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化」為什麼能吵起來?
來自專欄愛范兒--報道未來18 人贊了文章
「娘化」現象在網上吵了起來,逐漸演變成為一場圍繞陽剛、偽 man 、「爹」的全民辯論大戰。
沒想到,把矛盾放大激化的是中小學生「要求」觀看的央視《開學第一課》。9 月開學,照常節目播出後,網路掀起了輿論熱潮,認為《開學第一課》邀請的助力團明星全是「娘炮」。
「娘化」一詞在網路輿論中不斷發酵,有消息傳出央視將今後全台各大節目和晚會中擯棄「娘炮」藝人,被網友們稱為「限娘令」。
單一審美才有毒
「娘化」表面上指男性化濃妝、女性化穿衣打扮等現象,而深究實質,「娘炮」、「娘化」等標籤表達的是「不符合自身性別屬性的行為」。
對「娘化」現象和要求審美統一的「限娘令」,大家的意見可一點不統一。
最早回應「娘化」現象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多元社會 需要包容》一文雖然站在審美多元角度,但仍指出「娘」應有度,青少年沉迷「陰柔之美」會產生負面影響。
還有一類媒體則直接抨擊「娘化」,倡導「陽剛之氣」。如,新華網發出文章《辛識平:「娘炮」 之風當休矣》,認為「娘化」即是「病梅」,是一種扭曲、病態的審美觀。
新京報則站在討論核心外,《「娘炮是你的自由,但請不要出來嚇人。」這是一種隱藏更深的歧視》指出表面支持審美多元,實質定義審美觀之間的高下,是自我感覺優越,是最大的歧視。
「陽剛」真的比較優越嗎?以「陽剛」代替「娘化」就真的是健康的審美嗎?
早在《開學第一課》之前網路上就有關於「娘炮」的討論,部分自媒體的標題駭人,如《把這些娘炮們當成四害除了吧》直指「娘炮」亡國,搬出史實無非是五胡亂華(西晉時期)、兩宋滅亡。
歷朝歷代亡國的原因複雜多樣,統治階級的作為,農林牧漁商,冷兵器和養馬場,甚至某一場三年大旱的異常天氣,拋開這種種因素不談,把「娘化」歸結為亡國原因。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以達到甩鍋的目的。
我們已經不是生活在冷兵器時代了,男性再「陽剛」也抵擋不了原子彈。
▲ 指責「娘炮」亡國的文章.
要真以歷史為鑒,五胡亂華後,蒙古滅南宋後,這些游牧民族建立朝代又堅持了多久?對歷史文明、經濟推動如何?陽剛至極、窮兵黷武的朝代,滅亡速度可比男人戴花抹粉的朝代要快多了。
人們可以不喜歡某一種風格,但為其冠上亡國的罪名,實無知和不公允。
人們對「娘化」的批評,無非是對越來越佔領市場的「小鮮肉」審美的不滿。而強調陽剛的「限娘令」難道不是單一審美嗎?短短几天之間,從一種「單一」到另一種「單一」,換湯不換藥。
只不過「娘」比較新,而「陽剛」比較舊,比較符合傳統的審美觀。
無論是哪種審美觀,只要一統天下,都會令觀眾疲憊,都會產生審美暴君。比起「娘化」,對單一審美的迷信才應該警惕。
單一審美會造成實質性傷害。
▲ 玫瑰少年的母親. 圖片來自:搜狐
「娘化」話題讓人們重新注意到多年前發生的「玫瑰少年凋謝」事件。2000 年,一個少年因為舉止「女性化」而遭到校園霸凌,導致意外逝世。
什麼性別被規定了該做什麼事,是偏見和傷害的根源。
審美限制令可會成為歧視、霸凌的由頭和借口。如果今天出現的是「限剛令」,所有熱衷練馬甲線的陽光猛男被主流審美摒棄,單一審美觀也只不過是換了一群人欺負。
「娘炮」攻擊了所有人
這個話題為什麼能吵起來,這恐怕不僅僅是審美之爭。「娘炮」這個詞很微妙地大範圍、全方位地攻擊了所有人。
被貼上「女性化」、「娘炮」標籤的男性,當然是主要的被攻擊對象。
央視的常客李玉剛也以女性裝扮登台,現在「比女人更女人」成了批評,可謂是審美倒退。
▲ 李玉剛和霍尊衛視演出. 圖片來自:YouTube
有人會說,藝術是藝術,生活是生活,藝術怎麼會是「娘炮」。為了否定一類審美特徵,到底需要訂立多少套標準呢?
