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MO :裝下 4 個復古相機 ,能幫你省下買膠捲的錢嗎

NOMO :裝下 4 個復古相機 ,能幫你省下買膠捲的錢嗎

來自專欄 AppSo32 人贊了文章

你現在還堅持著用膠捲的理由,是什麼?

讓你留下的是對傳統的留戀,還是痴迷著它們特有的色彩表現?

不管理由是什麼,它能為你的拍攝帶來多少的興奮和儀式感,也不論你在沖洗的時候能獲得多少驚喜,膠捲都是屬於過去的東西。

現在絕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折騰這些東西。他們如果只是想想模擬膠捲色彩的話,用手機 app 可能是最快捷的辦法。不論你是相機用戶還是手機用戶,把照片放入手機中用後期應用調色再發布,這是一個非常快的流水線處理方式。

這類 app 有很多,有推出了更貼近膠捲的 「Film X」服務的 VSCO,也有多年前的圖片社交平台 EyeEM,還有走城市概念的 Feica 系列…等等,太多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玩過手機調色 app 後不滿足的人,還想用手機來模擬膠捲拍攝這個行為。早期有 Kodak Cam,後來有 AppSo 曾推薦過的半格拍攝 Halframe。這些都是極具標誌性的膠捲模擬應用,只是功能和玩味都未能讓筆者我滿意而已。

今天要體驗的是最近很紅火的 NOMO 相機。完成更新後的 NOMO 補上了全部功能,既能模擬膠捲拍攝,也可以做一個簡單「數碼暗房」,把外部圖片也沖洗成膠捲效果。

再加上 NOMO 也補上了幾款新相機,可玩性也增加不少。初初體驗這個版本的時候,還真的讓我萌生了這樣的錯覺:

六塊錢買個「相機」,這樣下去真的能讓我省下拿去沖膠片的錢。

四台相機,三種體驗?

NOMO 的操作思維很簡單,應用打開之後也就只剩下取景框、快門、前後鏡頭切換、多重曝光模式、閃光燈控制和相機切換按鈕。

像前後鏡頭切換、閃光燈模式操控這些簡單的就不說了,即便是多重曝光模式也不見得像膠捲時代繁瑣,用戶只需要打開「多重曝光」模式,然後用快門拍兩張照片就可以了。按一次快門的時候,按鍵上模擬的燈會變暗。當燈完全關掉的時候,多重曝光的拍攝就完成了。

至於相機切換功能,是指 NOMO 應用內部提供的相機。

作為一款主打膠捲模擬的相機應用,NOMO 還是把「可換點」放在了相機上。

更新到目前為止,NOMO 內部有兩款模擬常規 135 膠捲格式的相機 135B 和 135 M,和兩款模擬「即影即有相紙」 INS 2 和 INS W 四款相機,每款相機就對應著不同的風格。

雖然 NOMO 的 135B 相機都保留了膠捲艙的透視窗,仍然能看到現在的膠捲參數,但膠捲還是不能更換的,你也不會知道你現在用的是哪一種膠捲,那真的只是一個參數而已。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一般用戶不會去考慮太多說換膠捲換顏色這些複雜的思維,能讓學習成本再低一點會讓他們覺得貼地一點,容易用一點。畢竟 NOMO 還是一款面向大眾的相機應用,設計得簡單一點也不為過。

之前,NOMO 它們承諾大約每周更新兩款新相機,這已經能夠保證可玩性了。對於一般人來說,也足夠了。

基本操作就這麼多,接下來是針對每一款相機的特點做簡單的討論:

INS W

NOMO 裡面第一款相機,也唯一一款免費相機。

它的原型是富士的 instax mini 系列,應該是早起一點的款式。相比手上的 instax mini 90,NOMO INS W 把機身上的大部分拍攝模式都拋棄了,只剩下快門和多重曝光模式。對焦依然是靠估焦,但沒有了「風景模式」和「一般模式」的切換,用起來其實也挺沒底的。

不過,樣張拍出來會有點「拍立得」相紙的味道。這種模糊的感覺不是對不上焦,而是 NOMO 模擬拍立得相紙效果而降低成像銳度。

畢竟,要是把數碼效果硬生生放到這個拍立得相框裡面,感覺還是很奇怪的。這裡,NOMO 的確按照這成像做了更仔細的調教。

鑒於相紙實在是太貴的問題,這裡沒有做過對比。

但 NOMO 輸出的感覺其實還好,那種銳度不高、畫面帶點起霧感的成像確實有點「拍立得相紙」的感覺。而且沒有太多明顯的偏暖冷感,要適應拍攝還是可以的。

還有的是,NOMO 加入了「搖動加快照片成像」的交互。用戶甩動手機,那張拍立得的顯影速度就會加快。那些內置 Taptic Engine 的 iPhone 還能夠提供震動反饋,能夠提升把玩的感覺。

