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請你不要變得讓人討厭!
來自專欄發如雪兮心如丹5 人贊了文章
作者:李如玥
2002年6月16日,北京市海淀區一家叫做「藍極速」的網吧發生蓄意縱火案,造成25人死亡,12人受傷。兩名主要疑犯旋即被警方抓獲,經調查其縱火行為屬於蓄意報復。起因是疑犯想進入網吧上網被網管以「未成年禁入」為由阻攔。之後,兩名疑犯用飲料瓶灌裝了1.8升汽油並點燃了網吧門口的地毯,導致大火迅速蔓延,釀成了慘劇。
該網吧屬於無照經營,內部裝修使用了大量易燃材料。網吧內部空間因擺設了大量桌椅而擁擠不堪,經營者為了防盜還將窗戶用鋼條封閉焊死。這些因素都是造成如此大量傷亡的原因。事發當夜,北京市主要領導到場指揮滅火。其中,就有日後成為二把手的王書記。那會他還是北京市委書記。
案發地點「藍極速」網吧與我母校的北門只隔一條小馬路。而在此之前的一周,我們班的男生還一起到學校附近的另一家網吧玩CS。那是我第一次去網吧上網。事發後,同學們心有餘悸地談論起縱火案,班上一個修雙學位的插班同學跟我說,他們宿舍的一個室友當天就在那個網吧里,沒有回來。而那個罹難的同學,跟我同屆,住同一棟宿舍樓。
那以後,北京市迅速開展針對網吧的專項治理行動。所有的網吧一時間全部關停。而我再次去網吧上網,已經是5年後的事了。
【01】
我出生在北京,也自幼生長在這座城市。在很多人眼裡,北京是特殊的,因為它是首都;但在很多北京人眼裡,北京是普通的,因為它是故鄉。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某個角度說,就是城市化進程。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有更多的機會,平均工資也比很多三四線城市或者農村高。所以,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北京,並由「流動人口」變為「常住人口」。北京的環路,從二環修到了六環(比岳雲鵬的五環還多一環)。2017年底,生活在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經接近2200萬。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拆舊蓋新是必然發生的。不過拆舊應該有清晰的,合理的標準,哪些能拆,哪些不能拆,不能完全為了經濟利益考慮。而且,拆遷也要有嚴格的規劃。拆遷規劃要在行動前做橫向溝通。比如,北京的危舊房改造。許多年久失修的危舊房,應當得到加固或拆除。居住於其間的居民住房條件也應當得到改善。但是,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就不應該拆毀。
2009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兩位先生位於北京總布衚衕24號院的故居被房地產商拆除。在事後的問責過程中,開發單位腦洞大開,辯稱這是「維修性拆除」。多麼地諷刺,當年保護了京都與北京兩座古城的梁林兩位先生,自己的故居竟然被莫名其妙地拆除了。
這只是北京文物古建築被破壞的一個縮影。上世紀50年代,為拓寬北京市內道路。還有人提出將北海的團城拆除,以便修路。後來經由周恩來總理特批,團城才得以保留。
在我們的教材里,北京是有3000年歷史的古城。可為什麼北京不能像平遙那樣以城市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只能以故宮、天壇、頤和園這些獨立的古建築單位作為申報項目呢?難道是北京的歷史文化積澱還不夠厚嗎?
在我兒時的記憶力中,北京沒有那麼多的高樓,但她是親切的。走在北京的那些小衚衕里,聽著小販的各類叫賣聲,是那麼的舒服。現在的北京,高樓林立,四合院作為北京原生特色建築群落的代表被割裂、拆除,蜷縮在二環里一處處的角落蝸居著。
而那些所謂的高大現代建築,因為缺乏合理的城市規劃,突兀地聳立著,與周圍的建築不和諧地相處著。
北京變得醜陋了。
【02】
我的大部分學生時代(小學、中學)是在崇文區度過的,我的身份證號碼前6位是110103,這是崇文區居民的專屬編號。2010年7月1日,崇文區與東城區合併稱為東城區,原「崇文區」被撤銷。
崇文區與東城區合併的原因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那是衙門裡的老爺們決定的事。作為普通百姓的我,對這事沒什麼反對或不反對的。但是,兩區合併之後,仍叫東城區,我是反對的!
