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孩子的問題行為,你該這樣做
在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的家長課堂中,大家都學會ABC記錄法了吧~嗨腦仁在此為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的答疑課堂。小朋友們的許多行為都可以通過ABC記錄法進行記錄,從而進行早期干預。相信通過下面的情景事例,您會對ABC記錄法的使用更加熟悉。
問題一
老師您好,我將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了ABC分類,A當孩子不高興時,身體不舒服時,困了的時候;B孩子大聲叫嚷;C若大人沒有理會,就會嚷個不停。
請問家長要怎樣做,才能讓她不叫嚷?家長您好,根據您的描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問題:
第一,孩子在不高興,身體不舒服或者困的時候會發生叫嚷的行為。
第二,在大人沒有理會的情況下,叫嚷行為會持續增加。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使用 ABC記錄法:
A代表前事,即問題行為發生前5秒的刺激。B代表行為。C代表後果,即問題行為發生後5秒內的的事件。
而這個事件中用ABC進行分析:A是不高興、身體不舒服、困,B是叫嚷,C是大人沒有理會。從而我們可以分析出來這是一個逃避的行為。
行為有四種功能:求關注、逃避、感官刺激、想要獲取某物。
對於逃避行為,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一個暫時逃避的正確方式,孩子想要去除厭惡的刺激,對於逃避,我們可以幫孩子學慣用恰當的方式去表達對於他厭惡的刺激,從而我們可以使用DRA即區彆強化替代行為,當孩子感覺不高興時,家長要在行為發生前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我不開心了」或者「我不喜歡這樣」,同樣當孩子感到身體不適或者困了時,在叫嚷行為發生之前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當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了時,家長要立即給到孩子強化。
對於第二個問題,當家長對於孩子叫嚷的行為不給予理會時,孩子會叫嚷個不停,將行為升級,這就是所謂行為消失爆發,就是在行為消失的過程中出現的行為不再被強化,導致行為在頻率、持續時間或強度都會暫時增加。所以在消失爆發的過程中,家長也要一定堅持忽略不恰當的行為。
問題二
老師您好,我將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了ABC分類。A孩子把玩具扔到地上;B媽媽對他說:不可以! C孩子一聽到媽媽說「不」就氣的雙手打自己大腿。
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話,所以請問,家長該怎麼做才能阻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引導他不自傷?
這位家長您好,通過您的描述我們可以進行ABC分析:A孩子扔玩具聽到媽媽說「不可以」;B雙手打自己的大腿;C阻止後,孩子更生氣的拍打自己的大腿。由於您的描述我無法得知孩子的前事A,也就是扔玩具的原因。但從這個完整的AB問題行為分析出來的行為功能是求關注。尤其是在阻止後,行為開始上升出現消失爆發。再者通過您的描述得知孩子目前還不會說話,而一聽到媽媽說「不 」孩子在這種特定的情景下,才會出現這種拍雙腿的行為,那麼這個行為也具有發泄情緒的功能。
因此,針對這個問題行為,首先我們需要提高孩子在情緒上的認知,對於還沒有語言的孩子,我們可以在情緒卡片的指認上去提高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再孩子對情緒卡片有了認知後,可以教導孩子在不開心時使用圖片「生氣」作為情緒表達,同時家長一定要對孩子使用到差彆強化,當孩子生氣時,使用情緒卡片「生氣」時,家長一定要立即給予強化,當孩子出現拍大腿,或者行為在頻率、持續時間裡有有加強時,家長也要保持忽略當前不恰當的行為。
問題三
老師您好,我將孩子的問題行為進行了ABC分類。A孩子在戶外玩耍或者在家看到激動的視頻或者圖片;B孩子會重複拍手或者晃瓶子;C影響了別人。
請問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異常的行為?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糾正呢?
家長您好,根據您的描述我們可以先用問題行為ABC來進行分析。在這裡分析出來的B是重複拍手或晃動瓶子,A是在戶外玩耍或看到激動的視頻、圖片,但是我沒有獲得您的C行為之後的結果,那現在我們來假設這個行為具有自動強化的功能。例如:拍手和擊掌是不兼容的行為。
在戶外玩耍開心時,擊掌的行為比拍手的行為更符合情景具備功能,或者教孩子雙手有節奏的搖晃沙錘替代晃瓶子的行為,而這兩種行為也是不兼容的,但搖晃沙錘在情景下更具備功能,同時家長一定要差彆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
第二,我們可以多與孩子進行遊戲,在遊戲中讓孩子感受物品帶給自身的樂趣以及人帶給本身的強化效能,以此來降低孩子拍手或晃瓶子的時間、次數以及頻率。
第三,可以進行視頻示範,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拍攝,然後再把孩子恰當的行為進行剪輯,放給孩子看,通過視頻去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
通過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講述的三個例子希望能幫助各位家長更準確的記錄孩子的ABC問題行為。並且如果有其他有關問題行為或ABC記錄法的各種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