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看新加坡
來自專欄新加坡專題4 人贊了文章
1947年,英國房屋委員會曾經這樣形容新加坡: 「全世界最糟糕的的貧民窟」,如果以當年的房屋政策來發展,那麼今天的新加坡就不會被稱為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而是全球最為擁擠的城市。甚至連建屋局在的文件在當時都指出,如果新加坡不做出改變,那麼1966年將會有30萬人擠在低矮的住房裡 (組屋, 2018)。
1960年,為了解決居住的難題,新加坡面對的最大的挑戰,就是部分土地政府得從私人手裡買回,然後再次規劃和發展,因為新加坡的土地有限。政府出台了現在看起來仍然最適合新加坡的土地發展政策——組屋。這是新加坡獨一無二的建屋發展模式。
今天在中國,稱之為經濟適用房。但經濟適用房怎麼搞,發現都和中國的國情有點水土不服 (經濟適用房, 2016)。這就讓更多學者對組屋這種獨特的模式情有獨鍾。因為這並不只是一種建屋的方式,而是和經濟,政府,和國民房屋意識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就比如瑞士的房屋普遍是租房,在瑞士買房是個很嚴格的審定過程,都有大部分中小型房屋公司代理。而他們也是負責買房然後按照瑞士政府的規定出租,租金不可以隨意變動 (THE SWISS
AUTHORITIES ONLINE, 2018)。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當被問及新加坡為什麼當時並不參考瑞士的住房政策的時候,說:「那並不適合新加坡。」
或許那句話的真正意思是,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才能解決有限的土地,保證居者有其屋的問題。另外一個很大因素就是華人自古以來都認為土地是資產的觀念。租而不買就是對房屋為資產的否定,從而也就否定了房屋會因為炒作,和人口增長致使價格上漲。
改變一個上千年的觀念,並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到的。那麼這中間的矛盾就不容易平衡。政府發現了這一點,藉由政府管控來控制組屋價格:買賣均有條件。除了買入為新加坡本國人之外,在賣出的同時也須有建屋局的估價師對租屋進行估價。賣的太高,或者太低都要解釋原因。如果不認可,那麼就不允許賣出。同時,組屋在新加坡經濟中也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當新加坡房地產市場冷清,政府通過減少組屋的修建來防止房地產市場崩潰;而在價格極高的情況下,政府則通過增加組屋的修建來給市場降溫。這樣做的好處,避免了因為惡意炒作,而使房價虛高,導致「天才」從中牟利。整體上來看,新加坡的屋子年回報率大概只有3%左右 (comparison of property price index, 2017)。但這也保證了新加坡的房屋不會發生諸如美國次貸危機這樣的風險,也保證了普通工薪階層不會有想藉助炒作商品房而謀取暴利的美夢。
所以當被問及新加坡如何賺大錢的時候,答案都是一樣——新加坡並不是一個可以讓人賺大錢的地方。住房的政策就能看出政府對於各種政策的細節的掌控。想要爆發,在新加坡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按照新加坡人的話說,除非中馬票。
也正因為如此,這成了一種特色。新加坡的組屋特色。只能學習,照搬卻很難(新加坡也沒有照搬瑞士的房屋政策)。
本文僅供知乎專欄,轉載需經同意。其他任意轉載後所出之言論,不代表作者立場。
References
comparison of
property price index. (2017, 04). Retrieved from Singapore Data:https://data.gov.sg/dataset/comparison-of-property-price-index
THE SWISS
AUTHORITIES ONLINE. (2018). Retrieved from CH: https://www.ch.ch/en/rent/組屋. (2018). Retrieved from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84%E5%B1%8B經濟適用房. (2016). Retrieved from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6%B5%8E%E9%80%82%E7%94%A8%E6%88%BF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