自認為「堅守」性別屬性的男性們,一邊否定著女性們的「鮮肉」審美觀,一邊對越來越強大的女性消費力感到不安。他們既看到了「小鮮肉」審美趨勢,又不願意反思、改變自身,只好去攻擊「先改變」的那群人。
比我溫柔的人,都是娘炮。
一位微博網友如此形容「陽剛男」們的娘炮標準。
難怪與「娘化」同時火的,還有更為調侃的「偽 man」、「偽陽剛」。真正的陽光猛男們不會恐懼受「娘炮」標籤牽連,因為審美大體上處於正態分布,人們不會只愛小鮮肉,且流行本質上是流動「輪迴」的。
「娘炮」也讓女性感受到惡意。
▲《新京報》時評人陳迪指出「娘炮」默認了「女不如男」的前提. 圖片來自:新京報
這個批判標籤不僅代表了男色時代,女性的消費審美權利被侵犯,而且隱含性別歧視。「娘」成了一個罵人的辭彙,這本身就對「娘」這個身份,這個性別本身有極大的惡意。
「娘們」在我們慣用的語言環境中,帶有輕視女性、強調女性性別缺點的意思。如同,「頭髮長見識短」「胸大無腦」指的是外貌好看而沒有內涵的女性,「姐手姐腳」(粵語)形容做粗重功夫時力氣不夠、手腳慢,指沒有工作能力的女性。
罵「娘炮」不是簡單的說男性的外貌特徵像女性,而是說男性具有了女性的缺點。指責、輕視、羞辱女性已經成為文化環境中的習慣時,大家已經不覺得這些詞有什麼問題,把它用到男性身上,卻激起了輿論風暴。
這個話題吵下去,自然把戰火也引到女性身上,「女老師太多了教出的男孩太娘」,媽媽們帶孩子導致「娘」。
洋蔥新聞(著名假新聞)微博 @ 洋蔥日報社《男生娘主要因為是娘帶大的》,可謂編假新聞真吐槽。女性化打扮的男性太「娘」,而嚴於律人寬於律己,只會甩鍋給女性的男性,也看不出有多「爹」。
讓最弱者背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亡國不是商女的錯,卻讓商女背了鍋。
作為舊時文人的杜牧雖「慫」,但從深層意圖來說,人家罵的也不是「商女」,而是背後貪圖享樂的統治階級。
今日還有網民沒讀懂詩,卻似抓住了至理名言,把亡國歸結為「娘」,罵娘不可,則罵男性「娘化」。與不敢直接罵陳後主,轉而指責歌女的邏輯一樣,讓最弱者背鍋。
▲ 「一千多年前的人都明白紅顏誤不了國」.
被打上標籤為「娘炮」的男性群體,為什麼成為最弱者?
當性別不平等成為了社會長期以來的共識,相對於男性,女性是弱勢群體,相對於異性戀,同性戀人士是弱勢群體,「直男」群體在網路上的話語權受到限制。
處於弱勢的群體,對待網路輿論往往更敏感,更激進。不能輕易指責女性,會惹到女權主義者,不能開 gay 的玩笑,會被性別平權人士炮轟,而「直男」則可以隨便調侃取笑。
這也不是直男癌們攻擊的「中華田園女權主義者」(指女性傾向於塑造極其極端的男權社會以獲得單邊權利)有多敏感易怒,而是男性整體性的「理虧」,導致輿論場上呈現出這樣的狀況。
當整個性別群體被罵渣男、直男癌、潛在強姦犯等等侮辱性辭彙時,想要禮貌表達觀點、體面待人的男性個體確實難以辯駁。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尷尬。
注重個人形象,會穿衣、會化妝的男性還算是「直男」里的少數派,成了「異見份子」,更「人單力薄」。
處於「娘化」輿論中心的男明星們,作為靠觀眾好感吃飯的公眾人物,言論受到更大的限制,絕對是最適合被炮轟的「弱者」了。
▲ 圖片來自:搜狐
被媒體們當作「娘化」代表的鹿晗,足球球技卻是「業餘選手里的頂尖」。這種事實很難發現嗎?不過是有心引戰者,好不容易抓住了「戲子誤國」的話頭,故意忽略而已。
90 後腦殘,00 後黑化,年代鄙視鏈如此完整,習慣性在輿論上欺負小朋友的我們,怎麼會錯過指責年輕人的機會。
《開學第一課》選用小鮮肉明星,本來就是出於滿足孩子們審美的目的,結果惹來一群大人指手畫腳,可見接受二次元文化熏陶,對「偽娘」裝扮接受度頗高的最新一代也處於輿論食物鏈的末端,也要背「娘化」的鍋。
「少年娘則國娘」到底是一群多麼沒有社會責任心的成年人的推托之詞?
▲ 圖片來自:豆瓣
「娘化」既誤不了少年,也無力亡國,如《波士頓環球報》神父性侵新聞改編的《聚焦》(Spotlight)所言:
如果養育好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支持,那毀掉一個孩子也跟整個村莊脫不了干係。
能動搖社會根基的從來不是少數人,某一個流行文化,而是整個社會。讓「異見份子」背鍋,剝奪少數群體的審美自由,恐懼、扼殺新事物,不應該是我們的選擇。
題圖來源:Yes 娛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