鎧甲看著這麼霸氣,那古代士兵打仗時有機會穿上嗎?

鎧甲看著這麼霸氣,那古代士兵打仗時有機會穿上嗎?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50 人贊了文章

編者按:國慶節期間,在貴州海龍屯舉辦的「甲胄元年」活動,現在已經落下了帷幕。這場盔明甲亮的演武活動,無疑吸引了很多冷兵器愛好者的關注,也讓鎧甲這種以前相對小眾的愛好更多的曝光在公眾面前。對此,也有人提及這樣的問題:雖然活動的鎧甲都非常漂亮威武,但古代士兵有多少能穿到這樣的鎧甲呢?

一般來說,提及古代鎧甲,以往騎兵鎧甲更受關注,因為騎兵基本都是各國精銳,自然要裝備最好的鎧甲。而步兵才是戰爭中數量最多的兵種。即使是騎兵們在戰場上大行其道的年代,也仍然離不開步兵在戰場上的貢獻。但步兵的廉價,使得他們相較於騎兵來說,無論是披甲率還是鎧甲質量,都要相差不少。所以真正體現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往往是步兵的披甲率與狀況。

在古代各個文明的軍隊中,受制于軍制以及經濟和文化條件,步兵的發展往往是千差萬別,因此在步兵的鎧甲裝備為方面,也就同樣出現了極大的變動。比如說古典時代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由於他們本身就是擁有很強的步兵傳統,以及適合步兵發展的軍制,因此這些步兵往往都有較好的裝備。與之相對的波斯地區,除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的精銳「金蘋果衛隊」步兵裝備較好以外,其他時期步兵水平參差不齊,以至於羅馬人評價波斯人的步兵裝備幾乎是羅馬角鬥士的水平。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歐洲天主教地區的政治體制,普遍都是貴族分封制,但是其軍隊的發展卻出現了很大的差距。比如以騎士階級作為核心戰鬥力的西歐國家,其本土步兵往往都是徵召的農兵。這些士兵不僅沒有多少戰鬥的經驗,而且常常因為貧窮,很難保證有自費的裝備能夠有多高的水準,穿得如乞丐是常事。

▲西歐民兵

而在義大利和佛蘭德斯的城邦地區,步兵的情況則有著極大的區別。雖然這些地區也有著來自加洛林王朝時代遺留的貴族分封制度,但是因為這些地區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因此孕育出了許多政治獨立性很高的商業城邦。這些城邦在中世紀相當長的時間裡,所依賴的都是城邦市民所組成的民兵。這些由市民組成的民兵地位,自然要比西歐那些跟在騎士老爺後面吃灰農兵高很多。況且這些民兵往往有財力為自己配備質量尚可的鎧甲,這就使得這些城邦民兵戰鬥力自然要高於西歐地區的本土民兵,也使得這些城邦的民兵常常以僱傭兵的身份前往西歐為那裡的封建主效力。比如佛蘭德斯的長矛手和熱那亞弩兵,都是中世紀有名的傭兵。

▲13世紀時期的義大利弩手

與歐洲同樣的是,中國步兵披甲率在不同時代何地區,情況差距也是很大。從秦代兵馬俑出土來看,整個軍隊的披甲率的比率在相當驚人的80%左右,而根據出土秦簡來看,秦朝時期,邊防戍卒也有著頗為不錯的披甲率。(參見冷兵器研究所《二線部隊披甲率超70%?解密里耶秦簡里的秦軍武備密碼》一文)

▲西安兵馬俑

當然,秦朝的高披甲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個戰國時代的積累,以及與六國戰爭中的繳獲。到了漢朝時期,鎧甲的裝備率出現了相對下滑,但從尹灣漢墓出土「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來看,至少在西漢中央轄區內的鎧甲儲備數量還是有相當大的基數,比如其中提到有甲(皮甲)十四萬兩千三百二十副,有鎧(鐵甲)六萬三千三百四十副。對於一個隸屬於中央的地方武庫來說,這個鎧甲儲備數量可以說相當驚人。但與此同時,漢代各封國的步兵披甲率也就是地方部隊,從出土的陶俑來看,比中央部隊的披甲率要差很多。而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則可以說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比如袁紹和曹操的「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漢代步卒俑

在之後的發展中,伴隨著軍隊制度的變化,步兵鎧甲的裝備,往往會因為步兵所屬不同的職屬,以及面對敵人的情況,導致鎧甲的配備幾率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根據《太白陰經》的說法,唐代部隊的披甲率能達到六成。而宋代由於騎兵相對較弱,對步兵鎧甲的重視度很高,比如著名的「步人甲」。所以一些精銳步兵軍隊披甲率很高,但也有許多部隊則根本無甲。並且根據地方的不同,比如在一些與敵對峙的一線,以及守備京畿的軍隊,披甲率還算比較可觀。但與之同時的,便是內地的戍衛部隊披甲率極低。「今張浚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燮軍一萬三千,雖不如浚之軍,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

明代步兵的披甲率,情況也與此類似。邊境精銳部隊的披甲率很好,比如萬曆年間的薊鎮明軍,總披甲率高達88%,總督直屬的部隊甚至超過了100%。(參見冷兵器研究所《他們說明軍披甲率只有10%,你信嗎?》一文)不過,明軍披甲的主要是負責肉搏的士兵,而其他遠程兵種,比如弓箭手或者是操作火器的士兵,則基本沒有鎧甲保護。

▲宋代身穿鎧甲的將領親兵

那麼在各個文明之間,步兵的鎧甲是否有著什麼共同之處呢?刨除作為精銳的重步兵,在有限的條件下,普通步兵的護甲,往往會對會優先選擇保護是士兵的頭部和軀幹。因為在實戰中,相對於四肢,軀幹其實是相對更容易受到攻擊的部位。尤其是在長槍手互相搏殺中,其實最容易被攻擊的部位便是軀幹,而人的脖子因為目標較小,同時對這一區域的防護往往效果有限。因此除了重步兵之外,步兵鎧甲大多不會對脖子進行保護。

▲日本足輕甲,其主要保護的便是頭部、軀幹、大腿三處。

另外,步兵容易受到攻擊的部位便是大腿和上臂,尤其是大腿部位受到攻擊,雖然不會迅速喪命,但是卻也足以剝奪士兵的行動能力,因此大腿也是需要重點防護的部位。而對於雙臂的防護,除了避免雙臂受傷使得士兵喪失活動能力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兩腋的保護,因為這一地區血管密布,一旦遭到攻擊,就會和軀幹受到攻擊一樣危險。比如明末後金軍就習慣近距離用弓箭攻擊明軍的面部和兩肋而對頭部的防禦,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防止士兵們死於敵軍弓箭的投射。

▲羅斯城邦時代的羅斯武士,他們的鎧甲和後來的日本足輕甲有著共同之處,都是優先保護上半身的重點部位。

總的來說,雖然在古代戰爭的環境下,步兵時常被認為是一個相當廉價的兵種,但是這卻並不意味著,步兵們全都得不到最基本的防護。在火器登場之前,擁有更多披甲步兵的一方,往往也就意味著這一方的步兵有著更加強大的戰鬥力。當然,以古代的生產力來說,全部都是金屬鎧甲實在是有點困難,所以紡織物甲、皮甲,乃至東亞的紙甲、木甲等等都是士兵們保護自己身體的重要防線。另一方面,即使是像中國很多強盛王朝,許多步兵們常常也需要自備裝備,因此也使得步兵的披甲率從一開始,就已經帶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在其中了。具體士兵的披甲率,還是要從具體記載來分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TAG:戰爭 | 古代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