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凱恩》G.O.A.T
來自專欄路過電影6 人贊了文章
要是焚書坑儒重演,比如,換成外星人侵略,他們打算銷毀人類所有的電影,而你,可以偷偷保留一部,請選擇《公民凱恩》。
如果你打算只通過對一部電影的反覆琢磨研究而盡量多地了解、掌握乃至精通「電影」,請選擇《公民凱恩》。
有人說他過時,這簡直可笑。幾時有人跑去盧浮宮說《蒙娜麗莎》過時?誰人膽敢撕了《紅樓夢》說曹雪芹早就比不過當代作家?有些東西生而不朽,世界越是換新汰舊,就越是襯其無可挑剔。
22歲那年,奧遜·威爾斯製作並播出了廣播劇《宇宙大戰》,虛構了一出火星人侵略地球的實況報道,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信以為真四處逃竄,他因此名聲大噪,或者說,惡名昭彰,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當他帶著自己水星劇團的班底從紐約轉戰好萊塢,並自編自導自演完成他的處女作《公民凱恩》的時候,也不過26歲。
或許這就叫「生而為神」。事實上,在英國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每十年一次的評選中,伴隨著《公民凱恩》連續五屆霸佔「影史最偉大電影Top1」的,是奧遜·威爾斯對「影史最偉大導演」這一稱號的長期佔據。
然而這位少年得志、出道既巔峰的天才導演其實晚景凄涼。顯然,一個肆無忌憚地把惡作劇做到全國人民頭上,且事後得意洋洋毫無悔意的傢伙,絕不會是什麼好好先生,他恃才傲物,堪稱片場暴君,狂妄而自私,爭功、甩鍋都是一把好手,尤為致命的是,他身處大製片廠時代,卻對商業追求毫無興趣,換言之,他既不跪舔金主,也不討好觀眾,那麼《公民凱恩》和《偉大的安巴遜》連續兩部作品票房大敗之後,他迅速地被市場拋棄,以致於在美國本土無戲可拍,流落歐洲,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當然在歐洲他也沒閑著,他用自己當演員時攢下來的錢,在很惡劣的條件下拍拍停停,熬很久熬出一部《奧賽羅》,拿了那一年的戛納金棕櫚。
終其一生,威爾遜身為導演合計只有14部作品,這在所有大導演中都是極低的產量。
「一個不可一世、目空一切,因而經歷眾叛親離,並最終自我毀滅、晚景凄涼的超級天才」,此番描述無論是放在查爾斯·凱恩,還是奧遜·威爾斯身上,都合適。
《公民凱恩》往往被評價為帶有自傳性質,對於那年不過26歲,躊躇滿志地計劃著征服世界的天才青年來說,這真是種詭吊而又不幸的一語成讖。
我們常說《公民凱恩》是「第一部現代電影」。實際上本片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技術突破或是創新。深焦攝影、廣角鏡頭、低調燈光、升降鏡頭、封閉式構圖、低機位仰角拍攝、大特寫與大遠景的交錯、極其極其極其出色的蒙太奇和蔑視常規的時空轉換,凡此種種,皆有前人可鑒。然而,用當時影評人的話來說,從沒有人能夠把這些電影技術、鏡頭語言運用到像他這樣「應有盡有如同七層大蛋糕」的地步。
《公民凱恩》不是銳意的創新者,但卻是前無古人的「集大成者」。
神靈們在天上竊竊私語,爭辯著最完美的電影應該什麼模樣,上帝說,「讓奧遜·威爾斯去吧!」
於是一切成為光明。
《公民凱恩》的敘事結構是如此經典,以致於後世從者無數,甚至我們津津樂道的《低俗小說》的環形結構,也不過從這兒偷師,更不見得學出了高明。這倒是給影評人省了不少功夫,往後看見類似的電影,起筆就拋出一句「這不過是又一部如何如何的《公民凱恩》罷了」,准好寫。
凱恩的第二任妻子酷愛拼圖遊戲,記者湯普森奉命追查「玫瑰花蕾」,通過六段回憶去拼湊凱恩的一生,也像是一個拼圖遊戲。實際上《公民凱恩》的敘事要比「拼圖」更複雜一點,它更像是一個「敘事的迷宮」,層層疊疊,凱恩包裹著「玫瑰花蕾」,而他人的回憶與評價又包裹著真實的凱恩。
並不是每一段回憶都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事實上它們往往互相重疊,只不過因為敘事者身份以及與凱恩親密程度的不同,有時互相矛盾、有時互相印證。
