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結合歷史地理,審視歷代Koei《三國志》對遼東的地圖製作

遊戲結合歷史地理,審視歷代Koei《三國志》對遼東的地圖製作

來自專欄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288 人贊了文章

(本文是原回答的PK版,從歷史地理角度,對歷代Koei《三國志》的遼東地圖,逐一吐槽)

從漢末到三國,遼東存在著一個割據近50年的政權-公孫氏政權。這個政權對我國東北歷史,有著巨大的影響,它曾以遼東為基,對內屠滅豪強,對外製衡高句麗、夫余等民族。

而公孫氏政權能夠割據遼東近50年,有個重要的地理因素,就是在遼東郡襄平縣的西側,存在一個大範圍的天然屏障-遼澤(沼澤)。本文就從這個遼澤切入,來審視歷代光榮Koei《三國志》遊戲,對遼東地圖的製作水平。

  1. 古代的遼東的特殊地理屏障-遼澤
  2. 歷代光榮《三國志》遊戲,對遼澤的地理製作
  3. 歷史上的司馬懿突破遼澤-遼隧防線

古代的遼東的特殊地理屏障-遼澤

遼東,主要指遼河以東地區,而在古代兩漢三國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遼河中下游的西岸北岸,卻存在一大片廣闊的沼澤濕地,這片沼澤濕地,即是遼澤。

遼澤的存在,導致遼河的西岸和北岸的大片區域,軍隊通過十分困難,以至於「遼澤泥淖,車馬不可同」(資治通鑒卷198)。

因此遼澤的東南,扼守遼河的遼隧縣,就顯得至關重要,它成為東漢的遼東郡治所-襄平縣(今遼陽)的門戶。

襄平距離扼守遼河東岸的遼隧,約50多公里,而襄平東南,倚靠長白山的余脈-千山山脈,這千山幾乎與遼河呈現平行的兩條斜線。

千山的這種分布,又壓縮了襄平西側的平原空間。因此襄平西面的遼澤+襄平東南的千山,迫使中原王朝進攻遼東,從幽州沿遼西走廊,進入遼河中下游的東岸平原,只有兩個選擇:

  1. 是走南方正面,從遼澤南面,佔據遼隧,強渡遼河。
  2. 是從北方繞路,即環遼澤游(要繞道今瀋陽),這無疑極大增加了後勤壓力。

遼東公孫氏就憑藉遼澤-千山中間的遼隧來布防,就能夠限制中原軍隊的進攻空間。後來曹魏的毌丘儉和司馬懿先後進攻公孫氏,都是從遼隧方向來進攻的。

  • 圖1為漢代遼澤,三國時的遼澤略有偏差,圖上沒有標明山脈。

歷代光榮《三國志》遊戲,對遼澤的地理製作

  • 圖2,是根據譚圖補充了很多地理名詞,遼東核心襄平縣,其西側約50多公里的即遼隧。襄平依託西面的遼澤-遼隧,而東南倚靠千山山脈,極大地限制了從遼西走廊進入南遼河平原的空間,所以根據遼隧布防,就成了遼東割據政權,防守的重中之重。
  • 地圖清晰可見,從北平去往遼東,經過孤竹、碣石,走遼西走廊是最近的。後來俗稱的關寧錦防線,即是沿遼西走廊而修築。白狼山並不在這條路上,但很多代Koei《三國志》遊戲卻......
  • 對歷代Koei《三國志》的遼東地圖進行評價,分5個檔次,極差、差評、一般、良好、優秀。

三國志1

該系列的開山怪,原版雖然找到了,不知道怎麼打開玩,只能找三國志1的復刻版,叫什麼三國志-風雲再起。這遊戲1座城在每個月,只能執行1項命令,而且在割據時代,只能選劉備、孫權、曹操、袁紹、袁術之類的,公孫瓚還不能選,所以只能選擇兩個勢力,一直配合打到遼東,才能看見遼東的戰場地圖。

