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說|形婚酷不酷

學人說|形婚酷不酷

來自專欄知識分子6 人贊了文章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王穎怡

責編:崔樂

五年前在中山大學的一個性別公開課上我分享自己做的形婚研究,當時我問同學們,「如果你們跟朋友結婚,覺得會怎麼樣呢?」我看到同學們有的撲哧一笑,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點頭微笑,然後有一個同學舉手說,「我覺得是個很有趣的想法!」這些在同學們眼中有趣的事實,這十幾年間正在被成千上萬的中國同志們實踐著。他們很多人走進了形式婚姻,各種酸甜苦辣,有誰能知?五年多過去,關於形婚的報道和文章仍然層出不窮,但都脫離不了幾個大問題:形婚能成功嗎?形婚是不是一種欺騙?形婚是不是造成的傷害更多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可以把標題聯繫在一起解讀:誰能評價形婚的成敗與否?誰能定義中國同志的生活?而到底形婚酷不酷呢?

形婚指的是男女同志通過正式(領證)或者非正式(只擺酒席)的方式進入異性婚姻,目的不一,時間不等,甚至和很多異性戀的婚姻一樣,「結局」也並不明朗——有的長時間生活,有的短暫就離婚。這個標題可能讓人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形婚,怎麼能酷呢?向來,「形式主義」在中國是一個負面的評價,比如「面子工程」。而我一向覺得形婚這個詞語有所偏頗,它強調了這個婚姻的形式,卻不是內容和過程。我傾向於使用合作婚姻來替代形式婚姻,不管結婚對象是不是你的朋友,但你們通過這樁婚事,結成了一種聯盟, 就算只是為了達成某一個目標,那也絕對不是只有空殼的關係而已,在過程中一定會發生關聯和連結。婚姻在中國的歷史上向來是多元的,政治結盟、金錢利益驅動下的婚姻大有人在,雖然人們鼓吹性愛一體的婚姻,但這實屬近代的發明。再說,若拋開這現代婚姻觀的建構和局限不談,如今仍然深重的「剩女」話題,促使很多女性著急的在三十歲把自己嫁出去、人民公園裡面父母打出的相親招牌,無不讓人感到婚姻制度的壓力和壓迫下,談論現代的婚姻觀是一種奢侈。

形婚不是同志的問題,是婚姻制度的問題,更加是單偶制下的現代婚戀觀的問題。很多人批判形婚複製了異性戀的婚姻霸權,在裡面女性受到了很多不公。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但我認為這遠遠比婚姻制度壓迫女性更為複雜。我認識的拉拉有通過形婚來得到自己的孩子,對方不生就離婚;當然也有拉拉被逼生孩子,也走向離婚;還有男同志因為對方不願意生孩子就向親家告知了拉拉的性傾向,導致不歡而散;但也有拉拉與男同志生育了兩個孩子之後,覺得男同志對孩子付出不夠多,想要離婚的。當然了,還有男女同志形婚堅持攜手不生,共同抵抗家長的壓力的。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例子都是不好的,因為很多人離婚收場。但是,婚姻漫長永恆是什麼時候變成了亘古不變的真理和追求?為什麼搞同志平權的也把離婚當作是對形婚的大批判呢?哦對了,因為同志運動如今也嚮往著,一對一幸福陽光的美好二人同性婚姻生活吧。

在受歐美主流影響的中國同志運動裡面,性傾向成為了一個真理/真相,同性婚姻成為了最值得擁有的權利,這都阻礙了我們對於婚姻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同時也讓我們罔顧了目前正在實踐著新生活選項的中國同志們。什麼是同志,什麼是(中國)同志最好的生活方式,誰能決定——這些都不是一個報道者、一個研究者研究幾個失敗成功的案例,套上一些歐美中心的理論,就能解釋的。形式婚姻從來是合作的,它需要男女同志建立社群、建立渠道,為了共同的目標互相幫助解難,建立起來關係,知道自己並不是孤獨的。形式婚姻從來也不能用是否真實來衡量,我看到很多心知肚明的父母,與孩子一起演這場戲,不管多累,但維繫了更多的東西。形式婚姻也不能用家長對於子女的逼迫來闡釋,因為那麼多同志兒女先發制人,自己挑選對象,並積極主動的與家長協商著空間。形式婚姻還可以是快樂的,由於一個形婚而連結起來的多人男女同志社群,吃飯的時候都特別熱鬧。

你可能還會問,這些合作和快樂,都是短暫的。我必須說,就是因為是短暫的,才酷;另外,真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pixabay.com

參考文獻:

王穎怡,合作婚姻初探——男女同志的婚姻動機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4:14-18.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形式婚姻 | 同性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