分封的主要諸侯國

要想弄清楚周人到底分封了多少同姓及異性諸候國是非常困難的,不過我們沒有必要做到那麼細。我們需要關注的仍然是那幾個重點地區。

在之前的部分,我們曾經分析到,周以前的歷史可以說是東西兩大族群的爭鬥史。即使是周人已經決定創造性的用自己的宗親和族人,自上而下的改造那些邊緣地區的血統和文化時,他們仍然要面對東部族群可能的反抗。

因此儘管自夏以來,中原地區的地緣中心位置已經確立了,而周人也將主要的宗親用來鞏固這一核心地區,但他們仍然需要在幾個「原始東夷」的邊緣部屬上自己嫡系力量,以達到最終融合的目的。

早在炎黃部分我們就已經分析過了,原始東夷部有三個地緣中心,即遼河流域、山東丘陵、環太湖平原。經過長期的博弈,這三個地緣中心的族群成分事實上已經發生了變化。

▲ 原始華夏文明地緣結構圖

但不管這三個地緣中心的族群、文化變化如何,對於從黃王高原走下來的周人來說,他們無疑都是屬於需要重點融合的邊緣危險地區

因此可以發現,周人十分精密的在這三個地區分別分封了三個重要的封國,它們都一一對應原始東夷的三個地緣中心。

|3| 齊魯大地的「大靠山」

這三個地緣中心應該說離中原核心區都有一定的距離,特別是在最北的地緣中心位置上建立起來的燕國和在最南的地緣中心位置上建立起來的吳國。

但無論是對於最初的黃帝族,還是現在的周人而言,山東丘陵所在的海岱地區(泰山以東直至海濱)才是東部文明區里最為直接也是最致命的敵手,因此周人需要讓他們當中實力最強的人去經營這一區域。

這個人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封神榜中那個用直勾在渭水釣魚的姜太公,正式的名稱應該是「姜尚」(即姜姓呂氏)。至於姜太公在功成名就時是否真的是一把年紀了,一直沒有定論。

▲ 清宮藏南薰殿圖像里的姜子牙(尚)圖像

太公更有可能是其後人的尊稱,而不是他當時實際年齡的體現。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姜尚是周人入主中原時最為重要的軍事家。以至於在後世,他也曾長期居於武聖的要職。

另一個重要的信息則是在這個「姜」字上,這個姓表示這位軍事家是屬於炎帝族(黃帝為姬姓)。之前在炎黃部分我們已經分析過了,炎黃二族在經過一場戰爭之後已經實現了融合。畢竟大家本質上是同屬一族了。而姜尚為自認為黃帝族後裔的周人所重用,也正說明了這種融合是成功的。

▲ 傳說中炎黃部落爭奪彼此主導權的戰爭——阪泉之戰

不過對於重視血緣關係的周人來說,在分封時血緣的遠近關係還是會放在第一位的。姜尚的封國(也就是「齊」)被封在泰山以東,也可以被理解為讓這位遠親去啃那塊最硬的骨頭

在隨後的歷史中,一個對中國歷史影響甚大的人物即將登場了,他的影響是那麼的深遠,以至於我們很多人做夢之後都會立即想到他,他就是「周公」

做為與周武王關係最為親密的弟弟,周公的封國一一「魯」被封在了泰山的西面,一面可以與中原核心相接,一面又可得泰山之勢,可謂地緣條件得天獨厚。由於和齊國都是以「泰山」為靠山,因此兩個國家的名字經常會被放在一起表示一個地理單元。後來所謂的齊魯之地也就開始代指現在的山東省了。

▲ 齊魯大地與今山東省

儘管這兩個國家有諸多地緣上的聯繫,也經常被混為一談。但實際上由於地理位置的差別,雙方還是具備了不同的氣質和命運。與中原核心區的地緣關係,以及先祖的文化創造力,使得魯國的貢獻更多的是在文化事業上。左丘明(傳說中是《左傳》的作者)、孔子、魯班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而齊國在征服海岱地區之後,完整的繼承了當地的地緣優勢。這一優勢一為「海」,二為「岱」。前者一方面提供的是溝通的便利,並可據此而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則讓齊國只需應對西面的地緣壓力;而後者「岱」則提供了戰略屏障,並可據此向四周的華北平原滲透。這二點地緣優勢使齊國最終能夠成為諸候國中的最強者。

當然,比之華北平原的其他封國,有「靠山」的齊魯兩國都比較長壽。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靠山」,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很難有好的前景。

▲ 作為秦統一戰爭最後一個消滅的國家,齊國從公元前1044年一直存在到前221年。堪稱整個先秦史的活化石

|4| 下一塊土地分給誰?

略知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古時有「三公九卿」之說,「三公」的概念始於西周,最初指的是三個具體的人。至此,其中有兩個已經出場了,那就是封於齊的姜太公,和封於魯的周公。

最後一個則在是後世名氣稍小的「召公」,他的封地則在「燕」,也就是在現在的北京左近。這個「燕」字得名於燕山,據說是召公自己改的。

從地緣的角度看,周王之所以要把三個最重要的大臣分封在燕山與泰山兩個邊緣地區。是因為泰山是東夷族的中心所在,由一文一武兩位最有實力的宗親去消化屬於「好鋼用在刀刃上」.

而在燕山以南插入一顆釘子,一則可以切斷黃河以北的東夷族(也就是商族舊部)與遼河平原的聯繫,並與分封於黃河北岸的姬氏封國一道,控制商族的重新作大;二則可以抵禦來自遼河平原軍事壓力。

在理論上消除了來自北面和東面的地緣壓力之後,周王終於可以放心的經營中原核心地區了。儘管對於周人來說,最大的壓力來源於東、北兩面,但這並不表示南面就不會有壓力了。由於周人在滅商中曾經得到來自黃淮、江淮二地「夷」族的支持,因此再將宗親分封於此顯然並不十分妥當

不能對黃淮、江淮平原進行直接控制,並不代表周人不會想其他辦法。這個時候需要周人的視野再開擴一些,跳出黃河流域,將長江流域納入經營範圍。

(待續。下一節主題為 分封是一項技術活2)


原文:溫駿軒 重編:程澄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ageeye.cn/

weixin.qq.com/r/1igwKA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路,雖已竭力選取非版權圖片,但尤恐疏忽。

如有著作權冒犯,請聯繫我們修正或其他。


推薦閱讀:

TAG:歷史地理學 | 歷史 | 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