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哥薩克人,以及俄國人 肖洛霍夫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64 人贊了文章
肖洛霍夫的創作也是以穩為主要特點,他寫作歷程長達60年,幾乎閱盡蘇聯從建國到瀕臨解體的全過程,他創作的感情基調越發顯得低沉,也越來越顯出人道主義的風格來。其創作的政治性逐漸消減,也正因為此,它的作品能在特殊的冷戰對峙條件下,被鐵幕的兩共同欣賞和讚賞。他於60年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這之前基本把蘇聯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也拿全了。不過他60餘年的筆耕不輟的創作卻沒有留下太多作品,只有兩部長篇(還有一部沒寫完的),以及零零散散的一些短篇。
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整體思路和《獵魔人》很相近,都是把主角放進激烈動蕩的社會熔爐中令其闖蕩,雖然《獵魔人》就水平和成就還不能同這部經典匹敵,但也由此可見通俗類型小說的道路前景。
|生平和創作
肖洛霍夫是蘇聯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以寫作哥薩克的生活,以及戰爭下普通人的經歷聞名於世。
他出身於窮苦的哥薩克人家庭,只受過小學教育,但是在父親影響下,肖洛霍夫喜歡收藏文藝書籍並閱讀。哥薩克人是15到17世紀從俄羅斯內地逃亡到頓河平原的農奴構成的民族,其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生活方式,集農民和職業軍人為一身。肖洛霍夫長期在頓河平原下層人民中生活和居住,積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內戰的時候,肖洛霍夫還是個孩子,但是也親身參與到鬥爭當中。他於23年開始創作,24年便加入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從此成為職業作家。
肖洛霍夫的早期創作立足於頓河平原上哥薩克人的紅白合戰——我的意思是,蘇維埃一邊是紅軍,沙俄餘孽是白匪,所以叫紅白合戰,和日本那個沒關係——以短篇小說的形式將內戰的殘酷展示出來。26年肖洛霍夫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以及《淺藍色的草原》,後來再版的時候,統一以《頓河故事》為題集中收錄他的早期短篇小說。
《頓河故事》的短篇小說都是反映國內戰爭的,反映了內戰時期頓河地區鬥爭的特殊性(因為當地人農民和軍人的雙重身份),因為當地的哥薩克人有職業軍人的傳統,白軍和紅軍都從其中招募軍人,因此這一地區的內戰是實打實的自己人掛上不同的旗子就打自己人,再加上作為農民他們還要有內部階級鬥爭,這些使得當地的內戰尤為慘烈。革命的烈焰影響了哥薩克人的各個階層,甚至燒到了家庭內部。
《看瓜田的人》寫一個白匪警衛隊隊長擊斃自己同情紅軍的妻子,他的小兒子為了把被他俘虜的紅軍大兒子從他手裡救出來,又殺死了父親。《胎記》寫一個白匪軍官在戰爭中親手殺死了自己當紅軍軍官的兒子,戰後他從胎記中認出了兒子的身份,悲痛和懊惱使他自殺。《漩渦》寫一戶貧農哥薩克參與革命,結果被當白匪的小兒子捉住,而這個小兒子居然狠心將自己的父親和兩個哥哥統統槍斃了。在這些短篇裡面,悲劇的氣氛非常濃烈,令人印象深刻。不過作家有時也寫一些明朗歡快的作品,比如《高爾察克、蕁麻和別的》,這篇小說寫革命改變了哥薩克婦女的地位,充滿了喜劇色彩。
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肖洛霍夫潛心寫作長篇小說,深化他對哥薩克生活和內戰史的掌握,有《靜靜的頓河》和《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這鞏固了他在蘇聯文壇的地位,也使他獲得了不俗的國際聲譽。
《靜靜的頓河》下面單獨介紹。
《被開拓的處女地》寫內戰和衛國戰爭之間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主要著眼於農村的集體化建設。故事講述一個工人被蘇維埃派遣到頓河哥薩克一個村莊中,和存黨支部書記和蘇維埃主席一道,克服了富農反動分子和白匪殘餘分子的破壞,成功建立集體農莊的故事。故事分成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三位村幹部和群眾的建設,暗線是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和暴動,劇情推動緊張有序。而且本書沒有迴避哥薩克走向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上犯下的錯誤,不諱言左和右偏激的錯誤。作者在33年親自提筆向斯大林寫信反應這些問題,表現了其人民立場。
衛國戰爭時期,肖洛霍夫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赴前線,寫下了不少戰地報道和政論雜文,不過戰後由於蘇聯文藝政策收緊,肖洛霍夫沉寂了十年,直到50年代才重新開始創作。50年代中後期肖洛霍夫發表醞釀了十多年的短篇《人的命運》,寫一個蘇俄普通人索科洛夫40多年的人生,震驚國內外文壇,開啟了蘇聯戰爭小說的新浪潮。索科洛夫在戰前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建立了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是衛國戰爭爆發,他毅然參軍保家衛國,卻被德軍俘獲關入集中營,等他被釋放回來的時候,家人均已在戰爭中死於德國人之手。他複員回來當了汽車司機,收養了一個在戰爭中失去雙親的孤兒,在悲痛中開啟了新的生活。這篇小說著重表現戰爭對普通人命運的影響,既寫了普通人經歷的慘痛命運,也展現了普通人平凡的偉大。
