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翁雜談》第九談、談非淡泊不以明志
「非淡泊不以明志」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但筆者覺得改為「非淡泊不以明智」更和本書的宗旨貼切一些。筆者在這裡要申明的是,不是筆者比武侯高明,武侯哪樣的千古奇才,我輩連望其項背的資格都沒有,之所以筆者要改為智慧得智,貫穿本書的思想只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智慧,從而感悟大道,提高自己生命的境界。
先談談「淡泊」二字:筆者對淡泊的理解是,不要在痴迷和執著的刻意追求,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做到靜,靜後才能悟,悟出事物的原委,和背後的邏輯,清楚了事物的原委和背後邏輯,那我們自然而然就看淡了。那我們怎麼才能做到靜?要想做到靜,那我們就要控制自己的慾望,慾望是擾亂人心的毒藥。道德經第十二章有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 人口爽;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 , 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這段翻譯過來意思就是:「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會使人看不見自己正真要看見的東西;聲音嘈雜的環境,會使人聽不到想聽的聲音;吃的東西味道太多,會使人的味覺失靈(品不出到底是什麼味道);縱馬馳騁打獵,會使人內心癲狂;有了了貴重的東西,就會時時刻刻堤防著。所以聖人只為吃飽肚子,不會追求享受,所以要拋棄那些不必要的,只取自己必須的」。物慾會使人迷失心智,焦躁不安。所以只有抱元守一,才能平靜專一的去思考,去感悟。
在15年股災前一段時間,筆者曾經給周圍的很多朋友、同事、家人絮絮叨叨很久,股票本應該是大家給企業投資,企業盈利後把所得利潤按照股權分給股民,但當時(直到現在也是,可以說我天朝自有股市以來一直都是)的人們把炒股當做一夜暴富的機會,都打的是不撈而獲的算盤。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多麼的愚蠢,每個人都不傻,如果每個人都一夜暴富,都坐享其成,去當「地主」,沒有人去當「佃戶」,去種田,去工廠生產,那你認為你的「地主」當的還有意義嗎?那麼憑什麼你去當「地主」人家都應該去當「佃戶」。再有我們每個人都喜歡錢,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很有錢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前幾年的辛巴威,現在的圍內瑞納就是答案。話題在轉回來,15筆者一直在勸阻周圍的人遠離股市,但遭到的是冷超熱諷。之所以會這樣,利益蒙蔽了人們的心智,不去看清股市的本質,只看到利益。甚至有很多人去加槓桿去炒股,這些人置妻兒老小的安危不顧的去加槓桿,最後的結果怎樣,大家都看到了。所以我們只取一日三餐溫飽即可,不要過於追求享受,我們平常人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福分。在給大家說個例子,現在人們都喜歡大房子,認為房子越大越好,自己越有面子。現在很多人也都很相信分水,但現在人愚就愚在這裡。按照分水上說,靜者為陰,動者為陽,房子為陰,人為陽,房子太大,人體陽氣會相對外泄的快,人也就多病多災。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如果一個房子沒人居住就容易破敗,就是這個原因,看看故宮後宮和皇帝睡覺的房子都很小。莊子逍遙遊里有云:「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在說說「明智」二字:筆者一直提倡的是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智慧,智慧提高了,我們就能看的更清楚,想的更明白,對大道感悟的更深刻,對大道感悟的越深刻,我們的生命境界也就越高。看到這裡也許有的看官就會說,你老是說神啊仙的,如果真的有,那我們為什麼看不到,為什麼不顯化現身。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普通人的境界不夠所以看不到,這點在莊子逍遙遊里有個比喻「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惟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盲人是看不到精彩文章的,耳朵聾了的人是聽不到鐘鼓樂聲的,形體上有功能缺失的,那其他方面也會有缺失的功能。金剛經就說的更直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家認為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由心中虛妄所化,如果你的智慧能到看破虛妄的境界,就能看到佛祖。可見我們平常人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我們的境界還有缺陷,我們的智慧還沒達到。第二是因為那些得道仙家神人,早已到達心合天地身合萬物的境界,他們怎麼會無聊到在人前顯化呢?
回頭來說說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明智」有什麼用。我們在生活中要趨利避害,要能夠不被利益而誘惑使得災禍上身。要能看破本質,使人心胸豁達,心情舒暢。道家有雲「心正則邪不侵,邪不侵則病不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