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四大政治熱點問題深度觀察
歡迎點擊上方「選美」,關注選·美公眾號
這是選·美的第
1013
篇文章最近,美國中期選舉如火如荼,戰況激烈。就在10月9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尼基?黑莉(Nikki Haley)又向總統特朗普辭職,這一連串事件引發國內極大關注。昨日(10月10日),選·美創始人游天龍受鳳凰衛視邀請做客《鳳凰全球連線》,解讀Haley辭職、中期選舉等近期美國四大政治熱點問題。但因節目時長與安排,大部分採訪內容沒有得到呈現,故藉此平台奉上完整版,以饗眾位讀者。
採訪內容
一,請簡單闡述一下HALEY在美駐聯合國代表任上是如何貫徹特朗普的外交意志的?她在同中俄等各方的交鋒中,反映出其人怎樣的行事風格,為何當初會被特朗普委以此項任務呢?
游:Haley的風格可以說深受特朗普影響,或者說這一屆美國政府的外交言辭都非常咄咄逼人,可以說沒有我們傳統中理解的外交風範,會赤裸裸的威脅,比如去年11月她就公開威脅中國說要切斷對朝鮮石油供應,否則就如何如何。然後今年7月和9月又分別抨擊中俄違反對朝鮮制裁,用詞很激烈,「一步步的、一次又一次的、一個制裁接著一個制裁」的破壞。中方就反擊說這是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言論。
她被委以重任,是因為她是共和黨建制派著意培養的一員接班人。她之前擔任南卡這一深紅州的州長,又在2016年奧巴馬國情咨文之後被共和黨安排做反駁,這一般都是本黨政壇新星才做的事情。不過她內政經驗豐富,但如果以後要獨當一面卻缺少外交國防履歷的鍛煉,可是又不可能讓她做國防部長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這樣的關鍵崗位,所以駐聯合國大使非常合適,既有鍛煉難度也不太高,而且遠離川普所在華盛頓,政治醜聞不粘鍋,可進可退,非常有利於未來發展。
二,HALEY在中期選舉前夕如此關鍵的時間點,突然「閃辭」(雖然特朗普聲稱他早已知情)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目前輿論已知的幾位候選繼任者,各自的背景來頭和政治立場,可否簡要分析一下?
我倒不覺得是閃辭,研究指出美國內閣級官僚的平均任職時間差不多就是兩年,基本上中期選舉前後會有一波離職潮,因為中期選舉不論成敗,總統會都進行比較大幅度的政策調整。輸了自然是要改弦更張,贏了也要提前進入連任模式,或者後兩年轉變施政重點。而且這次中期選舉共和黨雖然保住參議院機會很高,但也不排除陰溝翻船的可能,現在離職可以提高繼任者在本屆國會換屆之前任命通過的幾率。
深層原因我認為主要是Haley已經在這個崗位上獲取了足夠的政治資本,但現在又面臨更多的限制。她之前就已經非常妥善的完成了特朗普時代美國在聯合國角色轉變的工作,並在前任國務卿蒂勒森不善應對媒體的時候積極扮演了特朗普政府外交思路的代言人這一角色。但新的國務卿和特朗普關係更好,新的國家安全顧問也深得特朗普信賴,而特朗普的女兒女婿也搶了不少鎂光燈,所以現在她曝光度降低,施展空間變小,那麼也無需戀戰。
還有現實原因就是在美國的公職收入是不足以維繫高級公務員體面的高消費生活,看Haley的公開的財務報告,她現在房屋抵押貸款和信用卡欠債都不少,她需要一個旋轉門去私營部門掙錢了。競選總統倒是可能性很小,Haley作為建制派的人很難得到特朗普支持者的信賴,除非是2024年。但如今美國政壇可謂瞬息萬變,過了6年變成什麼樣子沒人知道,所以這個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我覺得這並不是辭職的主要原因。當然,她很年輕,6年後也就52歲。還有就是,Haley個性很硬朗,不僅2016年選舉的時候公開批評川普,哪怕是最近在她寫給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員文章都表示她並非支持川普的所有政策,兩人會有分歧。而我們知道,川普是不喜歡聽不同意見的,你陽奉陰違他拿你沒辦法,你公開反對就會失去歡心。
至於接替者,我認為Dina Powell很可能,她和Haley很多條件類似:女性,移民家庭背景,做事雷厲風行,而且她之前是國家安全副顧問,川普一向用熟人,而且她有高盛背景,川普喜歡高盛的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三,儘管跌宕起伏,卡瓦諾最終還是成功獲得大法官任命,整個事件反映了美國政黨鬥爭怎樣的態勢?美國社會經此一役,會否有更加撕裂的危險?會影響中期選舉選情嗎?
