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辯論(五)

從零開始學辯論(五)

26 人贊了文章

上一篇我們主要在講分析辯題時應該怎麼「破」,這一篇我們來講分析辯題時應該怎麼「立」。

首先,我需要對常見的辯題做一個切分。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華語辯論的辯題分為兩種:「政策辯」和「價值辯」。

什麼是政策辯呢?就是辯題中會包含一個或幾個具體的政策或法案,然後我們需要辯手來辯論孰優孰劣、利大還是弊大、應該採用哪種政策來解決問題等等內容。

舉一個例子:我們是否應該採取徵收擁堵費的方法來解決武漢市的擁堵問題?這個辯題就屬於一個典型的政策辯。

那什麼是價值辯呢?價值辯中沒有具體的政策,而有一種或幾種價值觀來給辯手去辯論。價值辯主要是兩種價值觀之間的爭論。

比如:名利和真情哪一種是現代人真正的追求?就是一個價值辯。

這裡我要強調一下:「政策辯」和「價值辯」是我們為了方便解釋辯論抽象出來的、描述性的分類方式。換而言之,並不是說一個辯題就一定可以歸類為「政策辯」或「價值辯」中的一種,有的辯題可能既是政策辯、又是價值辯。而且,「政策辯」中可能有「價值觀」的支撐,而「價值辯」最終也不是沒有可能導向政策和法律。

比如:文化多元化政策和文化同化政策相比,哪一種更加有利於國家團結?這個辯題就很難純粹地歸類為政策辯或價值辯。

不過在這裡,我們還是可以先這麼分類。

那,我們先來看「政策辯」。怎樣去分析一個政策辯辯題呢?我在這裡要給大家一個萬能的方法:「需根解損」法。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政策辯都一定可以使用「需根解損」法來進行分析。並且,我希望大家在分析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先用這個方法,這樣對你的幫助是很大的。

什麼叫做「需根解損」法呢?就是從辯題的需求性、根屬性、解決力、損益比這四個角度來分析辯題。

首先,來看需求性: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一個政策會被一些人提出?為什麼一個政策有被我們辯論的必要?在絕大多數情況之下,是因為某件事物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問題、受到了阻礙或損失,這就是的政策的需求性所在。一個政策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性或者可能性,一定是因為一個社會問題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解決它的需求性。如果一個社會問題並不具有被解決的需求性,那麼不會有人沒事找事乾的提出一個政策來,沒有人閑得慌。但是,政策的需求性的廣度(也就是有多少人需要)和深度(也就是有多麼急迫的需求),則是雙方在場上都可以爭論的問題。

舉一個例子:我們是否應該採取徵收擁堵費的方法來解決武漢市的擁堵問題?

有些同學可能覺得這個辯題的需求性不是個問題,他們會說:這個辯題的需求性就是武漢市人民對於不堵車的需求嘛。我要告訴大家,你這麼去想問題是不合適的。什麼意思呢?具體來說,如果你是反方,那你覺得像這樣的辯題需求性,你還有可能爭的下來嗎?你可能上台去跟全場的觀眾說:「哎呀,武漢市根本沒有什麼擁堵問題嘛!」你可能這麼說嗎?不可能啊,這很反常識啊。因為武漢市的擁堵問題確實很嚴重啊,在武漢市恐怕只有武漢市委市政府覺得武漢市的擁堵問題不嚴重,除此之外沒人覺得武漢市的擁堵問題不嚴重,一到早晚高峰期武漢市的電子地圖上都是一片紅。所以,如果你這麼說就跟之前我講過的那個無視男女就業不平等的那個論述是一樣的了,都是在干涉辯題的可辯性。如果你這麼去分析這個需求性,而且你恰好分到了反方,那你這麼分析辯題的需求性不就是判死刑了,不就是顯然是對方是佔優勢的了?

