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機越來越貴?
4 人贊了文章
文 | 維小正
你覺得,手機是越來越便宜,還是越來越貴?
移動通信領域權威網站GSMArena在201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的平均價格在一年內從314歐元漲到了408歐元,增幅高達30%。
據市場調研公司GFK的數據顯示,2017年四季度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同比下降了3%,但銷售額卻上升了17%,在銷售下降的情況下銷售額明顯上升,說明單部手機價格更貴了,也意味著消費者願意花更多的錢買中高端手機,而不是高性價比的千元機。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普遍的消費心理。每個人都願意在可接受的經濟範圍內選擇更好的。在智能手機同質化嚴重的趨勢下,中高端手機除了品質更優秀、硬體功能更強大,也更能凸顯用戶的個性和品味。
以維小正的同事Mike為例,他當年的入門機型是799元的紅米,後來變成了1999元的華為榮耀系列,然後升級為3000多元的Mate機型,最後變成iPhone。還有一些喜歡小米的朋友,從最初1999元的小米,也升級到了mix系列。
另一方面,手機的迭代升級致使手機淘汰期變短,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頻率也隨之加快。
摩爾定律告訴我們,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手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手機廠商都在爭分奪秒推出新產品搶奪市場份額,極端如魅族一年甚至要召開十幾次新品發布會。相同周期內,換手機頻率變大,手機支出費用也就更多。
但是,儘管消費者在手機上的花銷與日俱增,但大部分手機廠商的利潤率並沒有上升。數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2017年第三季度手機行業利潤報告顯示,蘋果加上三星的利潤率占整個市場的85%以上,其他手機企業均在5%以下,如華為4.9%,OPPO 4.0%,VIVO 3.1%。
華為榮耀總裁趙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就華為而言,硬體綜合凈利潤率能達到5%,就已經非常開心了。
用戶多花的錢,到了誰的口袋?
一、越來越貴的元器件價格
2016年下半年,包括內存晶元和AMOLED顯示屏在內的主要智能手機元器件價格出現上漲。
手機廠商打起了內存爭奪戰,接近60%的DRAM產能被手機吃掉,第三季度,DRAM全面缺貨,價格不斷跳漲,手機廠商利潤率面臨下行壓力,已經開始提前囤積元器件。
2017年,原本三百多的8G DDR4內存條飛漲至九百多,一時間內存被調侃為「年度最佳理財產品」,半導體晶元等原件也在去年供貨不足。
手機屏幕的漲價幅度也很迅猛。譬如柔性OLED屏幕,全球只有三星與中國的京東方可以生產。總體來說,三星佔了OLED屏幕97%以上的市場份額,根本供不應求。
此外,手機玻璃陶瓷機身的工藝難度增加以及不斷增多的手機功能,都需要額外的硬體性能和開發資源,漲價基本是必然趨勢。
二、專利授權費佔30%-40%
一份由兩位智能手機訴訟案件律師和一位英特爾高管共同撰寫的報告顯示,當消費者購買一款 400 美元的智能手機時,各種專利使用費高達 120 美元,占手機總成本的30%-40% 。
在專利授權使用費中,LTE專利費和Wi-Fi/802.11專利費屬於大頭。據悉,一部400美元的智能手機LTE 專利費率總額約為54 美元,Wi-Fi 專利費總額為50 美元。
除了LTE基帶晶元和Wi-Fi/802.11專利,一部手機還包含「用戶界面、操作系統、攝像頭、SD記憶卡、閃光燈、隨機存取儲器、藍牙、全球定位系統、電池、電源管理、音頻」等多種應用的技術專利。
近年來,各手機產商每年都會支出巨額的手機專利費或訴訟費用:
2011年,蘋果向諾基亞支付了4.2億歐元的專利賠償費用,每年另需支付約9500萬歐元專利使用費;