合併後的命名完全沒有考慮北京城區的文化因素。東城與西城,是以地理因素而命名,沒有專屬性,哪個城市都有東城和西城。其他城市也有以東城區或西城區命名的行政區域。但崇文和宣武可不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崇文門和宣武門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門中的兩座。雖然城門早已拆毀不存,但當時的行政區命名是參考了北京城市特點的。否則當年為什麼不叫凱旋區、勃蘭登堡區呢?因為那跟我們沒關係。
舉例為證,北京的丰台區為何得名?是因為北京原有豐宜門,此門外原築有將台,因此得名「丰台」。
雖然現代人不在寫信了,發快遞的時候也不必說明城區。但崇文區的撤銷對我是有影響的,心裡上的影響。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歸屬感沒了,根兒沒了。外地朋友問我,你是哪人,我可以說是北京人;北京朋友問我,你是哪人,我說是崇文的。可崇文在哪呢?
北京變得陌生了。
【03】
2017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村發生火災,造成19人死亡,8人受傷。看當時的新聞畫面,事發地房屋條件簡陋,人員擁擠,且防火措施匱乏,具有諸多消防安全隱患。
每次大型安全事故發生後,相關部門一定會展開清理整頓。這起大火也不例外。這些年,北京一直持續整治群租房現象。很多地下室被關閉,不得出租。許多在住宅內打隔斷分租的情況也得到遏制。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隱患,但客觀地講也抬高了相當一部分租客的生活成本。
在西紅門大火發生後的整治過程中,出現了野蠻清理租戶的情況。雖然官方澄清「清理低端人口」的誤會,但確實從網路上看到許多房屋被強拆,租戶被強制清退的報道。
我不想用「流離失所」來形容那些被清退的租戶。據媒體報道,租住在大興區西紅門附近的群眾多為從事物流、餐飲、生產類工作的低收入人群。11月的北京已進入冬季,連夜搬家找房一定不是什麼美好又享受的事。
一個月後,北京開展「亮出天際線」行動。至今我也不知道組織這次行動的官老爺是出於什麼目的。不過,我倒也不驚奇。像城管這種有執法權的部門總(shou)想(shen)有(de)作(tai)為(chang),這是我們這的特色。來看兩張對比圖:
除了拆除這些沒人知道合不合法的招牌,北京還加大了對違建的整治力度。整治的效果顯著嗎?顯著,特別顯著,我連包子都吃不上了。
北京的包子,有三家算得上好吃。一家是姚記,一家是天興居,還有一家是龍潭湖西北門外的無名小鋪。前兩家都是老字號,分店不多,集中在北二環附近。我住東三環,平時去著不方便。而龍潭湖附近的這家小鋪,經營快二十年了。附近的居民都去這吃飯。有時候我帶孩子去公園玩,也會順便去吃。
去年,這家小鋪也被拆掉了。從此,我就吃不上包子了。我真是想不通,電視里天天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了,怎麼我吃個包子倒比以前費勁了。估計是包子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沒什麼幫助。
你可能會說,可以吃慶豐啊,慶豐包子鋪哪哪都是啊。我這麼說吧,慶豐跟麥當勞一樣,都是快餐產品。你見誰拿慶豐的包子當個寶啊。
連同這些招牌、建築被拆掉的,可能還有我們管理城市的標準。憲法賦予你們肆意踐踏物權的權力了嗎?你們的行為有法律依據嗎?你們的拆除工作符合法律程序嗎?拆除後給予補償了嗎?
