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一位霸主?
5 人贊了文章
初中學歷史的時候,關於春秋戰國的歷史,口訣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對於春秋五霸,人教版的課本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旁邊有一個小注,指引到「另一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上大學後,知道上述的說法分別是從《史記索隱》或《荀子·王霸》採用的。
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自然是春秋一霸;晉文公「城濮之戰」「踐土之盟」,奠定晉國百年霸業;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楚國一度威脅到黃河流域。這三個都是在中原腹地稱霸的君主,自然是毫無異議的春秋霸主。
秦穆公雖然「永結秦晉」「獨霸西戎」但是「崤之戰」、「彭衙之戰」均被晉國擊敗,所以也只能稱得上是函谷關以西的霸主。
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稱霸的區域也是東南一帶,難以稱得上是全國性的霸主,和秦穆公一樣,一方霸主而已。
但上述的霸主都有戰功彪炳史冊,國家軍力強盛,迫使諸侯順從,天子嘉獎。
宋襄公是一個例外,他一直想做一個霸主,也幫助齊國平定了內亂,也會盟諸侯,但是「泓水之戰」一戰被擊敗,《上下五千年》稱之為「愚蠢的宋襄公。」沒有什麼卓越的戰功,為什麼也被稱為霸主呢?
筆者認為我們看待歷史,不能以我們當代的觀念來理解。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代,雖說「春秋無義戰」,但其實在春秋戰國的早期人們的觀念里還是有商周的遺風的。要有誠信、要有擔當、要仁、要義。
宋國是西周滅亡殷商後把商朝的微子封到今天的商丘一帶,建立的國家,祭祀的是商代的宗廟,行的是商代的禮儀規則。作為一個比西周更為古老的貴族世家,宋國及宋國人有一些行為也是當時人所不理解的。比如戰國後期韓非子所講的「守株待兔」就是編排宋國人。
有迂腐的宋國人,就有迂腐的國君。宋襄公在看到東周王綱墜落後,未免不想重振殷商國威;看到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功績後,也許認識到了諸侯國的機會;齊國還僅僅是侯國(齊桓公,其實應該是齊桓侯,齊國人自認為齊桓公功勞卓著,謚號齊桓公),自己作為僅次於周天子的公爵國國君,這一點宋襄公很是看重,在盂之盟中視楚國為子爵國不足以擔當盟主。也許宋襄公在面對周王王權掃地、齊桓公死後出現了的權力真空,覺得自己作為公爵國,有義務、有責任承擔起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進而重振殷商國威也不一定。
齊桓公在世的時候,曾經在葵丘之會上委託宋襄公照顧自己的兒子昭,這也是宋襄公認為自己襲成齊桓公衣缽的依據。當齊桓公死後,齊國爆發爭位的內亂,宋襄公派兵支持昭即位,平定了齊國的內亂,這場勝利極大的刺激了宋襄公的稱霸之心。
緊接著宋襄公在鹿上進行會盟,提出由新的國家主持國際公義,成為新的霸主。齊國新君當然附和,楚國國君雖有不滿,也沒有表態,或許楚國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新的霸主。在隨後的盂之盟上,宋襄公以自己為公爵為由,要求成為霸主,直接導致他稱之為子爵的楚成王的不滿,派兵囚禁宋襄公,後來經過魯國的調停,宋襄公才得以回國。
受辱後的宋襄公和楚國拚命,在泓水,展開了泓水之戰。後世人詬病的「迂腐、愚蠢」基本上來自這一場戰役。手下的司馬建議宋襄公趁楚軍半渡,發兵攻擊,宋襄公不同意;司馬建議趁楚軍過河後整軍備戰的時機,發動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仁義之師不乘人之危為由拒絕。然後,就是楚軍列陣完畢,一舉將宋軍擊潰。
後世人習慣了軍事上的「兵不厭詐」,認為「半渡擊之」「趁亂劫營」才是兵法,才是謀略。其實在宋襄公時代,人們把作戰叫做「觀兵」,尤其是華夏文明內部的戰爭,戰爭的目的不是殺人、滅國,戰爭的目的是解決國際爭端。牧野之戰就是商周兩軍約好作戰的時間,在牧野展開的戰爭,戰爭的目的也是定出勝負,並沒有殺人盈野;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的「退避三舍」就是在履行戰爭的禮儀;孔子在夾谷會盟時就是給齊景公說,魯國也有軍隊在附近,需不需要觀兵。城濮之戰、夾谷會盟遠在泓水之戰以後,所以當時宋襄公的做法是符合商周時代作戰的一般規則的,不存在迂腐、愚蠢的成分。戰國白起時代的殺人盈野、殺人盈城,消滅敵國的有生力量,佔領敵國的土地,消滅敵國,是很後來的事情;春秋時代的戰爭更多的是「滅陳國,復陳國。」只有更換敵國國君代理人的想法,滅國後自己佔領土地很少出現,戰爭的目的是解決國際爭端。泓水之戰達到了作戰的目的,雖然這個結果不是宋襄公希望看到的「宋國大勝」。
其實這場戰役還可以看做是黃河的華夏文明與長江的荊楚文明的第一次作戰。宋襄公作為華夏文明的代表,把華夏文明作戰的那一套理論使用在了對外作戰之上,也免不了有一些迂腐的成分。楚國作為長江文明的代表,僅僅受周王冊封為子爵,於是自己沒多久就自封為王,獨立發展,齊桓公的時候尊王攘夷,除了抗擊北方的狄人,更重要的是抗擊楚人,只是齊國勢大,楚國才被迫重新進貢毛竹給周王濾酒。
宋襄公堅持的仁義、誠信,其實在戰國初期也是有市場的。張儀作為秦惠王的說客,欺騙楚懷王和齊國絕交,和秦國結盟,張儀稱秦國為此願意割讓600里土地給楚國。按照現代人的想法,楚懷王怎麼能相信這種小兒科式的謊言呢?其實當時人的想法可不是這樣,張儀作為秦國的使節,自然是有權代表秦國的,大國之間的誠信也是存在的,所以楚國才上了當。這不是張儀的口才好,也不是楚國君臣愚蠢,是張儀利用了當時人們對於誠信的認可。
所以,宋襄公是一個堅持當時仁義、誠信理念的君主,希望自己成為齊桓公之後繼任的霸主,也作出了平定齊國之亂,在齊國衰落、晉國內亂,無人保衛華夏文明的情況下,自己組織起抗擊楚國長江文明的舉動,雖敗猶榮,稱得上是一位霸主。再往後的春秋爭霸其實就是楚國、晉國之間的爭霸,也就是黃河華夏文明和長江荊楚文明的爭霸。那麼,在晉國之前,領導過華夏文明抗擊荊楚文明的齊桓公、宋襄公自然都稱得上是一霸。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