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豬場員工能運用先進的技術嗎?
來自專欄王忻的小站12 人贊了文章
本文共1703字,閱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
引言
養豬業是否缺少人才?當然,哪個養豬企業要是說自己人才梯隊完整,不缺少農場技術人員基本不可能。大型規模化企業還相對具有優勢,而中等規模乃至小企業基本都長期存在人才的缺口。特別是一線操作人員,熟練操作人員更是少之又少。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除了養豬一線本身對人才缺少吸引力之外,也和目前國內的人口結構有關。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大學生比例低於10%,嚴格的說是9.5%(不含大專的話是4%)。根據在21-28歲年齡段的統計結果顯示:約28.2%的人接受大學教育(不含大專的話是13%)。雖然考慮到我國的人口基數,這也還是相對龐大的數字,但要注意這是所有學科的畢業生人數。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專業的具體比例我沒有掌握到準確數據,但相信不會超過總數的10%,而且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還會被考公、考研、飼料動保企業等就業途徑進一步的分流,進入真正養豬一線的畢業生少之又少,並且願意從事養豬生產的同學,由於待遇、發展空間等考量,更願意加入大型集團化的企業。那麼其他中小型企業,想招聘到合格的養豬技術人員則會更加的困難。
所以在一些養豬企業就會發現這樣的情況:豬場員工很多已經上了年紀,或者只是單純的做一些雜務,真正的技術人員少之又少。導致農場成績也較差,農場主雖然希望引入一些先進的技術來改變現狀,但由於很多的原因效果不明顯。根據我的調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員工並不理解這些技術,進而影響了後續的效果。
在大學、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中, 有效的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如果養豬一線工人不理解這些技術, 那麼有多少能得到有效實施呢?一線人員不會輕易的改變自己的習慣,而是更傾向於依賴自己以往的經驗或直覺來開展工作。因此,新的技術如果希望得到有效的推廣和應用,則必須要「翻譯」成一線員工能夠聽懂的語言,這一點非常的重要,說服一個企業的技術總監非常的容易,因為其具有足夠的技術儲備。而技術的落地則必須依賴一線的員工,而且如果一線員工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則可能會造成操作錯誤或不標準操作,進而影響後續的技術效果。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淺見。
為員工提供必要的技術培訓
養豬作為一門技術,有一套完整的技術語言,也可以稱之為行話。如果員工對技術語言存在不統一或者存在偏差, 那麼生產上的溝通問題就會迅速出現。而且本專業的學生在校內學到的知識,在工作中用處並不大,更不論轉專業的員工。
同樣的,讓員工熟悉了解養豬的完整生產環節,以及儘快讓其理解其工作對整個生產環節的貢獻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可以幫助理解其工作的目的以及重要程度。例如後備母豬培育的員工,了解後備母豬的利用率會對整個生產節律的影響;配懷組的員工,了解分娩率對產房的影響等。
技術培訓的方案,個人建議要通俗、易懂,並且要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對於不同水平的員工需要具有不同的側重。對於未來的技術人員,有一定高度的理論培訓是必要的(養豬生產的整個環節概述;豬基本生理需求知識;獸醫、營養等專業相關知識等),以幫助其儘快建立在一定水平基礎上的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而對於生產操作人員,則更多的偏向於生產操作技能的培訓(怎麼做?如果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問題?)。
培訓的方案也需要系統性,零散的知識點積累並不會幫助員工能力的提升,而且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很多零散的知識點甚至自相矛盾,更不利於技術的積累。首先幫助員工建立整體的技術知識框架,再逐漸的充實和提升。
培訓儘可能的需要專業人員進行,而且以來本企業的老員工開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靠網路的資料的學習,更加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同時在培訓中,可以引入標杆管理的思想,讓大家意識到自己的差距,只有承認差距的情況下,新技術的實施會更容易的實施。
減少溝通的障礙
這裡的溝通障礙,更多是指技術水平差距造成的障礙。必須要承認農場的員工在知識儲備、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僅是學歷造成的。因此在選擇和開發培訓材料時,我的建議是必須要選擇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培訓材料。同時,在培訓過程中要隨時檢查其效果,以帶來積極變化為目標。
本文是對農場員工培訓的一個初步的思考,在行業變化非常快的時代,新技術的應用成為了必然,而人是技術應用的基礎,越是先進的技術,對員工的要求會更高。無論企業大小,這一點應當成為共識。
以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