那有些同學會問了,那反方拿到這個辯題該怎麼去思考呢?我還是來演示一下:

這個辯題的需求性是什麼?其實大家也是可以去深究的。你可以說:這個辯題的需求性是武漢人民對於良好道路交通條件的需求;你也可以人說:這個辯題的需求性是武漢人民對於快速通勤的需求。請注意,這兩者與「對於不堵車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別。

什麼意思呢?第一種的需求,通俗的講就是:在武漢市每天堵車,導致我在路上坐車或者開車時被擠得很煩,所以我希望武漢市可以解決擁堵問題,讓我在路上開車、坐車時不要心煩。第二種的需求通俗來講是說:我每天在武漢市上下班、上下學會因為堵車花去很多的時間,但是我不希望花費這些時間,我希望用這些時間回家打遊戲或者陪女朋友,所以我希望武漢市解決擁堵問題來節省我的時間。

這個差別在哪裡呢?具體來說,就是對於前者,如果讓他在武漢市擠地鐵,他依然會不滿意,他還是會覺得被擠得很煩,對不對?而對於後者,如果武漢市的地鐵足夠快,他就會願意通過擠地鐵來避開擁堵問題,他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對不對?當然,一個武漢人可能同時擁有第一種和第二種需求,就是說他可能既不願意被擠又想早點回家,但是第一種需求和第二種需求在武漢人民中佔了多少比例,這個雙方都可以去爭。

像這樣去解釋這個辯題需求性的好處在哪裡呢?在於這個時候反方也可以去爭需求性的廣度了。什麼意思呢?具體來說:對於擁有第一種需求的人來說,很有可能即使武漢市徵收擁堵費,這種人還是會開車上路,還是不願意坐地鐵。為什麼?因為總不是被擠嘛,和在地鐵里被擠相比我還不如在私家車裡被擠呢,在私家車裡我好歹還能夠坐著呢,是不是?而且我的花了這麼多錢買私家車我要是不用的話那不是很虧嗎?如果這種人在武漢市的佔比很大的話,那武漢市收了擁堵費也還是會堵車,是不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種特定的需求性就不能通過收擁堵費來解決。而且恰恰相反,你要是收了擁堵費,那這批人會更心煩,為什麼?因為明明城市還是很堵車,但是我要多交一筆錢,對不對?這個時候反方就有話說了。對於第二種人,你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分析:第二種人需要的是什麼啊?是下班後趕快回家,對不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收擁堵費,只要武漢市的地鐵修的夠好、夠快,比他開車坐車更快,這種人就會放棄坐車、開車,去擠地鐵,對不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我們不能通過修地鐵來解決問題?一定要收這個擁堵費。你收費的依據是什麼?這個時候反方就也可以去爭需求性了,而不像你假定需求性是「讓武漢市不擁堵」時那樣反方只能坐著挨打。

我舉這樣一個例子,是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一下這個需求性。我希望大家不要把需求性這個問題想得太簡單。你在場上不僅可以和對方辯友爭這個需求性有多少,還可以和對方爭這個需求性具體是什麼,以及如果一個辯題有多種需求性,每一種需求性所佔的比例有多少。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影響比賽的勝負的。

再舉一個例子:同性戀婚姻是否應該合法化?

有些人可能又會說了:一般情況下,同性戀者在人類中的佔比不會超過3%,這說明什麼,說明同性戀婚姻的需求性一點都不大嘛。說明我們沒必要搞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嘛。是這樣的嗎?

我前面講過,需求性不僅要分析廣度、還要分析深度。什麼意思呢?你得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一個問題。現在,假設有一個同性戀,他有他的愛人,他想結婚。但是在一個國家同性戀婚姻不合法,那他能怎麼辦呢?他可能會找一個異性假結婚,對不對?那,大家想一下,如果他假結婚了,然後和他結婚的異性發現他是假結婚,他還有一個同性伴侶,這算不算出軌?算不算重婚?這位和他結婚的異性的權利法律怎麼去保護?如果他們離婚了財產權怎麼去分配?怎麼去保護和他假結婚的異性的合法權利?又怎麼去保護這位同性戀的婚姻權利?

再比如,假如有一個國家,同性戀婚姻不合法,社會嚴重歧視同性戀,歧視到了一種極其嚴重的程度以後,有沒有可能導致同性戀者出現反社會傾向、去搞恐怖襲擊、去搞自殺示威、甚至去搞獨立建國?