之後肖洛霍夫寫了《被開拓的處女地》第二部,寫集體農莊的鞏固過程,側重於日常生活和人物內心,調子比較低沉。
|靜靜的頓河
按照安德烈·斯帕克沃斯基的說法,要寫好一部小說,就要營造一個激烈動蕩的環境和一個性格複雜的主人公,然後把主人公丟到這個大熔爐中(原話忘了,基本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公式非常簡單,也不能應對所有的小說,但是路子和方向是對的,只要沿著這個正確的類型方向走下去,就能寫出史詩級的悲劇作品,這條道路的頂尖成就就是我們要介紹的《靜靜的頓河》。自然地,《靜靜的頓河》成就要比《獵魔人》高,敘述更加自然,故事更加激烈曲折,但是在史詩奇幻的道路上,我們能看到現實主義的同路人,能看到通俗類型小說進步的希望,這就很能讓人滿足了。
我們剛才概括了這部小說的整體思路,也就是在大時代中寫個人經歷,首要的寫作中心在社會背景上,其次則在中心人物及其人生經歷上。所以,我們按照這個順序來對本書進行介紹。
《靜靜的頓河》共八卷四部,其背景放在1912到1922的十年間,寫其中的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一戰和內戰)這些重大歷史事件對頓河流域哥薩克人民的影響。哥薩克人民是俄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種群,本來由出逃農奴構成,後來被沙皇政權建設成為可靠的兵源基地,以懷柔和鎮壓以及意識形態灌輸的政策加以管理,使其恪守中世紀式的宗法觀念,成為沙皇軍事力量的重要來源。一戰之前,這裡的社會生活已經潛伏著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懸殊貧富差距使得富農、中農和貧農分化,不過還維持著表面上的統治。
一戰是一個轉折點,參與一戰的哥薩克士兵和基層軍官在沙皇的軍隊里看到了沙皇統治和軍隊的腐朽殘暴,使得他們對哥薩克軍人天職的信仰開始動搖,再加上布爾什維克的宣傳,他們逐漸開始轉向。
一戰後軍官們回到家鄉,這裡的社會矛盾繼續激化,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十月革命爆發後,各種反動勢力逃亡到頓河流域企圖東山再起,而布爾什維克的組織宣傳也頗見成效,原參加一戰的軍人基本都投向紅軍,主角格里高利正是村裡第一個參加革命的軍人。
紅軍和白軍的拉鋸戰將整個哥薩克民族撕裂開來,富農堅定地走白軍路線,貧農堅定地走紅軍路線,但是大批中農在其中搖擺不定。在加上紅軍自身領導者和政策有時過分激進血腥,使得兩部鬥爭尤為激烈。在經過艱苦的鬥爭中,大勢所趨的紅軍最終獲勝,白匪叛亂被徹底撲滅,蘇維埃政權在頓河地區站下腳跟來。
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均為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事件也嚴謹地按照真實歷史來寫,而在其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虛構人物的歷程,因而本書也是一部在虛實之間維持平衡與張力的歷史小說。
而在這個大歷史背景下則是格里高利這個出身於中農家庭的哥薩克軍官在兩側的搖擺與最終的毀滅,以及他的愛情和家庭生活。主線是他在席捲哥薩克的政治事件中的搖擺,以及他和妻子娜塔莉亞和情婦阿克西妮婭之間的搖擺,他企圖走出一條哥薩克自治的第三條道路,企圖在兩個女人之間維持平衡,但是這些個人努力最終都歸於失敗,他的生活也毀滅了,只剩下一個兒子。他出身於比較富有的中農家庭,既有勞動者正直淳樸勤奮勞動的品性,又受長期受到專制道德觀念的影響。他是哥薩克裡面傾向蘇維埃紅軍的,也是最先在內戰中加入紅軍的積極分子,但是紅軍的激進行為和冷酷的鬥爭又把他一次次推到革命的對立面。但是他又和白軍不對付,這裡有趾高氣昂的舊貴族,有野蠻殘忍的土匪,就是沒有他想像中的哥薩克群眾自治,他在裡面也不合群。但是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他的軍事素質無可挑剔,在沙皇的軍隊里連續拿到勳章,在白軍的軍隊中位列師長,在紅軍的軍隊里榮升團長,但是終於只是一匹孤狼,而被兩邊拋棄和排擠。最終他渴求平靜生活的追求也被蘇維埃政權的領袖扼殺,妻子因為他在情婦和她之間搖擺而自殺,他的情婦也在與他逃亡的過程中被民兵擊斃,他喪失了一切。
這部小說引發了比較激烈的爭論,因為主角並非蘇聯文學常常描寫的革命英雄形象,而是一個搖擺者,所以不夠「典型」,不夠蘇維埃。但是這部小說以對歷史和生活精湛的把握回應了這些政治挂帥的批評,不過這可能也使得作者在二戰之後收緊的意識形態環境中噤聲。
本書的文筆優美流暢,其對於哥薩克口語和民謠的使用使其帶有特殊的地方風味,對頓河人民和江河的描述常常帶有樸素雄渾的抒情氣氛。故事以哥薩克古民謠開場,「靜靜的頓河」這個標題就出自此歌。
p.s.題圖選用了一張水墨風格的插畫,以此和常見的蘇聯版畫插畫和油畫插畫相區別。
再p.s.二十世紀的現實主義明顯不如現代主義知名度高嘛,從贊數就能看出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