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數學家離開北大前的逆耳忠言:中國學術界有三個問題

「80後」數學家離開北大前的逆耳忠言:中國學術界有三個問題

261 人贊了文章

本文來源:博雅資料庫

上周,「80後」數學家許晨陽離開北京大學,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執教。

臨行前,他在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情況如下:

中國的數學處於趕超地位,在數學科研方面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許晨陽表示:「我剛回國時,國內從事代數幾何研究的學者比現在要少很多。五年來,很多從美國、歐洲等地畢業的優秀人才,都選擇了回國。而且現在國內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博士。中國在數學研究方向的上升趨勢十分明顯,如果能誕生一些數學大師,形成一個正向循環,那麼未來的發展必將無限光明。」

加入MIT並不是因為在北大過得不好。

選擇麻省理工的原因,一方面出於自己發展的考慮,同時也會幫助中國代數幾何的發展。

「中國的代數幾何要發展,也需要參與國際合作,取得一定的話語權。」

物質條件已經不錯,軟環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在許晨陽看來,國內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根據回國這幾年的觀察,我覺得物質方面條件已經不錯了,但是在軟環境上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很好的糾正,相信中國的科學會發展得更好。」

問題之一:學風比較浮躁

「一個問題是,我感覺國內的學術界有些地方比較浮躁。」許晨陽舉了個例子:「我當時在國外的時候,對學術之外的事情,比如說畢業後怎麼發文章、幾年以後怎麼職稱晉陞、競爭什麼人才計劃等,都考慮得比較少——大家要更單純一些,想得最多的是怎麼把學術做好。」

此外,許晨陽認為,國內好像有這種現象:出個結果一定要發個新聞。

「學術成果應該讓內行來評價,但新聞主要不是給內行人看的,所以有點外行引導內行的價值取向。」

「我覺得現在國內做研究有一點『等不及』、急於求成的意思。當然,可能在一個社會在發展很快的時候,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我覺得也不光是學術界,可能各行各業都有。」

問題之二:學術造假得不到懲處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學術不端不被懲罰。」許晨陽說,「據我所知,數學領域的造假事件很少。但從新聞報道來看,別的領域涉嫌學術造假的事情時有曝光,其中有剛起步的學術新秀,也有如日中天的大牛。」

「讓人吃驚的是,涉嫌造假的事情被曝光很長時間了,一直沒有處理的消息,更談不上具體的懲罰措施。」

判斷學術造假很難嗎?

「這對於同行來說應該不是多難的事。」許晨陽說,只要認真核查實驗過程的原始數據,就應該比較容易得出正確的結論。至於有些報道中提到的『一圖多用』,更讓人覺得是故意造假,而不是『缺少經驗』、『不懂規範』。」

他認為,對於涉嫌學術造假現象,處理時如果避重就輕、文過飾非、不了了之,對專心做學術人的打擊是很大的。

「他造假之後,什麼基金、項目、頭銜、職務都得到了,但最後也沒有受到什麼懲罰,你讓那些專心做學術人的怎麼想?」

「如果一個國家連對基本的學術規範、學術原則都馬馬虎虎、缺少尊重和敬畏,我覺得是挺可怕的。」

問題之三:對年輕人支持不夠

「我覺得更嚴重的問題,是對年輕人支持不夠。」許晨陽認為,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年輕人為申請各種項目耽誤太多時間,在學術管理層面機會太少。

他舉例說:有時候科研經費一下子撥很多給某個學術大牛的課題組,比如一年幾千萬元。「在我自己看來,與其把幾千萬元撥給一個大牛,我覺得真不如把這個經費平均一下、多支持一些年輕人,比如增加優青、青千的數量,讓他們少為申請項目發愁。」

許晨陽認為,現在的問題是:一邊是有能力的年輕人為申請各種項目耽誤太多時間,一邊是功成名就的大牛在怎麼使用經費上花太多時間。

「我就覺得現在錦上添花太多、雪中送炭太少,應該對年輕人支持更多一些。」

「當然也要警惕另一種傾向——一旦一個人學術做的好了,就立馬提拔當領導。」許晨陽說,因為有的人可能他就是科學有天賦,你讓他做其他事情他也做不好,對他的天賦也是一種浪費。「在學術界裡面做這種事務性的服務,得有一定的學術,但不是說學術越好,協調、組織能力就越強。」

許晨陽說:「國家現在硬條件方面投資很大,如果能在軟環境方面做得更好,這些硬投資會更有效,那我們國家科技進步的速度就會更快,也不辜負社會公眾對科技界的期待。」


推薦閱讀:

TAG:數學家 | 北京大學 | 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