  • 圖3,為三國志1復刻版的遼東戰場地圖,不知道相比原版,有沒有修改過。能夠看到襄平城西北流淌而過的遼河,而城南依靠的山脈,應該就是長白山余脈-千山山脈了,但包括襄平城的遼河以南就是遼東半島了?可這半島比例不對。對於開山怪是否有遼澤,就不計較了。
  • 看在是系列開山怪,以及有遼河和千山山脈的份上。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一般

三國志2

比起三國志1的復刻版,三國志2能夠選擇其它公孫瓚之類的君主了,而且命令似乎按照人頭數了,遊戲體驗感比1代稍有進步,實在一般,不過遼東的地圖退步了。

  • 圖4,為模擬器下的三國志2的遼東戰場地圖,圖中的城池應該是襄平,似乎為群山環繞,應該是長白山等,不過南面似乎就是祖國的大海了,但總覺得城池和大海的位置和距離不對,而且城池附近沒有一條河流,2代也不用計較什麼遼澤了,看在襄平城似乎靠海的份上: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差評

三國志3

比三國志2大有進步,據說堪稱里程碑的一代,奠定了三國志系列的基礎,但三國志3里,從北平進攻襄平,必須要奪取一個戰場,這個戰場名為白狼山,可根據譚圖,從北平去襄平,最近的路是沿遼西走廊,壓根不需要特地往北繞路,踏入幽州界外的白狼山。

  • 圖5,為谷歌地圖上的白狼山,不知道南北哪一座是白狼山,大凌河從西側流過,其支流進入南北兩山之間。

  • 圖6和圖7,這兩張戰場地圖是從三國志3吧找到的,第一張圖是白狼山戰場,圖中的河流也許是大凌河的支流,與谷歌地圖倒有些相似。第二張圖是襄平城,城池南面的一片白色部分,難道是遼澤?
  • 雖然襄平附近的遼河和千山都沒有,但看在第一張白狼山戰場圖做的還不錯,以及襄平城有白色部分,所以: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一般

三國志4

據說比三國志3更強,更完美的一代,增加了很多元素。

  • 圖8,來自模擬器下的三國志4,從北平進攻襄平,襄平守軍選擇出城迎戰,又是白狼山,打完白狼山,直接就是攻城畫面了,襄平附近的地理壓根沒有體現,而且即使這張白狼山地圖,也就是山,連大凌河都沒有,還不如三國志3,所以: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極差

三國志5

據說很有特色的一代。

  • 圖9和圖10,這兩張圖來自模擬器下的三國志5,不過這兩張圖令人感到意外的驚喜。
  • 先看上半張的城池,雖說戰場圖的方向略微有些問題,但很明顯,圖中城池是襄平城,而西面的橋和河流,對應的是渡口和遼河,河流的分叉,或許還能區分遼河和小遼河,其北面是一片森林,東南還有一部分山脈,可以說遼東該有的地形基本上全有了。
  • 雖說進攻方的困難程度,表現還不是很明顯,但對於三國志5來說,是很不錯了。下半張明顯是遼東半島,有森林和千山山脈,而這城池難道是北豐縣城?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良好

三國志6

據說很多人認為非常雞肋的一代,有創新,也有失敗的地方。

  • 圖11和圖12,是從北平進攻襄平時,襄平守軍出城迎戰的遊戲戰場,遊戲沒有說明具體地點。
  • 圖11如果是襄平城外,那這條河,莫非是遼河?可遼河是從西南流向東北,而這條河是從西北流向東南。如果又是白狼山戰場,那麼這條河應該是大凌河支流,可流向還是不對。
  • 至於圖12中的襄平城,沒有河流,只有南北的山脈。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差評

三國志7

開創三國志系列以人為本的一代,能夠選擇武將來遊戲,有很多創新,比如唱詩班大賽。

  • 圖13,哎,又是白狼山,Koei對從北平去襄平,怎麼老是喜歡繞北路,走白狼山呢!
  • 還是重複一句,從幽州北平往遼東,最近的是遼西走廊,壓根不需要走北方接近塞外的白狼山。這張戰場地圖,中間有座山,就是白狼山,山的兩邊有大凌河支流,打完白狼山,畫面就轉到襄平城下,就不用考慮什麼遼澤、遼河、千山山脈了。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差評