INS 2

INS 2 是第二次更新時出現的相機,也是 NOMO 裡面第二款拍立得,原型是來自 Polaroid 的 One Step。

雖說換了相機,但 INS 2 裡面的設置跟 INS W 沒有太大區別,INS W 有的多重曝光和晃動照片的交互,INS 2 也都有。更多的,INS 2 也只是多了一個吐片的動畫。

成像方面,INS 2 會有明顯的成色偏好,更多時候會呈現出一種偏暖的畫面。拍攝的反差感也會比 INS W 要強一點,畫面會再乾淨一點。

INS 2 和 INS W 在拍照的時候是取景、成像的色彩差異,拍照的體驗基本也一樣。從這個同質方向看,NOMO 應該是不會出正方形相紙的 INS W 了。但要是這個仿 One Step 的 INS 2 不能加入更換相紙的功能,感覺還是有點可惜。

135B

135B 是 NOMO 第一款付費相機,也是他們首款模擬 135 規格膠捲的相機,相機原型是 Lomography 的 LC-A 系列。

這四款相機的操作模式是一致的,所以這裡就不作贅述了。但在拍攝前,有兩點還需要再提一提的。

第一點是對焦,NOMO 的 135B 「取消」了 LC-A 系列上的三檔估焦設置的,就只剩下一個單純的快門鍵。但這個時候的 135B 也不是完全處於超焦距模式,它還是有輕微的中心對焦效果。因此建議用戶近距離拍攝靜物的時候,注意一下對焦和距離。

第二點就是漏光,根據官方介紹這個 135B 的相機,是有一個隨機漏光的效果在裡面的。這個效果目前還沒有什麼固定的套路,漏光的範圍也沒有固定,所以大家在拍攝的時候還是多留個心眼看看。

雖然說有些漏光會讓畫面變得更新銳,但當你想正經拍照記錄生活的時候,還是注意一下比較好。

不管是沖掃效果還是直接拍攝,135B 都是我最常用的相機。發色效果跟常見的 AGFA VISTA 彩色系列有點相似,高反差、色濃再帶點偏冷的色調,還是有點 AGFA 的味道。

漏光有些時候真的能夠給你驚喜,但要是抓拍遇上了真的比較尷尬,只好多按幾次快門作後備了。

135M

NOMO 第二次更新時出現的 135 規格相機,原型是奧林巴斯的 mju-ii 膠捲 PS 機。

這個 135M 最大的特點,就是會把拍攝固定在 35mm 焦段。不管是拍攝還是通過後期的「暗房」功能導入照片,它都會按照 35mm 的視覺進行裁剪。

▲原圖,由索尼 α7 ii + SEL35F28Z 拍攝

▲ 導入 135M 沖洗出的樣張

哪怕原圖用的是全畫幅 35mm 鏡頭拍攝的照片,導入 135M 之後還是要經過二次裁剪。

這個 135M 相機附帶中心自動對焦,只要把拍攝物體放在畫面中間的對焦點,就能夠進行自動對焦。對焦的完成度,會比 135B 要高好多。

▲MINOLTA Sweet S + AF 50mm F1.7 拍攝,膠捲為 FUJIFILM C200 過期

▲ 由 NOMO 135M 拍攝

在體驗 NOMO 的時候,我也用傳統膠捲拍了相同的場景,做個簡單的對比。

感覺上,不管是 135M 還是 135B,兩者在模擬膠捲的細節時都做得不錯,很多膠捲的特點都能夠復刻到調色上了。當然,膠捲相機畢竟還是 135 全畫幅,拍出來的視覺、景深還有一些光學元素都不會跟 NOMO 一致,這些是必然的。

需要強調的是,漏光只會在 135B 上出現,135M 暫時是不會出現漏光效果,成像的套路會比 135M 更加明顯,就像是一個固定的預設差不多。

比 Film X 更「膠捲」,更像別人的「暗房」

NOMO 的第二波更新不僅加入了兩款新相機,還引入了一個新功能——「暗房模式」。這個思路跟推出 Film X 服務的 VSCO 不一樣。

VSCO 要做把自主權交給後期製作者,並且將演算法儘可能調教到接近膠捲的變化,用戶通過調整各種參數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Film X 推出後,VSCO Film 的預設也更加膠捲化,官方聲稱最新的演算法可以貼近膠捲的化學反應,即便是冷暖色調調整,Film X 也有專屬的調整,規格相當高。

NOMO 走的則是相反方向,他們要做的是做一種完全自動化的沖掃方案。

就像你玩膠捲卻不想自己沖掃,拿到映像製作機構中進行沖掃一樣。NOMO 為你調製藥水,你只需要把照片交到他手上,它就能夠給你特定風格的照片。

這個模式是可以讓手機導入本地照片,然後根據每一款相機的風格來調整照片,調成專屬的膠捲效果。

訂閱了 NOMO Pro 的用戶,就能夠在每一款相機的圖片庫中看到一個「膠捲」按鈕。點擊這個按鈕就會進入手機相冊的導入界面,選中圖片後,NOMO 就根據當下相機的類型生成相應的照片。

