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什麼我不能玩手機?」到「不讓玩手機我就去死!」……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手機已經成了「哄娃神器」。
孩子不吃飯;
孩子打擾我們工作;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
一個手機就能全部搞定。
有次老人單獨帶小兒子外出,兒子半路鬧騰了,老人搞不定,打電話給我求助。在電話里,我這個一向反對給孩子玩手機的堅定分子也不得不動搖了:給他玩玩手機吧。總不能讓他在高鐵上一路鬧騰。
還有。暑假時,和幾個朋友帶孩子出去郊遊。
我們搭好了帳篷,帶了午餐和玩具,結果小朋友們卻躲在帳篷里,一人一個手機,喊了幾次都不出來。
孩子們之間完全沒有想像中興高采烈地玩耍,反而多半的時間都在扎堆玩手機,幾乎沒有什麼交流。
女兒平時很少長時間玩手機,於是跑過來問我:「為什麼別人可以玩這麼久手機,我卻不能?」
我一時語塞,竟不知如何回復她。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不玩手機,但在大環境下,當別的孩子都在玩手機時,我們的孩子要如何自處?
堅持原則很重要,我們給孩子的回答也很重要。
?
1
用你的行為回答孩子:請你先放下手機!
2016年,我國首份兒童安全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國內3-6歲的幼兒中,手機接觸率已經高達91%,到了9-10歲,已經和成人使用行為相差不多。
手機,逐漸替代了父母的陪伴,我們的孩子,幾乎成了手機的孩子。而因玩手機釀成的悲劇,更是件件觸目驚心。
不讓玩手機就自殘、自殺,多麼可怕的邏輯,有多少這樣的孩子,正在悄悄被手機毀掉!
事件一:少年揮刀自殘、跳樓自殺,只因家長不讓玩手機
8月的一天,寧波婦兒醫院的唐醫生,一個夜班接待了2個讓他心痛的孩子,一個是自殘,一個是自殺。
晚上十點多,一名14歲的男孩被爸爸緊急送到了醫院,男孩左手腕被砍6刀,血流不止,醫生以為孩子遇到了壞人,誰知一問竟然是自殘!
這名男孩叫小孟,喜歡用手機玩遊戲,爸爸勸他不要玩,並責罵了他幾句。
小孟轉身走進廚房,右手拿起菜刀,朝自己左手腕砍了下去,連砍6刀,刀刀見骨!
小孟爸爸嚇壞了,趕緊搶過菜刀,抱起孩子沖往醫院,萬幸沒有傷及橈動脈,撿回了一條命。
小孟的手術幾乎忙了一個通宵,第二天一早,唐醫生正準備下班休息,急診又來了一個男孩,這次是跳樓自殺,原因竟然也是因為玩手機。
這名男孩10歲,叫小童,早上跟姑姑在一起,他想玩手機,姑姑擔心對眼睛不好,制止了他。
一轉身,小童打開窗口,就從六樓跳了下去。
「一句話沒說就跳下去了,我想拉都來不及呀!」小童的姑姑哭訴道。
小童被送往醫院時,雙側瞳孔散大,心率幾乎為零,唐醫生判斷,孩子可能不行了。
快速把孩子送進搶救室,堅持了1個多小時的心肺復甦,仍舊沒有搶救過來。
宣布孩子死亡時,小童的家人悲痛欲絕,幾乎暈倒。
一個夜晚,親眼見證了2個因玩手機被毀掉的孩子,唐醫生禁不住發朋友圈感嘆: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須重視。
事件二:上課玩手機被沒收就跳樓!孩子如此脆弱,到底是誰的錯?
6月份,山西太原某中學15歲的學生小劉,因在課堂玩手機,被班主任老師發現後沒收。
恰好到了放學時間,老師沒來得及批評教育他,小劉和同學一起離校回了家。
晚上,老師及時與小劉父親電話聯繫,說明了情況,在外的父親便跟兒子通了一個電話。
誰知當晚10點,小劉竟然在家跳樓身亡!
