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本(三十一)

摘抄本(三十一)

來自專欄 Ochino摘抄·私人訂製4 人贊了文章

人物素材:朱耷

你可能根本不會相信他是天潢貴胄,大明宗室。

然而,他的確是。

大明末季那些血雨腥風的日子裡,隱姓埋名的朱耷比常人更加膽戰心驚,眼見得當朝大肆捕殺朱明後裔,倖存者形...若驚弓之鳥。這一切無疑給了他深重的刺激。以致在後來漫長的歲月里,他更加習慣用與眾不同的畫作而非語言來表達自我。那些怪眼圓睜的魚,仰天肅立的鳥,那三根雀翎的孔雀,殘破凋零的枯荷,無不浸透著作者心中的悲憤。他冷眼看世間,一筆殘山剩水又牽繫著 多少故國的情懷。但是他不說,他什麼也不說。只是象那些魚鳥一樣白眼向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這是個極為另類的人物。青年為僧,中年入道,晚年又還俗,以儒生身份辭別塵世。幾乎很少有人象他這般遊走在各種文化之間。時局變幻,山河破碎,家道中落,又是前朝世子,只好避禍佛門。而現世的痛苦迫得他不得不尋求老莊乃至張天師的慰藉。內心深處,他始終擺脫不了那個一直想忘卻的自我,落髮修行,他依然憤世嫉俗,用裝瘋賣傻奔走歌哭式的狂禪抒發一個遺民的積鬱 ,用飽含血淚意味悠長的詩畫書寫無盡的悲涼。

數百年後,我觀其畫作,仍可覺出那蘊郁其間,力透紙背的一腔孤憤,恍若破紙而出,那是無聲的吶喊,洞徹歷史的目光。

民國學人

歌德說過:「偉大人物的處境比別人更糟,因為平庸的人既然無法跟他們相比,便睜大限睛盯住他們不放。」

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在論及民國學人時,曾這樣說過:「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們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與我們相距甚遠。讀著他們,我們感到恍如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

呼喚公正:

在監獄的囚室里,王爾德感受到了什麼是痛苦,什麼是不公平。經受了壓制與屈辱,王爾德凝聚起最後的力量,發出了凄慘的呼聲,他呼喚公正,他向壓制他的英國社會吶喊,就像沖它的臉上啐出一口帶血的粘痰。王爾德的這次憤怒吶喊起了個題目就叫《雷丁監獄之歌》。

守住靈魂:

羅素先前曾說他(維特根斯坦)「不待見」基督教徒,但他去教堂不見得如看上去那樣違背本性。事實上,大約也在這個時候,他的一段話曾令羅素感到驚艷,他突然說自己非常讚賞這段經文:「若一人贏得整個世界卻失去自己靈魂,於他又有何益。」他然後接著說,沒失去靈魂的人是多麼少。我說這依賴於有一個真心追求的大的目標。他說他認為這更依賴於承受痛苦的力量。

語句·陳丹青:

  1. 年輕人仍然所見極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訊息中。訊息不等於眼界。
  2. 人只要是坐下寫文章,即便寫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實都在「談自己」。
  3. 藝術家是天生的,學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謂「天才」,而是指他實在非要做這件事,什麼也攔不住,於是一路做下來,成為他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4. 一個國家奴才多不多,只要看媒體對領導讚美有多少就知道了。一個國家奴隸多不多,只要看民眾遇到不公正有多少人沉默就知道了。一個國家自由不自由,只要看有多少敏感詞就知道了。一個國家有沒有尊嚴,只要看人們怎麼樣對待弱者就知道了。一個國家有沒有未來,只要看孩子讀什麼書就知道了。
  5. 每本書都會變成你的房間,給你庇護讓你安靜。
  6. 文學不能重建城邦,但是它安慰,甚至鼓勵,用各種方式重建自己一片天的有志氣的人。

推薦閱讀:

TAG:摘抄 | 讀書筆記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