全部的六段回憶,先是紀錄片形式的新聞短片完整而試圖客觀地評論總結凱恩的一生;接著是凱恩的監護人銀行家撒切爾的回憶錄手稿;第三第四段回憶來自凱恩的合伙人以及摯友;第五段來自凱恩的第二任妻子,第六段來自凱恩的貼身管家。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曾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為4種,由遠及近分別是「公眾距離、社會距離、個人距離以及親密距離」,而《公民凱恩》的6段回憶恰恰遵照了這些距離來排布。
這使得我們得以,在時間維度上追逐著凱恩從童年到青年、壯年、老年的這一生的同時,在空間維度上不斷地逼近更加真實的凱恩。
如此複雜的敘事維度,用平面的拼圖來形容可實在不夠,倒是三維立體的洋蔥,確實更貼切一些。
本片的人物塑造也一樣地複雜而立體。
凱恩出身於窮苦人家,被偶得橫財的母親委託給銀行家照顧監護。他成年後坐擁萬貫家財,卻一屁股坐到勞苦大眾這邊,即使每年虧錢也要創辦《問事報》,立志為底層人民發聲,他毫不猶豫地揭露各種社會黑幕,瘋狂地攻擊資本家、其中自然也包含他的監護人,以及他第一任妻子的叔叔——美國總統。
可同時,他的辦報思路又很像那種專為嘩眾取寵的「小報」,記者發來消息,說古巴目前和平,他卻說,「你只管提供報道,我來提供戰爭。」紐約一個婦女失蹤,他愣是炒作成了頭版頭條,鬧得滿城風雨,反正「標題有多大,新聞就有多大。」
看來標題黨哪個年代都有,而查爾斯·凱恩先生,就算身在如今,做出個「今日頭條」,應該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為人民謀求福祉」,是凱恩不惜千金散盡也要追求的人生理想,可唯有他的摯友李倫德酒後吐了真言,「你提起人民群眾,彷彿他們是你所擁有的,彷彿他們本就屬於你。你一直在談論著給人民權力,就好像這一切都可以由你來決定一樣!」
李倫德為了逃離日漸膨脹的凱恩選擇調任芝加哥,偏偏凱恩選擇了芝加哥作為他妻子的歌劇首演,作為戲劇評論家,一向正直的李倫德面對蘇珊令人髮指的糟糕表演以及必須奉上溢美之詞的任務,痛苦地醉到不省人事。
趕到編輯室的凱恩按照李倫德開頭的思路寫完了這篇滿紙惡毒嘲諷的報道,並選擇發表,同時他解僱了清醒過來的李倫德,又給了李倫德一筆巨額的遣散費。這一系列自相矛盾的決策反映出了凱恩複雜的內心世界——
他要求自己恪守言論自由,所以即使是對自己不利的報道,他也選擇不壓制,甚至助其發表;但同時身為領袖,他無法容忍手下員工離心離德,因此即使是最親密的摯友,他也毫不猶豫地選擇開除;可他也不願意虧欠多年的合作夥伴,更不願意落下重色輕友的話柄,因此給出巨額的金錢補償,來以此平衡自己的心態。
年輕時的凱恩意氣風發,攝影打光多採用高調,即使是黑白電影,也是滿屏的明朗艷麗,攝影機也跟著忙不停的凱恩輕盈地躍動穿梭。到年老,他成為一個尖酸刻薄、行動遲緩的孤獨暴君,燈光於是也變暗,陰影開始密布,反差感越發強烈,攝影機運動也多為靜止的定格鏡頭。
我們都愛慕他少年的雄心萬丈,也都憎惡他暮年的獨斷專橫,到最後複雜的愛恨都集於一身,才是真實的凱恩。
《公民凱恩》里天才級別的蒙太奇手法可謂俯拾皆是,有時候隨心所欲到了根本就是在踐踏「古典主義」的地步。
在銀行家撒切爾的回憶段落里,不願離開父母的小凱恩用雪橇一把推開了撒切爾,反抗無果後,凱恩的雪橇於是被遺落在冰天雪地,這個鏡頭意味深長,甚至可以說是對「玫瑰花蕾」這一謎題的終極揭示。
緊接著下一個鏡頭,撒切爾遞給小凱恩一個新的雪橇,俯視他說著「Merry Christmas!」,小凱恩拘謹而禮貌地回應。
再緊接著下一個鏡頭,站在窗前已經一頭白髮的撒切爾轉過身來說著,「And happy newyear!」他一邊緩緩踱步,一邊口述著寫給已經25歲的凱恩的信件。
沒有任何參照物,也沒有定格鏡頭,十七年的時光用一個「and」就省略了。
類似的手法在凱恩參選州長的時候也有用到,李倫德為凱恩深入貧民窟,講解政策,他口若懸河,一段氣勢非凡的排比之後,在麥迪遜廣場發表競選演說的凱恩又無縫地接過了話頭。
有時候這種活潑的跳躍性也能營造喜劇效果,凱恩面對記者的圍追堵截,摟著他的第二任妻子大談造星計劃,蘇珊得意地說著,說要是真沒有歌劇院慧眼識珠的話,凱恩會特意為她而建造一個。凱恩哈哈大笑,說那應該不至於吧?下一個鏡頭,頭版頭條寫著「KANE BUILDS OPERA HOUSE」。