通過這個方式導入的照片,都要走一次 NOMO 的演算法。哪怕是導入同一張照片,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

提到顏色的話,我們在體驗的時候也了解到,膠捲最終的成色會跟膠捲本身、沖掃工藝等多個因素有關,即便是在同一個環境、同一支鏡頭、同一種膠捲去拍攝,結果也會因為沖洗等其他環節而出現不一樣的狀況。

這樣也能解析,NOMO 為何在導入同一張照片或者拍攝同一個場景時,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畫面。這個不是一個單純的隨機演算法就能夠解決的,更多還是要靠是開發者對膠捲模式的熟悉和細緻才能做出來。

感覺上,這個功能應該是吸引人充值 NOMO Pro 的最大原因。

畢竟那些相機也只是 6 塊錢一個,起來還是很便宜的,相信也沒有多少人為了全相機這個成就選擇 100 多一年的訂閱價。這裡更多的,是為了 NOMO Pro 這個「代客沖掃」業務鋪路。

和 VSCO 不同的風格,再搭配越來越多的相機,NOMO Pro 這樣玩起來真的能夠籠絡手機和相機用戶。要是真的配合上 α7 這一類 35mm 全畫幅機身,那真的跟膠捲沒太多區別了。

而且 NOMO Pro 有 VSCO 沒有的驚喜感,沖著這種感覺,我在試用期結束後也開啟了 NOMO Pro 的訂閱計劃。

膠捲愛好者的新玩具?

總的來說,NOMO 應該是目前玩「膠捲模擬」這個風格中最完整的一個形態。既能自己拍照片,也可以「沖掃」本地照片,可算是拍攝沖掃一條龍服務。

它既可以滿足只想用手機拍攝的人,也可以滿足想模擬膠捲色彩的懶人。雖然 NOMO Pro 的價格有點貴,但還是有值得嘗試的地方。

假如你是問我推不推薦這款 app,我也是毫不猶豫地給肯定的答案。

但要是回到最初的話題:

六塊錢買個「相機」,這樣下去真的能讓我省下拿去沖膠片的錢?

我的回答是,不,並不能。

NOMO 有兩個最大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它不是真的膠捲。

即便你用全畫幅相機所拍攝的照片,但演算法始終都是演算法,它還是不能模擬出膠捲那種通過化學反應得出的效果。NOMO 在這裡只能做到相似,而不是一致。

再加上,NOMO 在設計相機的時候也都弱化了「膠捲」的差異,用相機去突出成色差異的話,這也違背了膠捲拍攝的規則。這雖然是無可奈何的事,但也還是事實。

第二點,就是操控。

NOMO 過度簡化了相機的機能,相機模擬到手機之後功能缺失太多了,如 LC-A 的多檔估焦和 Instax Mini 系列的模式控制,這些都是傳統相機不可缺失的玩點。現在 NOMO 為了簡單化放棄了,雖然也不能說是「錯」,但真的少了一些玩味。

所以經過這多周的體驗後發現,NOMO 真的是一款完成度高的膠捲模擬產品,可玩性和實用性都算並全了。

但要說替代膠捲,這還是不太現實的事。相信,官方也不是想想著這個方向去走的。

用「玩具」復刻儀式感

說到官方意願這一點,用 NOMO 開發者林嘉澍(微博:@flypig)在接受採訪時採訪的提到的一點就是:

NOMO 其實給用戶的是一種儀式感,我們做 NOMO 就是要把整個儀式感的過程翻譯出來。

所以你會看到,NOMO 絕大部分的設計其實都是在復刻往著膠捲、即影即有相紙使用時的操作方式。把復刻操作所誕生的儀式感,做成彩蛋給用戶,對於用戶本身來說是有著一種吸引力。

未接觸過膠捲的人可以從這裡體驗,從而獲得新奇感。用過膠捲的人也可以通過這些操作,來獲取固有興趣的歸屬感。這個,相信才是 NOMO 的設計核心。

而且,NOMO 之所能夠快速鋪開,更多的是因為——簡單。

正如上文所言,它不打算從膠捲更換、對焦模式考慮等一些把複雜化方向中考慮,它要滿足的也不僅僅是沉迷在膠捲拍攝的人。更多的,開發團隊是用這種簡單的形式,來把他們復刻的儀式感傳遞出來。

所以,降低操控門檻才是正確的出路。只要 NOMO 不是用做「濾鏡相機」的思維去做,同時讓更多的用戶可以接觸傳統膠捲的文化時,NOMO 就已經是一款滿足大眾需求的產品了。

本軟體免費,內有購買項目。需要 iOS 8.0 或更高版本,與 iPhone、iPad、iPod Touch 兼容。

?? 關注 AppSo 公眾號,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最潮的相機 app,讓你拍出更好看的照片。


推薦閱讀:

TAG:膠片相機 | 手機攝影 | 攝影類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