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愛的成年人

童年缺愛的成年人

7 人贊了文章

我們不怨恨童年的「缺愛」,我們只是了解到原來童年的母愛如此重要。

我們還在追尋童年的「安全感」和「親密感」,在提高自我覺察的路上,希望有人相伴,不強求是我們的伴侶、親朋好友,或許他/她就是我的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他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滿足,簡單點來說就是「缺愛」的話,他往後的發展及人格特徵都會深受影響。

誠然,每個人的童年經歷不盡相同——一個女孩兒可能擁有一位情感冷漠、對她不理不管的母親,另一個可能有個看似對孩子過度緊張、卻也因這樣那樣的問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的母親;還有的可能擁有自戀型人格的母親,她們視為孩子為自己的附屬品,不能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意願,一切都要按照她所想所要的發展……

這裡下面,我列舉了童年缺乏母愛對孩子帶來的最常見、最深遠九個影響,這些影響可持續到孩子長大成人,除非他們願意接受心理治療或者擁有強大的自我覺察,否則童年缺愛的影響,可能會烙印在他們的生命里六七十年之久。

缺失的安全感——不安全依戀

一個充滿愛意、對孩子需求敏感的母親能夠讓孩子感覺被理解和支持;孩子從母親身上感受到關係是穩定而充滿愛意的。當孩子心中有個安全的港灣,他才有勇氣和力量,去探索這個世界等待著他去探索,去尋找自己所愛和愛自己的人。

而如果孩子感受她的母親有時候在,有時候不在,他會體驗到不穩定、不可靠的感覺,並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脆弱而動蕩的;他不相信世界上有能夠持續和穩定的關係。大多數有這種母親的孩子,長大會成為焦慮依戀型,一生都在渴求親密感和聯結,卻在擁有時如坐針氈,懷疑自己無法留住和維持美好的感情。

如果孩子擁有一位克制而冷漠的母親,他們長大會帶上厚厚的保護殼,相信做人只能靠自己,儘可能不去依賴別人,這時候我們說,他的依戀類型就是迴避型的。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尋求親密,而親密感對冷漠型的人則是陌生而遙遠的;

孩童時期形成的依戀類型,在長大後不僅影響人際和友誼,甚至是對親密關係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未啟蒙的情商

孩子通過與母親的互動學會辨別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母親的肢體和口頭語言教會嬰兒在不舒服或感覺壓力時如何自我安慰與排解。隨著孩子長大,母親最關鍵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感受,為情緒命名、學會管理自己的恐懼和負面情緒等

如果母親角色錯位、或者沒能實現母親的功能,那麼孩子就學不會理清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他或者很容易被情緒吞沒,或者過度防禦而無法感受情緒。

不管是焦慮型還是迴避型依戀的孩子,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難以命名情緒和控制情緒——而這正是情商很重要的方面之一。

受損的自我概念

母親的臉是孩子能「看到」自己的第一面鏡子。

自我協調、充滿愛意的母親的面容讓孩子看到了接納,向孩子傳達著:「你是你,這樣很棒」的信號。而相反,母親缺乏愛意的面孔則會讓孩子以為自己是不夠好的、有缺陷的;如果孩子經常被母親忽視或冷漠以待,或是被批評,那麼他就會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永遠都不夠好的。

缺愛的孩子很少能客觀、清晰地看待自身,尤其是當他們打小就是家裡的出氣筒,或是沒有存在感,那麼他們很難擁有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缺乏信任感

一個人要能夠信任他人,首先要相信:儘管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但整體來說是安全的,人們是善意的。如果孩子的母親情緒不穩定、或好鬥強勢、或吹毛求疵、或東猜西疑,那麼孩子學到的是「感情和關係都是不穩定和危險的,信任總是如曇花一現,沒人可以信賴。」

人際邊界問題

自我協調的母親讓孩子學會健康的邊界概念——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能擁有健康的個人隱私空間

她不會隨意入侵孩子的空間,強迫孩子在未準備好的時候與自己互動。她的行動傳遞出她對於人際關係和邊界的理解——既有緊密聯繫的部分,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和距離。

相反,迴避型的孩子會視任何情感的交流為過度親近和入侵;他們與人交往一般都停留在最表層的水平,這樣他的「獨立」就不會受到他人的威脅。

焦慮型的孩子則會對親密有著過多的渴望,他們不懂得人際之間的界限,會常常入侵他人的空間,也不能理解伴侶或者好友拒絕的信號。他們會單純的認為:沒有秘密,沒有隱私就是愛的表現。

選擇「有毒」的伴侶或朋友

通常來說,我們都會選擇讓自己感覺「熟悉」的人作為朋友或者戀愛、結婚對象。當你擁有安全協調的母親的時候,這種熟悉感是很棒的指引。

然而如果你小時候是個缺愛的孩子,那就比較危險了,因為有很大幾率你會被那些「像你媽媽一樣對待你」的對象所吸引——看似熟悉的模式,卻絕不會讓你舒心。

即使你開始意識到童年的心理創傷,如果沒有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的幫助或者是強大的自我覺察能力,你也很可能會繼續重複童年形成的關係模式。

輸不起的孩子

當然,沒人喜歡挫折和失敗,但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不太會因為挫折或是失敗,就認為自我沒有價值,也不會輕易把等同於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或許他也會摔得鼻青臉腫,但他知道,失敗可能是因為自己目標設得太高,自己還有可以努力的地方,所以他不會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

有種說法是,自小缺愛的孩子不能忍受任何的拒絕或失敗,以此來對抗童年時母親對他們的貶低和評判。其實這一說法並不正確。但有一點是常見的:他們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會為了避免失敗而付出任何代價,即使是對自己有害的

極度敏感

童年缺乏母愛的孩子會特別害怕被拒絕,這種恐懼往往主宰和控制著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會把任何拒絕的信息解讀為自己是無價值的、不值得被愛的,這種恐懼卻往往被母親和他人誤解為敏感

一生的衝突

我也把這個概念稱為「核心衝突」——那些童年缺愛的成年人,他們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著母親的愛和支持,然而日漸積累的卻是母親傷害自己的體驗和記憶,這種矛盾與衝突一天比一天激烈,讓他們倍感痛苦。

譯:鄭子玲

圖:盒子先生

-------------------------------------------------------------------------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推薦閱讀:

TAG:安全感 | 母愛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