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覺知,有養生,說的是正骨聽起來卻像是武俠小說
5 人贊了文章
經常會有患者疑惑,既然正骨是這麼好的治療方法,為什麼在醫院裡很難找到正骨科?沒有普及開來呢?
這得從正骨到底需要學什麼開始說起,一個中醫骨傷推拿專業的醫學生,進化成合格的正骨醫師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裡有兩條路一條叫「學院制」一條叫「學徒制」
醫學院校出身的學院派優於系統的理論和學科的橫向涉獵
師帶徒傳授的經驗派,優於臨床經驗和大量的細節操作
學院派單單在院校「打底子」就要學中醫的《中基》《中診》《中藥》《方劑》《中內》等基礎課,西醫的《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西內》
還要加上專業課《推拿》《針灸》《刺法》《骨傷》《筋傷》等等,這還只是最基本的,實習期間還要輪轉科室,把所學融會貫通
傳統的「師帶徒」形式往往缺乏系統的理論,卻在實踐中走到前沿,學徒制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優勢——對大量細節的隨時矯正。
就拿正骨舉例,老師觸診頸椎完畢,什麼都不說,讓徒弟摸哪裡有偏歪,徒弟觸診完反饋給老師,老師當時糾正哪裡摸的不對。
經年累月後經驗得到了完整的傳承,這是在課堂上學不會,在科室輪轉兩個月也沒法搞明白的東西。
臨床上每一個病人都是醫者的「老師」,都有區別於他人的病理變化,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用一種方法治療一類病人是西醫思路,中醫思路是對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前面講過正骨是用槓桿的力學原理把錯位的關節撬回原處的治療方法
這就涉及到幾個問題:
1、哪裡是歪的需要矯正的位置
2、用什麼樣的角度力度來矯正它,才能正好矯正還沒有其他的損傷
3、什麼樣的不能矯正,什麼樣的適合矯正,矯正的先後次序
這分別代表了三個方向,極精確的觸診、柔和恰當的發力、辯證分析的邏輯
臨床上,遇到一個患者首要的是辯證分析,它是治療思路的大方向,缺乏了邏輯上的支撐會在治療的開始階段就迅速進入迷茫期,最後只能以套路似的治療來結尾。
要根據患者的異常步態,身體形姿,結合主訴、觸診、問診、影像綜合的判斷
很多厲害的大夫,病人進來第一眼就感覺到哪裡有問題,這就是長期的辯證分析深入到潛意識的結果
另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觸診,如果沒有觸診,手法的精確度就無從談起,觸診是傷科的眼睛,導彈的定位系統,觸診的練習類似於鑒定古玩,需要大量的的樣本進行對比,沒有取巧的辦法,摸得多了就自然明白哪裡是錯位的地方,到底錯了多少。
患病的時間,肌肉的硬度,關節的角度,平時慣用姿勢,都在手指划過的瞬間知曉了。
談到發力也是完全在書本上學不來的技能,上面說到「對大量細節的隨時矯正」,勁力的練習需在臨床隨時糾正。
治療每一個病人需要的角度,力度,次序,組合,都是不同的,臨床上無數個正確細節,才能訓練出和諧的勁力本能,這不單單是在腦子裡明白,身體上也能做到才行。
所以直到現在正骨還是師帶徒的傳統模式為主流,並不是保守或者傳統,而是為了——方便
其實說「發力」也是不準確的,形意拳有句古話「束也打,展也打」,束展是一身之伸縮,束為縮,展為伸,束展不是先束起來靜態蓄力,再「發」出去的概念,而是「展中有束,束中有展」,強調在氣血充盈全身下的「一動無有不動」,正骨要的就是這個整體勁力。
這是一個治人的同時也在煉己的過程
要想練成這個勁兒首要是放鬆,最忌拙力,拙力傷人傷己,治不好人還弄的滿身傷。
放鬆不是鬆懈而是一种放棄局部肌肉收縮後的間架支撐,練的是重心移動的整體勁力,這種發力方式的好處是全身肌肉始終處於等張等速收縮狀態,沒有單獨肌肉的收縮,在合理的間架結構支撐下,勁力變的柔和渾圓,不容易傷自己和患者
判斷一個大夫是不是好的傷科大夫,依據就是這三點
腦:能否分析辯證疾病產生的原因,尋找到根源所在,合理有序的拆解問
手:精確的觸診,定位關節、肌肉、筋膜的旋轉走向
身:柔和渾圓的勁力
這裡再插一句,正骨被一些人認為是有風險的手法,主要是有些醫者過度暴力和在「滾動與滑動」上認識不清導致的。
人的椎體就像是車輪,脊髓在中間車軸的位置,圍繞脊髓這個中軸做旋轉滾動才是安全的,切忌滑動,出現橫向暴力剪切脊髓。
應該說所有合理的間架發力都是滾動力,治療時醫者周身以關節為軸,腰胯大齒輪帶動四肢的小齒輪一起聯合滾動,與患者這個外在齒輪聯接在一起,帶動他旋轉複位。
《醫宗金鑒》上有專門一段可以印證境界的話:「一旦臨症,機觸於內,巧生於外,手隨心轉,法從手出」。
一般人已經習慣「滑動」的狀態,這是「體認」的問題,對身體各個部位無代償的獨立運動認知不夠,比如舉手會連帶聳肩,下蹲時是屈膝多於屈髖,能對身體各個部位清晰的感知,把肩、膝,足,腰進行獨立的拆分,在傳武里叫做——明三節
而肩胯,腰胯,膝胯,膝足等齒輪在間架結構上合理的同步運動,這在傳武里也有一個名字——外三合
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
有外就有內,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稱為內三合
內外相合,心身同體,不光用在武術或是治療上,在正確使用身體,強身養生上的作用才是受益終生的
養生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怎麼樣提高人體的自我修復的能力,從形體到內臟變得更強的問題
古人把嬰兒時期四肢百骸本能的運作稱為「先天狀態」,認為是人體最神氣完足的一段時期,隨著後天的思慮、慾望、損耗,先天狀態慢慢轉變成後天狀態
「返先天」就是把身體通過某些鍛煉返回先天的狀態,這種鍛煉與我們平時說的跑步、游泳、舉鐵有根本的不同
通往「返先天」的道路上有許多環節,前面講的身體深層的放鬆後的滾動整勁兒,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另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把腦子空掉的覺知
覺知是清晰的覺察身體每一處的狀態,而心神一直處於寧靜安定中
從念頭的起落,到安定的呼吸
從吃的每一口食物,到電腦前奮筆疾書
從王者榮耀到絕地求生
不論在任何狀態下都保持清醒的覺知,正所謂「道不離須臾也」
這個放鬆不是腦子裡刻意強迫自己放鬆,那就應了佛家「頭上按頭」的典故,而是自然的「返觀內照」,這種安定的觀察狀態恰恰是需要連腦子都要放鬆後才會出現的,道家的白玉蟾祖師曾經貼切的描述:太輕則散,太過則死,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
覺知下的返觀內照改變了我們後天思想意識,使我們從一種雜亂無章的異常狀態,回歸到一種無意而有序的自我調節狀態。
在這種先天狀態下,人體氣血運行自然和諧,不受後天各種因素的干擾,這就是調形養生的「終極秘籍」
正如《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微信公眾號:正骨曲大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