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米的起源與發展

東北大米的起源與發展

1 人贊了文章

今天周末,安靜的坐在電腦前,跟大家分享一下東北大米的起源與發展.既然是聊東北大米,那就先嘮一下東北這旮沓的歷史往事.

大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墾植.借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自清順治年開始,在山海關外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又稱東北長城,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叫"新邊.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所以基本沒有農耕作業.東北萬里肥沃良田就那麼荒著.於是才有了從同治年間開始的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口大遷移"闖關東".

大批勤勞而勇敢的山東人來到了東北,開墾拓荒;彼時東北人煙稀少,野獸成群,拓荒者與財狼為鄰,與虎豹爭食,所以說現在的東北人比較虎,估計就是從那時那環境里鍛煉培養出來的,不虎活不下去.扯遠了,還是嘮東北大米.

聊東北水稻,要區別中國水稻和東北水稻是兩個概念: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但是是在長江流域.早在7000年前,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由舟山群島北傳到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水稻傳到菲律賓.公元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那東北水稻怎麼來的?東北水稻由朝鮮傳入我國東北.是的,沒錯,在由朝鮮傳入之前,我們東北吃小米,吃面,吃高粱.九一八事變之後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裡面唱的是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是大豆高粱,而不是稻田麥浪,所以東北種植水稻歷史並不長,尤其規模種植時間更不長.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增加收入,默許屬國朝鮮農民來東北種植水稻.但是,從最早有記錄的1845年開始,朝鮮農民在東北種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開始他們在鴨綠江上游渾江兩岸(今桓龍湖主幹水系)種植,但是,不成功;朝鮮人一直堅持,又沿著渾江,一路種到桓仁、通化一帶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遼寧省桓仁縣的一位金姓朝鮮移民在一個叫上古城(今桓仁古城鎮)的地方才試種成功了,只不過這種子是他從朝鮮帶過來的,但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條件下,雖然生長起來了,但產量極低,畝產不足150公斤.

這裡提示讀者注意三點:

1、那時水稻是撒種種植,不是插秧;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是在1982年由日本水稻栽培專家原正市推廣到中國東北的;

2、東北大米起源在桓仁,是一個金姓朝鮮移民在古城鎮試種成功的;

3、1875年是一個偉大的年份,伴隨東北大米(桓仁大米)的試種成功,大清光緒帝即位,張作霖出生,還有一個了不起的人也是這一年誕生:費迪南·保時捷,這個人是德國著名汽車工程師,他對以往的汽車進行了革命性的更改,奠定了今天汽車摸樣,設計了甲殼蟲汽車,是保時捷公司的創始人.所以為什麼總有人把桓仁大米稱作東北大米里的"保時捷",就是因為桓仁大米與保時捷同年而生.

朝鮮移民到東北種稻的路徑有三條:最早的是中線即鴨綠江上游的渾江流域.1845年,朝鮮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戶越江進入渾江流域,發現渾江下游兩岸土地肥沃宜耕,於是進入該地私墾.後沿渾江向北發展,進入桓仁、通化,1875年在桓仁境內試種成功;1883年,金華友等數名朝鮮移民,從通化小灣溝移居柳河三源浦,試種水稻成功;1890年,柳河、海龍、按圖等地的朝鮮移民又移入樺甸開發水田;後沿著松花江、牡丹江和揮發和,移入吉林磐石、蛟河、舒蘭等地開發水田,並進而移入德惠、懷德、伊通等地試種水田,從而把水田試種區從東部山區擴展到東北平原腹心地帶.

朝鮮移民種稻的另一路徑:即南線由鴨綠江下周的丹東地區向南方向擴展.1861年,朝鮮移民進入丹東東三道浪頭,根據海潮漲落進行灌溉,開闢了水田.後經岫岩、庄河、復縣、熊岳傳入奉天(今瀋陽)、撫順等地.

朝鮮移民種稻的第三路徑:即東北北部地區,1880年饒河縣大和鎮一帶由俄國境內移入一批朝鮮人,在當地建立村莊,開田種稻,並開始引小綏芬河水灌溉.1888年前後,五常縣沙河子鄉小孤山一帶開始出現水田,1895年又有一批朝鮮農民從舒蘭遷入五常縣沙河子鄉墾地種稻.1897年參加甲午戰爭的朝鮮敗兵移入寧安縣渤海鎮的上官地及三靈一帶開墾水田;俄國修築中東鐵路時,曾僱傭大批朝鮮勞工,1903年築路完工,部分朝鮮勞工定居在綏芬河、磨刀石、哈爾冰等鐵路沿線,其中大部分從事水田開發.

朝鮮移民為把種稻技術引進東北,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探索,以不怕艱難的頑強精神和聰明才智,在東北各地試種水稻,為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嘮完東北水稻的起源,再聊一聊東北水稻的發展,這個客觀公正點的講要感謝日本人.朝鮮移民在試種水稻之初,稻種都是從朝鮮老家帶過來的,但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條件下,雖然生長起來了,但產量極低.直到20世紀初,朝鮮移民申友景帶來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東北水稻種植歷史才真正開始.

因為北海道氣候與東北近似,但是,這只是試種成功,大規模的水稻種植是在日俄戰爭之後.當年,清政府為了驅除俄國勢力,邀請日本來打俄國.日本勝利以後,原由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被轉讓給日本,也就是南滿鐵路.這時,日本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帶來了資金、農場和稻種,從滿洲國政府手中租來土地,開始逐步推進東北農田水利設施和水稻品種改良,東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廣起來.

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專門成立了農作物獎勵委員會,把各個下屬的試驗場研究出來的新品種獎勵給東北的日本、朝鮮以及東北農民.經過試驗,日本農業發現當時的滿洲南部地區更適合栽種來自日本東北地區的"早生大野"和"龜尾"兩種粳稻.於是,日本專家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了更適合東北氣候的"大原"和"萬年"兩個品種.同時日本農林省也把自己培育的"陸羽123號"和"紅糯"也共同作為獎勵品種,派發給滿洲的農戶種植,這可能是最早的公司加農戶模式.

再後來,滿鐵又靠人工育種,為滿洲中部和北部地區培育出了"北海""田泰"等品種.同時也為東北帶來了化學肥料、農業藥劑使用的技術等.在日本商人和農場主的經營和推廣下,滿洲的水稻耕種面積從1932年的六萬畝,到1940年一躍增加到三十多萬畝,產量達到了八十多萬噸.

如今賣的比較火的五常大米,實際是"滿鐵"時代日本開拓團留下的陸羽123、龜尾品種,與日本越光米的前身農林1號和農林22號的雜交.而五常大米里的稻花香,也就是五優稻4號,應該也是源於日本.它的前一代五優稻1號的父系親本是合江20號,合江20號的母系親本是來源日本的下北,父系親本是來自日本的石狩白毛、膽振早生和早生坊主. 這個專業性太強,不說了.

總之,世界大米起源地在中國,東北大米起源地在桓仁;桓仁大米是大米里的"保時捷".東北大米種植歷史很短,只有170年,所以以後,哪個人再跟你說他的東北大米是御用貢米,不要相信,基本無據可考.


推薦閱讀:

TAG:起源 | 大米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