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後來怎麼樣了?

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後來怎麼樣了?

6 人贊了文章

「來,融融,過來吃水果了。」

東漢末年,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老孔端著一盤鴨梨招呼兒子。

孔融走過來看了看,因為剛吃過午飯,肚子還有點撐,就從中挑了一個小的。

「哎,小傻瓜,你怎麼不挑那個大的吃呀?」

4歲的孔融眨巴眨巴眼睛,想了一下,說:「我年紀小,按道理就該吃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們吃。」

哎呀我的媽呀,小小年紀就懂得長幼有序,禮貌謙卑,這孩子不是一般人啊,將來必成大器。

從此以後,這件事老孔天天掛在嘴上,逢人就說,搞得差不多全世界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

後來,此事被寫進了經典少兒啟蒙讀本《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歷朝歷代都要求全文背誦。

孔融就此成名,成為廣大青少年講文明懂禮貌的榜樣。

1 有些成功無法複製

其實,這種事兒我們小時候都干過,沒啥了不起對不對,為啥人家名垂青史,而你默默無聞?

這個,怎麼說呢,太老實了我跟你講。肚子不餓呀,吃不了呀,不喜歡吃呀。非要實話實說嗎?學學人家孔融。

除了小孩會說話,大人會炒作之外,讓梨故事能流傳一千八百多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孔融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

查查家譜,孔融正經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父親孔宙,時任泰山都尉,地方行政長官。也就是說,孔融不但出身名門,而且是個標準的官二代。

所以你懂了吧,讓梨啥的並不重要,小蝌蚪的時候你還讓過出生泳道呢,那又怎樣?有些成功,你永遠無法複製,跟孔融相比,在起跑線上你就已經輸了。

2 出名要趁早

到底是聖人後代,家學淵源。孔融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文采出眾,不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思想品質道德情操更是無可挑剔。

除了4歲讓梨之外,在孔融成長的不同階段,還陸續發生過幾件轟動一時的大事件。

? 小時了了

10歲那年,孔融隨父親到京城洛陽,當時,洛陽有個文化名人叫李膺,孔融久仰其大名,專程前往拜訪。

名人當然不是你想見就能見的,何況還是個孩子。門衛問:「你誰呀?」孔融說:「我是李老師的親戚。」門衛一聽,不敢怠慢,趕緊進去通報。

李膺把他叫進來一看,不認識。就問:「你誰家孩子?我們是什麼親戚?」孔融說:「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請教過周禮,有師徒情誼,所以,你我乃是世交啊。」

當時有許多賓客在場,無不為孔融的睿智感到驚奇。再一細問,原來是4歲讓梨的孔融,都說:果然是個聰明孩子。

有人不以為然,撇撇嘴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聰明啊。

孔融一聽,當即回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看你現在的樣子,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那位被孔融說得無言以對,眾賓客哄堂大笑。孔融在這件事中所顯現出來的機智,一時被人們津津樂道。

? 扶而後起

13歲,孔融的父親去世了,孔融悲傷過度,「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差點沒哭死過去,以至於走路都要人攙扶。

街坊鄰居看到此情此景,無不為之動容,都誇:你看人家老孔家的孩子,多孝順。由此,孔融又在社會上有了孝順、重感情的人設。

? 一門爭義

16歲,孔融的哥哥的一個朋友因罪被通緝,投奔孔家,哥哥不在,孔融很江湖,自作主張收留了通緝犯,法律上這叫包庇罪。

事情敗露後,兄弟二人和孔媽媽都爭著伏法,特別是孔融,哭著喊著要一人承擔,史稱:一門爭義。把朝廷都給感動了,只治了他哥哥的罪。

就這樣,孔融在黑白兩道又留下了義薄雲天,敢作敢當的美名。《後漢書·孔融傳》總結說:「融由是顯名」。

總之,從4歲讓梨開始,孔融就顯現出非同一般的才智和德行,多才多藝,機智聰慧,能言善辯,禮貌謙讓,孝順父母,重情重義,年紀輕輕就集各種美德於一身,成為當時炙手可熱,名噪一時的青年才俊,時代楷模。

當年,父母教育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人家孔融。

3 驕傲使人進步

這樣的人才哪個用人單位不喜歡,不斷有公司開出高薪邀請孔融加盟。

孔融因此越發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慢慢地越來越驕傲,越來越膨脹,越來越狂妄,越來越目中無人了。

孔融最初在司徒楊賜手下任職,有一次,楊賜讓他代表自己去河南尹何進家去送禮,因為何進馬上要升任大將軍了,領導高升,作為下屬表示祝賀嘛,結果因為上門道賀的人太多了,一忙,把孔融給怠慢了,晾在外面半天沒人搭理。

孔融當時就生氣了,本來就不願意給你們送禮,來了半天你們都沒人招呼我,老子是堂堂孔聖人的後代,你當個破官兒有啥了不起的,不理我,我還不理你呢,一賭氣,不辭而別,把禮物又帶走了。

當著這麼多客人的面兒,這分明是讓我難看啊!何進覺得受到了莫大侮辱,當即要派人追上去殺了孔融,手下勸解:知識分子就是這個臭毛病,假清高,大人如果因為這點事兒就殺了他,天下人會說您心胸狹窄,孔融是當今名士,粉絲眾多,社會影響力巨大,依我看,不但不要殺,還應該舉薦提拔,這樣才顯得您胸懷寬廣,愛惜人才啊。

何進一琢磨,有道理,不但沒有怪罪孔融,反而又把他舉薦到更高的職位。

因為大將軍何進的關照,孔融因禍得福,一路升遷,一直做到北中軍候、虎賁中郎將,直到北海國相。

4 哭不好會死人

孔融在北海主政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政績。

憑藉孔子後人的特殊身份,孔融在北海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特別是孝道。

據《太平御覽》記載,說有一次孔融在路旁看見有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這分明是假哭嘛,肯定是個不孝之子,給我殺了!就這樣把人家給殺了。

「哭墳不悴」的故事在北海迅速傳開,從那以後,我的天哪,當地哭墳,一個比一個慘。

民間有歌謠是這樣唱的:

南風喃,北海北,北海有墓碑。

南山南,北秋悲,命喪黃泉為了誰?