悲劇發生後,家長情緒激動,一度要找當事老師質問,嚇得老師四處躲避。
小劉所在的學校校長,第一時間站出來,寫公開信力挺老師:手機該沒收還得沒收,學生該管還得管。
事件三:玩手機被批評,竟跳河自殺
暑假期間,四川綿陽一位中學生,因為放假天天在家玩手機,被父母批評教育,竟然留下一條「爸媽,永別了」的簡訊,跳河自殺。
幸虧河邊的交警和群眾搶救及時,才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類似事件頻頻發生,每一件都讓做父母的膽戰心驚。
上課玩手機老師該管嗎?當然該管?那出了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
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學校教育,孩子出現問題,家長是第一責任人。
青春期任性、自私,不能忍受挫折的孩子,都是幼兒期父母過於嬌慣、寵溺、無原則性,沒有形成良好的規矩。
為人父母,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不是金錢,不是豪宅、豪車,而是要教會他為人處事的規矩,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首先,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
真正殺死孩子的,不是手機,是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所有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每一個手機成癮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手機成癮的家長。
許多父母,一邊呵斥孩子不要玩手機,一邊自己沉溺在手機里不能自拔。
憑什麼大人能玩手機,孩子就不行?「只許自己放火,不準孩子點燈」,是許多父母的通病。
如果父母不能管理好自己,還有什麼權威去命令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手機是一個新奇的世界,它可以拍照,可以聊天,可以玩遊戲,可以了解更精彩的世界。
許多時候,是父母親手把手機送到了孩子手裡。
孩子鬧騰,需要人陪,給他一部手機,聽故事、看動畫、玩遊戲,瞬間整個世界都安靜了,父母也省心了。
殊不知,孩子的手機癮,就是這樣慢慢染上的,手機正在悄無聲息的綁架著我們的孩子。
天長日久,手機成了孩子最親密的夥伴,他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只需要一部手機。
當孩子對手機已經形成強烈得依賴時,再奪走他的最愛,就等於要了孩子的命。
不要以為這種事情是我們誇大其詞,概率太低不可信,事實上,它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絕對不容小覷。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在12歲以後的叛逆期出現問題,一般是6歲前沒有形成良好的規矩。
三四歲的孩子,如果他想要一個玩具,你沒給他,最多就是哭鬧,躺地下打滾。
但到了十三四歲,如果他要玩遊戲,你不讓玩,他就會有好多方法來懲罰你,比如離家出走,跳樓自殺,服毒自殺。
因為他知道,父母是愛他的,父母的愛是沒有限制的,只要他使出殺手鐧,父母就會答應他任何條件。
三四歲的孩子,會用哭來威脅你,如果你從了,到了十幾歲,他就敢用死來威脅你!
十多歲的孩子,跟本不知道死亡的含義,他只是想利用父母的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慣子如殺子!父母在教育上的每一次妥協和放縱,都會給日後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
?
02
教孩子怎樣正確對待電子產品
當然,在這樣一個智能化時代,一點不讓孩子玩手機好像也很難做到。
可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先培養閱讀習慣,再接觸電子產品
很多國家的兒童機構都建議:
2歲前最好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3-6歲可以適當使用手機,一天不要超半個小時。6-18歲每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應限制在2小時內。
腦科學家洪蘭建議:當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被培養好後,再接觸動態的電子屏才好。
對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做出約定
很多時候,孩子玩手機都是臨時起意且沒有限制的,這就導致容易上癮。
我們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規則,比如放學後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周六日可以看一部電影,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等。
當習慣養成後,孩子和父母都會變成一種自覺,就不會因為玩的次數和時長發生「拉鋸」、「談判」等問題。
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見識更大的天地
龍應台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
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知山、海、雲、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
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熏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本文素材來源於「凱叔講故事」、「窈窕媽媽」,由微信公眾號「黃金教育」整理編輯發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