三國志8

三國志7的加強版,人物可以結婚了,不過玩了一會兒,打仗時間必須按照季度,3個月才能打一次仗,不過有一個強行軍會減員的設定,倒蠻符合孫子兵法的。戰場只有一個畫面,可由於界面關係,整個戰場需要東西2張地圖,但這2張地圖非常刺激。

  • 圖14和圖15,從北平進攻襄平(本遊戲不寫襄平,直接寫遼東郡名),戰場地圖直接能夠從白狼山延續到襄平城下,進攻遼東還是走白狼山也就算了,但問題是從白狼山到襄平,中間居然一條河流都沒有出現,大凌河和遼河等,通通沒有,全是陸地,更不用說遼澤了!
  • 而一旦攻克最東面的半個城牆,遼東就算破城了。地圖底部倒有些山,可惜沒什麼意義。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極差

三國志9

恢復君主界面遊戲,也是備受好評,受眾極廣的一代,半即時制遊戲,但是,據說很多人玩多了,就對地圖的準確性開始吐槽,我玩了一會兒,就要吐槽遼東的地理製作。

  • 圖16和圖17,在三國志9吧找的圖,第一張應該是用地圖編輯器來編輯過,第二張才是原版。說實話,都9代了,如此大地圖下,Koei對9代的遼東的地圖製作極其失敗,襄平城居然位置錯誤(兩張都是錯誤),而襄平城附近除了山脈,壓根沒有河流,遼澤就不談了。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極差

三國志10

又回到選擇武將來遊戲,很多人評價非常非常有特色的一代,正式開啟舌戰模式。

  • 圖18,三國志10吧找的圖,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多好的大地圖,可是從北平到襄平,白狼山又在錯誤的位置出現,而且從北平到襄平,只能在這個白狼山的位置,建立堡壘。
  • 襄平西面,你哪怕沒有遼河,還是可以設置個遼隧啊!結果什麼都沒有。對於這種浪費優秀大地圖的行為: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差評

三國志11

311是玩的最多的一代,很多人也是這樣,就主要說說遼澤:

  • 圖19 ,三國志11是大地圖,是部隊在大地圖上走格子,而遼東地圖區域,在襄平的西北有個淺灘,這應該就是遼澤。而通過需要研究科技難所行軍:部隊可以通過間道、淺灘。通過棧道時不受傷害,研究出這個科技,才能通過這個淺灘。一旦進攻方沒有難所行軍,就需要往東北圍繞山脈,走一大段路,襄平城東南的山脈製作,略有不足。
  • 搞笑的是,往往中原王朝先研究出這個科技,但公孫氏卻因為P值不足,遲遲無法研究出,導致公孫氏經常被動挨打。
  • 最重要的是在311里,特技才是王道,公孫氏一票人在初始,基本上是白板,再加上311後勤設定不是很現實,所以即使地圖上即使有遼澤淺灘這個設定,很快完蛋也是大概率的問題。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良好

三國志12

三國志12的口碑不高,被很多人戲稱頁游,可一玩發現,312的遼東地圖,倒做的還不錯。

  • 圖20和圖21,分為上下兩張圖,從地形來看,這城池有些大,但畢竟是遊戲,不能太講究比例。12代襄平城的西面,倒是有類似沼澤的地方,需要轉彎繞路,估計就是遼河-遼澤的混雜處,多少會對進攻方形成一些難度,而地圖的最南面有山,可惜沒什麼作用。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良好

三國志13

截止到2018年,三國志13是koei《三國志》最新的一代,又可惜了這代的遼東地圖......