當然啊,我知道在這裡一定會有人不認同我,覺得我在胡扯,覺得同性戀不可能因為同性戀婚姻不合法就去搞革命。但是我要說的是,大家要理解一下我的邏輯鏈條:如果一個群體擁有一個足夠強大而又無法被滿足的需求的話,他們確實有可能搞出很多很偏激的事情來。我舉幾個例子,美國黑人、猶太人、穆斯林。美國有奴役黑人的時候吧?至少林肯當總統以前美國使用黑奴是合法的;歐洲有全體性的排擠猶太人的時候吧?哪怕是希特勒上台以前歐洲就已經有反猶太人傾向了;基督徒有歧視穆斯林的時候吧?不說別的,基督教會搞了多少次十字軍東征?但是結果呢?黑人被奴化了嗎?猶太人被殺光了嗎?伊斯蘭教消失了嗎?沒有。不僅沒有,這幫少數派在國際社會上還總是搞事,最後對壓迫他們的多數族裔造成了重大損失,對不對?

我說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大家不能認為:因為擁有一種需求的人數很少,所以這種需求沒有必要被滿足。當少數族裔的重要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是會去鬧事的,到頭來對一個社會的傷害可能比滿足他們需求的成本更高。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最近發生的順風車殺人案,我們可以說:因為中國十四億人只有不到百分之一受到了滴滴順風車司機威脅,我們就不去滿足這種安全性的需求嗎?不可以,對不對?所以大家在分析辯題的需求性的時候不僅要分析廣度,還要分析深度。最重要的是要追根溯源,搞清楚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什麼,不要想當然。

好,需求性我們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講根屬性。

什麼是根屬性呢?就是追根溯源,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比如,剛才我們在分析武漢人民對於擁堵問題的需求性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就也是在進行根屬性的分析。

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讓大家體會一下什麼是根屬性:比如盜竊,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對吧?那麼盜竊的根屬性是什麼呢?可能是貧困,可能是失業,還有可能是教育不足。什麼意思?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蝙蝠俠和小丑,沒有那麼多人天生反社會跑去搶銀行,也沒有那麼多的人每天就只想著維護公平正義。那,現在就是有人去盜竊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分析一下是什麼客觀原因導致了他去盜竊?一個人太窮了,養不起自己的孩子,他可能去盜竊,對不對?一個人失業了,沒飯吃,他可能去盜竊,對不對?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是校園裡的小霸王,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法律教育,導致他蔑視法律,他可能明明很有錢還是非要去盜竊,對不對?這些問題,就是盜竊的「根」。

好,可能有同學會問了,為什麼我們要分析這個根屬性呢?很簡單,因為有的政策治標,有的政策治本。比如盜竊問題,「逮捕和審判罪犯」就是治標。如果罪犯出了監獄,他還是沒工作、沒收入、並且還是不把國家的法律當回事,那他照樣會去繼續盜竊。僅僅只是逮捕和審判罪犯治標不治本。我們說最好的情況是什麼?是有一個政策可以做到標本兼治,既能夠讓罪犯受到應有的懲罰,又能避免他出獄後繼續犯罪。所以我們在監獄中要安排罪犯的體力勞動、要教罪犯一門謀生的手藝、要用死刑威懾嚴重的犯罪、要將法律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之中、要避免社會失業率過高、要發展國家經濟、等等。

但是,我們現在是在辯論,辯題是出題者給定的,辯論的政策是出題者給定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去分析這個辯題的政策到底是治標的政策還是治本的政策?什麼意思?具體來說,反方可以這麼去攻擊正方:「你們正方的政策治標不治本,我們反方可以提出一個新的政策既治標又治本,所以我方認為不應該實行您方的這個政策,應該施行我方的新政策。」正方可以這麼去還擊:「我方的政策雖然治標不治本,但是這個辯題的需求性非常急迫,所以雖然我方政策無法治本,但是我方的政策還是有實行的必要性。難道我們要放任一個社會問題自由發展擴大嗎?治本的速度太慢了,我們需要先治標。」或者正方可以說:「我們的問題確實只治標,但是我們說要實行我們的政策,沒有說要只實行我們的政策啊,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新的治本的政策來嘛。標本兼治我們也可以做到的啊,所以我們的政策應該被實施。」