我之所以對「拆包子鋪」這件事銘記於心,不僅因為美食再難吃到。而且,我能體會到這些小商家經營的不易。
在北京有個現象,很多小商家會租居民樓的一層用於經營,開一些美髮店、水果攤、小菜店之類的。城管管這叫「拆牆打洞」。大概從前年開始,北京逐步加大對這類現象的整治。被拆的牆要填上,被打的洞要補上,違章蓋的房要拆掉。我經常去這些小店買東西,我問他們如果被拆了,怎麼辦?他們說,要麼就換個地方再干,要麼就回老家了。
按照行政部門的要求,商業項目必須在具有商業屬性的房屋內開展經營活動。而現在的商業房屋大體量的多,小體量的原本就少。大體量的商業地產也傾向於整租、層租。條件好,面積大的商業房屋,小商家是租不起的,只能轉行或離開。而從民居搬到小型商業用房裡的商戶,勢必會把提升了的經營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一方面,商家增加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增加了生活開支。那誰是受益者呢?我不知道。
即便搬到商業用房的商戶也未必就順利過關。如果你開的是五金店,可能還好說一些。可如果你開的是餐館,營業執照沒準都辦不下來。我曾就此問題跟工商打過交道,按工商所的要求,經營房屋附近9米內不得有居民。
9米,多精確。我想知道,8米為什麼不行?10米為什麼不行?沒有人會去問,也就沒有人會知道。
北京變得不方便了。
【04】
我最近每天都會接到很多地產公司打來的電話,問我要不要把房子租出去。無一例外,我都掛了電話,連「不租,謝謝」我都懶得說。
我有房,但沒租出去。因為我的房子在東五環,住那邊上下班不方便。新房子我都沒怎麼住過,租出去不捨得。再說,收的那點租金過幾年裝修又得花出去,不值當。
我雖然不租,但有的是人租。有報道稱,近期有大型房產中介以高於市場價20%的價格獲取房源,之後再加價對外出租。以前北京的房租每年漲個200、300,7月以來的房租漲幅都是1000元左右,而且沒有商量的餘地。
有的網路文章分析是因為政策現在在限制房價,所以資本流向租賃市場,炒作租賃價格。所有的市場行為一定有合理性。我是一直贊同小政府的(儘管這不符合我們的國情),即市場的事讓市場決定,政府應該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民生方面。不管是否有投機資本炒作租賃房價,目前看還是屬於市場行為,應該讓市場自行調節。但我也明白,對於一千萬北漂來說,房租的不合理上漲打碎了他們的北京夢。
拼多多上市後,有個詞被炒得火熱——消費降級。我雖然不贊同拼多多代表了消費降級,但我承認消費降級已經發生了。房租上漲勢必會擠佔用於其他方面消費的可支配收入。北漂的錢都交房租了,拿什麼去消費?
而且,從去年年底開始,很多二線城市都展開搶人大戰,紛紛推出優惠落戶政策吸引人才。生活成本的高企,不僅會降低居民的幸福感,也不利於本地儲備人才,更不利於企業發展。
地產中介所代表的資本,逐利是正常的。逐利本來就是所有資本的天性。而政策的管理水平落後於市場變化速度也是常態。只不過,在這你來我往的博弈中,這座城市沒有溫度了。
北京變得冷漠了。
【05】
每到快過春節的時候,總有許多北漂拖著行李去坐地鐵,趕奔火車站、飛機場。他們中的有些人,不再回來了;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依然會回來繼續奮鬥。春節的那一周假期,北京人少的很,坐地鐵、坐公交都不擠。車也好開,不會堵。所以我說,一年有52個星期,只有春節這一周這座城市叫北京,其他時間叫首都。
我生於1981年,那是改革開放開始的第四年。說我是北京城市化改造的見證者,不算過分。可為什麼你越改,我越認不得了呢?
有一種鄉愁叫「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還有一種鄉愁叫「我一直和你在一起,但我已認不得你」。
北京,你變了。
但請你不要變得讓人討厭!
作者簡介:
先後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碩士學位;具有15年連鎖零售運營管理經驗(屈臣氏、7-eleven等)及互聯網運營經驗(哈哈鏡、飛凡等);曾任哈哈鏡上海地區負責人,淘汰郎全國前置倉負責人,萬達網科集團高級運營經理,魚樂時代合伙人等職務。
作者個人微信:liruyue080229,歡迎對商業和歷史感興趣的同道中人指點、交流。謝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