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終於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卻弄丟了意義。
來自專欄個人成長研習社2 人贊了文章
我們小時候,爸媽總會跟我們苦口婆心的說,要努力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話沒毛病,但就是對「穩定的工作」有什麼誤會了。
在爸媽那個年代,穩定的工作就代表吃單位的、用單位的、住單位的。而現在所謂穩定的工作,就是工資低、工作內容枯燥、萬年不晉陞,這樣想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是一句祝福啊,是詛咒!爸媽你們怎麼罵人呢?說好的親生呢?
社會上還有另一種價值觀,穩定的工作就代表著規律的生活,到點上班,到點下班,每月準時拿工資,這樣不好嗎?好,當然好,如果社會一直不進步的話,如果自己一直不成長的話,如果生活一直沒有壓力的話,這樣規律的生活一直下去直至入土為安也挺好的,但是現實不是這樣的。隨著年齡一年一年的增長,各種以前不用考慮的事情,都變成不得不面對,外圍一直在變,而你卻一直站在原地,溫水煮青蛙,麻醉自己覺得現在還好,覺得外面的火燒不著你,以致每年的同學聚會你都是最沉默寡言的那一個。
為什麼穩定的工作反而更容易令人沉淪呢?因為人本身就是有「不想改變」的傾向,熟悉的環境、人際交往、工作內容等等這些東西令你感覺很舒適,於是你就一直想維持下去,這就是舒適區。就像打遊戲、刷劇、刷抖音,是不是一下子時間就過去了,如果是周末,你甚至到了晚上才會發現,原來你這一天啥都沒幹,或者想不起今天到底幹了啥。在現在這個時代想搞廢一個人很簡單,給他一個安靜的空間,一部手機,一個WiFi,最好再加上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他開始廢了。
也許你會反駁,別人什麼都不幹虛度光陰是沉淪舒適區,那我每天兢兢業業的上班,忙死忙活的工作應該不是了吧?
其實,舒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天無所事事,另一種更可怕,因為很難意識得到,就是無意義有規律的循環。而後者,就是我們很多人的生活狀態:看起來很努力,看起來很累很忙,但不過是無意義地循環著,這樣的生活,過著只會覺得舒服,起碼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上進的人,其實卻沒有本質的變化。
我有一個朋友,她畢業後就去了一家國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發條一樣,有規律無意義,只有周末,才像被賦予了靈魂一樣,一番打扮後逛街約會去了。她就很否認自己是在舒適區,她覺得自己每天按時工作,從不遲到早退,是一個社會主義好員工 。
我問她,那你工作最近的一年裡有感覺自己有什麼變化嗎?她想了想,說:哈哈,你也太小看我了吧,好歹我也是當年我們小區的高考狀元,不託關係直接進的國企,上知姜文下知迪麗熱巴......。我:說真心話。她:沒有!
無意義的循環(穩定)工作,我們有時候很難意識得到,或者說是我們刻意不去意識,但的的確確正在侵蝕著我們的意志與技能,等某一天我們真正意識到的時候,可能為時已晚。
很多人想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無非是缺乏安全感,他們需要別人給予他們「確定性」。確定的上班時間,確定的工作內容,確定的工資額度。在確定的時間結婚生子,在確定的時間生老病死。但往深想一想,所有的東西都有了「確定性」,就會失去了「可能性」 。你確定了每個月的工資都是那麼多,那你就不會做多做點事,也就得不到鍛煉與提升。你確定了每天的工作內容,你就不會多想一下你還能做些什麼,以致你一直停留在那個位置。
人會因為確定性而心安,但給予我們驚喜、激動、心跳的,往往來源於不確定性,也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衝勁。一場球之所以會令人如痴如醉、臉紅脖子粗,那是因為不到最後一分鐘也不會知道結果,不然今年的世界盃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在天台排隊了。
所以,當你在一份穩定的工作中,沉淪於舒適區,只貪圖確定性而不思進取,你就會失去登上更高的位置,看到更好風景的可能。「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不只是一句辭職的理由,而是對未來的一種憧憬。
當然,選擇怎樣的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權利,但我只是想說,如果你還算年輕,你還有熱血,那麼安逸就不應該是現在的你所追求的東西。我並不是叫你馬上去辭職換一份有挑戰性的工作,或者創業,而是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上,給自己多點要求,不要呆在舒適區里,以往兩個小時寫完的報告,試著一個辦小時完成,以往不運動的你,試著偶然去跑跑步,以往隨遇而安的生活,試著多給自己一點色彩。
長輩們經常會意味深長的對我們說:安分點,別整天整些有的沒有。這當然是一句善意的提醒,他們不想我們走彎路,按照他們認為最穩健的路徑走下去准沒錯。但「安分點」這三個字的背後,是抹殺了所有的可能性,同時也直接忽略了我們所有的不甘心。而我們有時候只想說:我長大了,就讓我試一試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