Android 設備製造商每生產一款設備都要將5 - 10 美元的專利使用費交給微軟,2013年微軟共獲得約34億美元的Android相關專利授權費;2014年開始,三星向諾基亞每年支付2.18億歐元專利費;2015年,蘋果支付給高通的專利授權費就達到了80億美元;2016年,三星與高通簽署了一份15年的專利授權協議,為此三星將支付高通13億美元;同年華為將基於實際銷售量向愛立信支付許可費,據說未來5年華為將向愛立信支付接近30億美元的專利費;2017年12月,諾基亞與華為簽訂了一項為期多年的智能手機專利許可協議,業內人士預判華為可能每年為諾基亞帶來1億歐元以上的專利營收。
三、高額的研發投入
除了元器件價格、專利使用授權費用外,手機行業利潤低還與自身高額的研發投入有關。
據悉,華為研發投入費用占其銷售額的10%。2016年華為投入了608億元進行研發;2017年投入了897億元進行研發;近10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
三星2016年研發投入約合人民幣910億元;2017年的研發投入約為951億元;
蘋果2016年研發投入約合人民幣538億元;2017年的研發投入約合人民幣740.5億元;
根據小米最近的招股書顯示,小米2016年研發投入約合21.04億元;2017年的研發投入約為31.51億元,未來小米將會加大研發投入。
四、渠道費用和廣告宣傳開銷
以OPPO、vivo為例,這兩家廠商習慣由下而上搭建渠道體系。從縣鎮家電市場開設專櫃、專賣店開始,漸漸做到省級代理。代理層級越多,被提走的利潤也就越多。而一旦降低渠道分成,就很可能會遭到原先渠道的抵制。
2017年,OPPO 和 vivo 下調了印度零售商的利潤提成比例,下調幅度在15%左右,結果受到了當地實體商店和手機銷售平台的強烈抵制。結果每個品牌都因此丟掉了大約1萬個銷售點,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銷售點停止銷售這兩個品牌的手機。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普遍喜歡在營銷上爭奪明星資源、贊助影視劇、線下公交地鐵「轟炸」式鋪設廣告。
2017年,五家手機廠商一共冠名了13個綜藝節目:vivo冠名《王牌對王牌》等6個節目;OPPO冠名《我們來了》等3個節目;小米冠名《歡脫定律》等3個節目;華為冠名《夢想的聲音》;金立冠名《四大名助》等3個節目。
維正觀點:國產手機利潤還有提升空間嗎?
蘋果與三星常年佔據智能手機90%以上的利潤率,強大的品牌價值及整合產業鏈的能力是這兩家企業的殺手鐧。而中高端機型在總出貨量的高佔比,則是它們能夠獲得豐厚利潤的直接原因。
國產廠商在元器件價格不可控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主推中高端機型、提高產品溢價的方式提升利潤。典型案例就是2014年的華為mate7,它是國產手機第一次在3000元價位的智能手機市場獲得成功,銷量達到了700萬部。
而像紅米、魅籃這一類千元機,都是外包給手機ODM廠商「聞泰」來設計製造的——底層操作系統+電子電路設計基本都一樣,小米與魅族不過是在聞泰的產品基礎上加了自己的LOGO。同質化產品量產後,價格自然就會下降,這就導致——手機能夠賣出去,但終究不可能給小米和魅族帶來太多溢價。
另外,國產手機可以通過加大自主研發降低專利費授權使用費。有了自己的專利,才能利用專利授權和交叉許可降低成本,掌握更大的自主權。華為公司近年在歐洲簽署技術合作項目超過了200個,並參與了多個歐盟的先進技術研發項目,同時是第一家在歐洲提交專利申請數量進入前5名的中國企業。華為以合作研發、交叉許可作為手段,支撐著公司的海外戰略穩步推進。
無論是整合產業鏈能力,還是專利的數量,核心都是知識產權的積累。在手機市場陷入紅海競爭的當下,只有不斷加強自主研發、積累更多高質量知識產權的企業才能減少其他因素的制約,佔據更高的利潤空間。
(本文中使用圖片均來源網路)
企知道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台,除商標註冊、專利申請、版權代理、項目申報外,還為您提供全方位知識產權保護方案,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系列問題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
TAG:智能手機 | 蘋果公司AppleInc | 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