  • 圖22,這代三國志,從北平往襄平的路線,總算是沒有出現白狼山的地名了,而改成臨渝,看來Koei多少是看了歷史地圖。
  • 但是,Koei犯了個更大的錯誤,把襄平的位置,完全搞錯了,這位置是屬於遼東屬國徒河縣(即今天的錦州)。
  • 既然襄平位置完全錯誤,就不用說遼隧,也沒有說遼河,更不用說遼澤了,估計這代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又很快完蛋。看在大地圖下,終於沒有顯示白狼山地名的份上:
  • 遼東的地理製作評價,給差評

我對於歷代光榮Koei《三國志》製作遼東地圖水平的總結:

三國志1:一般

三國志2:差評

三國志3:一般

三國志4:極差

三國志5:良好

三國志6:差評

三國志7:差評

三國志8:極差

三國志9:極差

三國志10:差評

三國志11:良好

三國志12:良好

三國志13:差評

可以說,13代《三國志》遊戲對遼澤-遼隧的地理製作,總體不盡如人意。

1代、2代作為初出茅廬,做的不好能夠理解。但後面很多成熟作品的地圖製作,就很搞笑了。

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從北平去襄平,老是出現白狼山的戰場地名,三國志3、4、7、8、10都是如此(6不能確定)。從北平去襄平,可以走最近的遼西走廊,完全不需要特地繞到北邊,幽州界外的白狼山。從北平進攻襄平,襄平守軍腦子有病,要來白狼山防守?

以製作時間來看,9代應該是很成熟了,可9代的遼東最搞笑,公孫氏在這種糟糕的地理環境,也能割據近50年?

10代和13代最鬱悶,都已經是大地圖了,空間足夠,可偏偏鬧出笑話,10代非要把幽州界外的白狼山,搬到北平-襄平路線上;13代總算是沒有在路線上出現白狼山,可居然把襄平的位置完全搞錯,把襄平從遼陽搬到了錦州,至於其它遼河、遼澤、遼隧就不用談了。

在評價良好的5、11、12中,5代倒是讓人眼前一亮,有遼河,甚至還有類似圍塹的渡橋,給人接近遼澤的感覺,當然難度不是很大。12代也有類似遼澤的區域,但比例不恰當,看著也像頁游。

相比較而言,11代最好,有遼澤淺灘和科技設定,一旦被防守方堵路,進攻方就必須往東北繞一大段路,但科技設定對公孫氏卻有些作繭自縛。

希望未來,三國志14能夠重視遼東的地圖製作,重視遼東的屏障-遼澤,添上重要據點-遼隧。

歷史上的司馬懿突破遼澤-遼隧防線

歷史上,曹魏先後在237年和238年,兩次進攻遼東公孫氏,第1次失敗,第2次得以成功。

237年夏,魏明帝派遣度遼將軍毌丘儉,討伐公孫淵,可惜毌丘儉在遼隧敗給公孫淵。

238年1月,魏明帝另派司馬懿,率領4萬魏中軍從洛陽出發,經冀州踏入幽州,與刺史毌丘儉匯合後,再經孤竹,過碣石山,沿遼西走廊,直驅遼東。

238年6月,司馬懿率軍花了約150天,行軍4000里,終於抵達遼東,而公孫淵已經派遣卑衍、楊祚等人,駐軍遼隧,依託遼河,背靠遼澤,修築了數十里圍塹,來阻止魏軍。

  • 圖23,司馬懿率4萬魏中軍,在幽州匯合刺史毌丘儉,經過孤竹、碣石沿遼西走廊,進至遼東,全程約4000里。

但在這裡,《三國志》和《晉書》對於司馬懿如何突破遼澤-遼隧防線,記載出現了分歧。

(注)三國志公孫度傳: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征淵。六月,軍至遼東。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宣王軍至,令衍逆戰。宣王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

(注)晉書宣帝紀:遂進師,經孤竹,越碣石,次於遼水。文懿果遣步騎數萬,阻遼隧,堅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賊盡銳赴之。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與賊營相逼,沈舟焚梁,傍遼水作長圍,棄賊而向襄平。