注意啊,上面的幾句只是我舉的幾個例子,大家要針對具體的辯題具體分析,不要生搬硬套,我只是在這裡向大家演示一下這個根屬性的問題大家在場上要怎麼去打。具體而言,其實現在政策辯的政策很少有能做到標本兼治的,而且政策辯的政策絕大多數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因為這樣的政策有很高的可辯性,對嘛。所以,大家主要去思考兩個問題1.有沒有辯題之外的可以治本的政策?2.治標的政策是不是非要它不可?雙方都要去思考這兩個問題。

好,接下來我們談解決力。

這一部分最簡單也最複雜。為什麼說它簡單呢?因為我不說它你們上場照樣會打政策辯的解決力,會去爭論一個政策有多大的作用。不然你能打什麼呢?為什麼說它難呢?因為它很難論證。什麼意思:假設一個政策從來沒有被實行過,那麼你憑什麼說這個政策就一定有或者沒有解決力?你憑什麼說你的理論一定和實際情況相吻合?假設一個政策在有的國家曾經被實行過,無論實行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你憑什麼確定把這個政策搬到另外一個國情不相同的國家以後,它的解決力不會發生變化?不會變好或者變壞?假設這個政策已經在辯題中的國家執行了,而且還取得了很好或者很糟的效果,那麼,對不起,你也不要太得意,你憑什麼說這個特定的效果就是一個政策的結果?一個國家有那麼多的政策,憑什麼好的或者糟的效果就一定是這個政策帶來的?其他的政策對於這個政策有沒有影響?你還可以去爭論:一個政策現在有或者沒有解決力,將來就一定還是有或者沒有解決力嗎?你還可以說:這個政策現在執行的不到位,執行到位了就有解決力了。你還可以說:這個政策現在大家不習慣,大家習慣了就有解決力了。總而言之,有經驗的辯手可以在這裡面搞出無數的花樣出來。那問題就來了,大家怎麼樣去論述這個解決力呢?怎麼樣讓評委認同你的解決力呢?對於零經驗的辯手,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少想當然,多查專著;少講故事,多舉案例;少用修辭,多列數據;少推責任,多說論證。總而言之,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大家千萬不要書讀的太少,然而想的太多。這樣最容易讓評委感覺你在扯淡。」

最後,我們來講一下損益比。

什麼叫做損益比呢?大家以後如果學經濟會每天分析這個損益比的,我來解釋一下:首先,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提出來了一個政策,是不可能沒有損失或者成本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思考,一項政策究竟是不是「值得」被實行的。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你發現你的膝蓋有點疼,但是你不希望你的膝蓋這麼疼(需求性有了吧),於是你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你,你的膝蓋疼是因為你得了關節炎,你的關節裡面有細菌(根屬性有了吧)。你問醫生該怎麼辦,醫生告訴你很簡單,只需要截肢,把你的腿砍掉就好了,你的膝蓋裡面就沒有細菌了,你就感受不到疼了(解決力有了吧)。這個時候,你會選擇砍嗎?正常人都不會選擇砍。為什麼?因為這個政策的收益明顯大於成本,就是這麼簡單。

好,最後,我要說一下,雖然有很多比我厲害得多的辯手都一致認為需根解損是四個沒有關係的東西,但是,憑我這幾年打辯論的經驗,我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我覺得「需根解損」之間是相關的,甚至是有遞進關係的。我個人希望大家分析一個辯題的時候可以花時間順著這個順序來進行辯題的分析,這樣的分析,不僅僅對於你打辯論有很大的幫助,還對於你研究包括經濟學在內的一切社會科學都有很大的幫助。

這一篇講的內容很多很雜,我建議大家多花一點時間自己消化吸收一下,最好的情況是大家可以找一個辯題來,自己分別站在正方和反方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比如,在這裡我可以給一個辯題,大家可以用「需根解損」法來分析一下,最好是可以拿出來討論一下,讓我看看大家心裡是怎麼想的:

辯題是:在中國的社交網站上實行實名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推薦閱讀:

TAG:辯論 | 辯論賽 | 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