砍頭只因——哭墳不悴。

5 不畏權貴,頂撞領導

到了漢獻帝時期,孔融升任太中大夫,此時,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成為東漢王朝的實際掌舵人。

曹操,亂世梟雄,權傾朝野,且為人狡詐,生性多疑,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處事名言,世人對其多有懼憚。

唯有孔融,根本不把曹操放眼裡,算個球!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動不動就出言嘲諷頂撞。

建安九年,曹操擊敗袁紹,攻下鄴城,發現袁紹的兒媳婦兒長得挺好看,有心據為己有,轉念一想:這樣不是比袁紹小一輩兒了嗎,算了,賞賜給兒子曹丕吧。

這種事按說也沒啥,美女誰不喜歡呢,反正屬於戰利品,不用白不用對不對,別人都沒說啥,孔融不願意了,給曹操寫信:「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當時沒明白啥意思,回來問孔融:妲己後來賜給周公了嗎?我怎麼不知道這件事?

孔融淡淡一笑:「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以你們父子現在做的事情推斷,一定是這麼回事!

曹操這才明白過來,這是在諷刺挖苦自己,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類似的事情還有。

建安十二年,曹操準備北上討伐一個叫烏桓的少數民族部落,孔融又譏諷曹操說:「大將軍勞師遠征那麼弱小的部落,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公然嘲笑領導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計劃。

把曹操給氣的呀,這種臭知識分子,仗著自己在社會上有點名望,從來就不聽話,就喜歡較真兒,就喜歡跟領導抬杠。

有心殺了孔融,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把柄。目無領導妄議朝政?不存在的,參政議政就是孔融的本職工作。以此為借口誅殺文化名人,而且是孔聖人的後代,光是社會輿論你就受不了。

還有。

因為連年征戰,百姓民不聊生,連軍糧都籌措困難,喝酒就成了一件相當腐敗奢靡的事情了,畢竟那個年代的酒都是糧食釀造的。

而且,公務員上班時間飲酒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群眾對此意見很大。曹操就以「酒可亡國」為由,在全國頒布了一道禁酒令。

孔融又站出來了:我反對!

孔融是誰,「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嗜酒如命,一天兩頓酒,一次最少半斤,禁酒這不是要我的老命嗎。

當即跑去跟曹操辯論:天上有酒旗星,地下有酒泉郡。高祖醉酒斬白蛇,開漢家四百年基業;漢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後來的光武中興。無數先賢因酒而建功立業,「酒之為德久矣!」這麼好的東西憑啥不讓我們喝?

曹操:喝酒誤國,實幹興邦,夏商兩代就是因酒而亡的。

孔融:錯!夏商兩代是因女人而亡的,你咋不幹脆禁止婚姻呢?

曹操:你這不是抬杠嘛,喝酒誤事你總該承認吧?

孔融:大家平時工作壓力那麼大,不喝點酒怎麼緩解壓力?「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話是誰說的?

曹操:你,你你,你給我出去!

媽蛋!懟領導還懟上癮了你,這麼多年來,你恃才傲物,處處跟我唱反調,老子對你一忍再忍,你還越來越放肆了,這次非弄死你不可!

此事在《後漢書.孔融傳》中有記載:「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6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作為孔子後裔,文化名流,意見領袖,對孔融的處理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慮社會影響,搜集證據一定要紮實,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要讓孔融的粉絲心服口服,要讓社會輿論無話可說。

秘密成立的孔融專案組在認真學習領會了曹丞相的講話精神後,立刻開始緊張的罪證搜集工作。

孔家儒學不是最講忠孝嗎,我們就從這入手,讓人們看一看,滿口仁義道德的孔老二到底是個什麼貨色,讓他永世不得翻案。

建安十三年,朝廷接到實名舉報,稱太中大夫孔融「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罪狀主要有三條:

第一,孔融曾在一次酒後,和狂士禰衡互相吹捧,孔說彌是「顏回再生」,禰說孔是「仲尼不死」。唐突聖人,狂妄無禮;

第二,孔融曾在一次酒後說過:「我是聖人的後代,當皇帝的何必一定要卯金刀(劉)。」招合徒眾,圖謀不軌,奪權篡位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第三,孔融曾在一次酒後說過:「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啥意思?就是說,父親有什麼值得孝順的,自己不過是他一時情慾的產物罷了;母親又有什麼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子里,分離後跟瓶子還有什麼關係呢?

這番言論就是放到現在說也是大逆不道,更何況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雖然都是酒後之言,但也足以驚世駭俗。

消息傳出,群情激奮。

這麼多年我們都被騙了!原來小時候哭父親那麼傷心都是假的,別人哭的不傷心他還把人家給殺了,這個騙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偽君子!

建安十三年八月,赤壁之戰的前夕,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太中大夫孔融被滿門抄斬,享年55歲。

後世有詩曰:

客滿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

才疏意廣終無就,已兆清虛西晉風。


推薦閱讀:

TAG:人文 | 歷史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