首先,《三國志》記載遼隧「圍塹二十餘里」,而《晉書》卻記載圍塹「南北六七十里」。

一般河流在彎曲的情況下,依河修築的圍塹呈曲線,實際長度要長於高空俯視下的南北距離,這裡出現的偏差令人費解,不過,當時可能存在不同的計算方式,畢竟現代很多建築也存在計算誤差。

其次,《三國志》記載司馬懿先派遣胡遵,在遼隧擊破卑衍等人,為穿圍塹而往東南進兵,再往東北進軍襄平;而《晉書》卻記載司馬懿先在敵軍南面「多張旗幟」,吸引敵軍,然後魏軍秘密渡河到敵營北面,很近時鑿船燒橋,沿遼水假裝包圍,丟開敵軍後進軍襄平。

兩者除了一些細節差別外,最大的區別莫過於,《三國志》是司馬懿打了遼隧之戰才渡河,而《晉書》是司馬懿用「多張旗幟」的疑兵之計才渡河。這是什麼原因呢,看《晉書》後文:

(注)晉書宣帝紀:諸將言曰:"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帝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計,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晉書》後文里,司馬懿說「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即敵軍採取策略是固守圍塹,等待魏軍兵疲糧盡。

換句話說,既然《晉書》里的司馬懿金口玉言了,那劇情就應該按照司馬懿所說的發展,敵軍應該一直固守圍塹,除非司馬懿主動引蛇出洞。

而《三國志》卻是司馬懿抵達遼東,卑衍等人就主動迎戰司馬懿。

兩種記載,顯示了公孫軍作戰方針的巨大差異,因此可以大膽猜測,並非是公孫軍頭腦發昏,而是司馬懿疑兵之計失敗了,被公孫軍追上,雙方在遼隧著實打了一仗,魏軍打贏了,才渡河成功。

整合一下,估計是司馬懿先往南誘敵時,被敵人識破而被追上,司馬懿只能派胡遵擊敗敵軍,才往南渡河,然後往東北靠近敵營,突然進兵襄平,可見史料記載的貓膩就在於此。而司馬懿敢於這麼做,主要有2個原因:

  1. 敵軍主力在遼隧,後方襄平空虛。
  2. 魏軍援兵,鮮卑高句麗從四周紛紛趕往襄平。
  • 圖24,司馬懿繞穿遼澤-遼隧防線圖,司馬懿先擊破卑衍,再繞穿圍塹,往東北進發,至襄平不到10公里的首山時,又大破回援的公孫軍,司馬懿遂與鮮卑、高句麗一起進圍襄平。

(注)三國志公孫度傳: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死戰。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城下,為圍塹。

(注)晉書宣帝紀: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遂整陣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帝謂諸將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賊保襄平,進軍圍之。

(注)晉書載記第八: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注)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景初二年,太尉司馬宣王率眾討公孫淵,(句麗王)宮遣主簿大加將數千人助軍。

很簡單,鮮卑和高句麗正從襄平北面進攻,而公孫軍是「襄平無守」和「巢窟虛矣」,公孫淵就這麼點人,把主力放在遼隧,後方必然空虛。

司馬懿沿著千山山脈,趕往襄平,而在遼隧的公孫軍,只能立刻回援襄平,司馬懿「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於人」,成功迫使回援軍隊與魏軍在首山大戰一場,結果連續三戰,魏軍大勝,遂進圍襄平。

公孫度向孫權求救,可信息不暢的孫權,卻遠在5000里外,就此公孫氏的敗亡,只剩下時間問題了,即使遼河夏秋雨季也不能改變其敗亡的命運。

農曆238年9月7日(丙寅),公孫淵授首。從6月魏軍抵達算起,逾時約100天。

關於司馬懿滅遼東公孫氏的較為詳細的過程,可以看下面這篇文章:

大內義興:司馬懿遠征1500公里,擒斬遼東公孫淵(司馬懿軍事系列四)?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三國志遊戲Sangokushi | 遊戲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