當然,說到蒙太奇,最為著名的自然還是那段註定要被反覆提起的早餐戲。
這段兩分鐘的戲完整地濃縮了凱恩與第一任妻子艾米麗九年的婚姻過程。他們是如何地沉醉在新婚的喜悅里,如何地因為觀念不合而漸漸疏遠,以致於最終同床異夢,表現這一漫長的過程,只需要一頓早餐。
起初是一個室內全景,緩緩推近,新婚的他們在餐桌上緊挨著對視聊天,接下來是一連串各自的半身中景,在每一次如同火車疾馳而過的轉場里,他們的容貌越來越成熟,對話內容越來越公事化,語氣也越來越冷漠專橫,到最後,再沒有對話,艾米麗捧著《記事報》(凱恩的競爭對手),而凱恩低頭在看自己的《問事報》。
此時鏡頭緩緩拉開,又一個完整的室內全景,他們卻已經遙遙地坐在了餐桌最遠的兩端。
這就是「剪輯」的終極魅力所在。我想,任何一個但凡懂一點電影的人,看到這一場戲,都會有種如在朝聖的激動難耐。
最後,自然是「玫瑰花蕾」。
它是所有注意力彙集的「鉤子」,是牢牢把控敘事的主線「骨架」,但它不是重點。好萊塢的經典敘事模式慣用封閉式結尾,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不外如此。「玫瑰花蕾」是被提出的那個問題,形象模糊從未露過正臉的記者湯普森是象徵意義上的觀眾化身,他一路調查探訪,都是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到最後,他握著手裡的拼圖碎片,若有所思地說著,「凱恩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又失去了這一切。玫瑰花蕾也許是他沒能得到的東西,也許是他已經失去的東西。這什麼也不能說明,況且沒有任何一個簡簡單單的字眼,可以解釋一個人的一生。」
提出問題,而拒絕回答,這是對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的反叛。從此以後,導演們學到了一招,「開放式結局」。
自然,「玫瑰花蕾」並非重點,奧遜·威爾斯也無意對此遮遮掩掩。凱恩去世後,工人們清理起仙都里堆積如山的遺物,有價值的就保留,無價值的,統統焚毀,一個雪橇被隨手扔進了焚化爐,木板上赫然寫著「玫瑰花蕾」。
還記得上面提到的那個意味深長的鏡頭么?冰天雪地里無人問津,最終被掩埋的雪橇,這一鏡頭充滿了失落感,而下兩個鏡頭,短短一句話就略過的這十七年,又暗示了凱恩只是一個被揠苗助長、過早催熟的巨嬰,他曾有過一段純真無憂的童年,後來他過早地永久地失去了這一切。
他的母親出於對他的愛而選擇讓他遠離粗暴無能的父親,到大城市接受教育,這卻也等同於剝奪了他被愛的權利。自失去「玫瑰花蕾」以後,他此生再也沒有被愛過,於是也根本學不會如何愛別人。
凱恩的合伙人,也即第三段回憶的提供者伯恩斯坦在初見記者時,面對「玫瑰花蕾」的追問,說了一段無關緊要的,他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歷,「那是1896年的一天,我坐輪渡前往新澤西,船離岸的時候恰好有另一艘船靠岸,那艘船上有個姑娘正等著下船,她穿著一身白色連衣裙,手裡撐著一把白色遮陽傘,我看到她只一瞬間,而她壓根沒有注意到我,但是我敢打賭,從那一刻起至今,我每個月都會想起她。」
那個姑娘成了伯恩斯坦的「玫瑰花蕾」,如今他已是功成名就的大佬,說起幾十年前的一瞬間,竟依然露出羞澀與懷念。
也許每個人的深心裡,都有著專屬於他自己的「玫瑰花蕾」,我們會在科羅拉多的冰雪天,離岸靠岸的碼頭邊,又或是一扇窗的兩面,與它們相遇又別離,然後終此一生念念不忘,竟成執念。
你的「玫瑰花蕾」,又是什麼呢?
【往期回顧】
一夜風流
起風了 | 頭號玩家 | 寂靜之地
機器人瓦力 | 福爾摩斯二世 | 將軍號
犬之島 | 紅豬 | 銀翼殺手2049
暴裂無聲 | 金色夢鄉 | 赤橋下的暖流
逍遙騎士 | 邦妮與克萊德 | 菊次郎的夏天
一代宗師 |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美麗人生 | 妖貓傳 | 哈爾的移動城堡
【題外話】
早安午安或者晚安
今日沒有題外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