這次大法官提名戰可以說是美國政壇極化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正是因為美國政治因為一系列制度安排變得無法有效傳遞民眾的訴求、無法通過立法行政等政治途徑來實現變革和改進,民眾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見效快」的高院身上,而且高院在羅斯福新政和民權運動時期的確扮演了突出的角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方選擇高院作為實現社會變革的途徑。而因為高院大法官終身制、人數少,所以高院遠比國會和總統容易控制,而隨著高院大法官壽命的提高和入職年齡的降低,又導致每一個席位更加稀缺,所以自然會越撕越厲害。而在過去幾十年兩黨圍繞大法官提名的鬥爭越來越厲害,甚至為了通過提名不惜破壞政治傳統,或者說所謂的不成文憲法,也讓雙方恩怨積累到現在已經濃的化不開。
美國社會肯定會更加極化,因為上述所有促成極化的根本條件沒有變,高院在美國人政治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沒有變,那麼圍繞著大法官提名的廝殺只會越來越慘烈。我們看到提名案之後,川普公開嘲諷指控方有病、煽動支持者對其不喜歡的民主黨女參議員叫出Lock her up的呼號、將民主社會正常的抗議示威稱之為「拿錢抗議」,都在讓事態惡化;而民主黨這邊也不遑多讓,還沒有提名的時候就威脅要進一步調查,提名之後更是公然提出要彈劾,顯然是不想癒合創傷、彌合民眾之間的政治裂痕,而是要進一步撕開,弄得血淋淋的。
中期選舉,雙方現在都在操弄這個議題。民主黨我剛才已經說了是打算用彈劾的方式繼續催票;共和黨那邊擔心任務完成選民懈怠,也開始把矛頭轉向抗議示威的自由派民眾,稱其為暴徒,將對方打入另冊,重拾Law and Order的話術。本來共和黨選民的積極性看民調一直不高,但經過提名案的刺激,現在雙方的活躍度不相上下,這對於民主黨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四,中美選舉的結果會否左右美國政府的對華路線?美方在近期的一系列看似激進的動作,是否是特朗普政府出於掙選票的考慮,而做出的戰術性動作?是否真如某些媒體所言,中美雙方在中期選舉前都紛紛出現了戰略誤判?
我不覺得這些眼花繚亂的操作選民會感受得到。密切關注特朗普的造勢活動就可以看出,雖然每次他都必定會敲打中國,但都是很籠統的,中國賺我們太多錢,這樣不行,我們貿易戰一定會贏,但不可能會具體細節到我們要ABCDE,選民不愛聽,川普也知道選民不愛聽。所以實際上,特朗普哪怕實際上什麼都不做,他嘴巴上說說,其實他的支持者都會以為他有兢兢業業的在對抗中國。
那麼他這些操作就顯然不是操作給選民看的,或者說不完全是奔著本次中期選舉而去。因為選民,還有川普,不在意細節,而要一個結果。比如川普和選民其實不會在意新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到底有啥,但效果是,簽了,而去川普表現的很強勢,那這就滿足選民期待了,其實我們看新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和過去的變化並不大,主要的變化都是勞工權益保護和針對第三方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條款。你要說比過去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強得多,我看也有限,但川普的粉絲就吃這一套。所以我覺得這些操作,終極目的是為了2020。現在看,美墨加協定是為了中期選舉,給選民彙報成績的;美歐談判、美日談判的進度則可能用了持續炒作這個貿易問題,而中美談判結果才是2020年的。
我不知道中國做了什麼戰略判斷,但現實情況是外貿權自國會從1950s開始放手以來,美國總統這方面的權力幾乎是單方面的,而國會唯一可以起到制衡作用的,大部分時候是參議院。現在的局勢是眾議院會丟,但共和黨保住參議院機會很大。那麼接下來在外交外貿國防領域,美國不會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