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避免糾結?
4 人贊了文章
無論是依戀障礙下多的迴避特質,還是焦慮特質,背後總有糾結躊躇的矛盾,徘徊在自己選擇之中,沒辦法做出自己的決定。許多時候,無論是在面對自己的親密關係,還是工作生活,這種無法確定的狀態,永遠比暫時性的選擇錯誤,付出的代價更大。
陷入無法選擇的泥潭時候,最明顯矛盾就是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與外部種種標準相互衝突的時候,這個外界的標準有可能是,父母的規勸、自我以往的經驗認知、周圍人的輿論評價等等。那麼,到底要不要聽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對於每個陷入糾結困惑的自己來說,顯得十分重要。我想,若我面對這個問題時候,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進而做出自己選擇。
首先,自己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其次,與內心有分歧的意見背後,是不是有意見者的傾向?
最後,自己內心的選擇會不會給自己重要的人帶來傷害?
第一點,自己本身是什麼樣的人?自己的成長環境會對個人的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甚至這個影響會自己決定要不要面對自我內心的訴求。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一樣,而且是沒有選擇的。粗淺地劃分,會有兩種成長方式,小鷹或王子。小鷹出生之後,只有在沒有自我覓食能力時候,需要獲取到的哺育。可是,一旦具備了自己覓食的條件之後,就會被逐出巢穴,開始自我生活。這種現象在動物界十分常見。這種模式的成長,需要獨自面對這個陌生世界的陰雨和陽光。也許能飛翔空中,也許被淘汰。如果是這種模式下,自己會需要自我實現,才能獲得獨立。
不過好消息是,這種模式,可以毫無糾結地選擇。面對自己的內心,無需參考其他的聲音。如果沒有人能背負你的壓力的時候,去追求自己內心的選擇時,不需要獲得任何人的許可。
還有一種就是,像個王子一般成長。這種狀態下,自己的目標就是從成長環境中學習培養出更好服務自己成長環境的種種特質。有點繞,就是一句話,只需要繼承和發展就很好了。這種狀態下,自己會擁有更多專業化的模仿和學習的機會,會更快更準確地被校準為一個符合這個環境本身的的人設。無論哪種模式,本身並無對錯之分。若自己被塑造得契合環境之後,當然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比較矛盾的時候是,如果內心選擇與環境要求有分歧。那麼,這個時候,到底是選擇自己內心還是選擇環境要求呢?最好能能夠巧妙平衡這種分歧。如果不能的話,內心選擇怎麼應對?我想說的是,無論怎麼選,它就一直在那裡。這種情況下,選擇標準就是,內心或者環境。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了,要不要用犧牲環境來換取內心?
這種情況下,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看自己安全感來源在那裡?如果是環境給提供了重要的安全感,那麼我會犧牲自己內心選擇。如果安全感來自於自我選擇,我會犧牲掉環境。至於大家怎麼選,每個人可以自己思考下。
第二點,與內心選擇有分歧的意見者背後,會不會只有意見者自己的意願?這個句子太長了,通俗說就是,自己接受信息時候,需要預先判斷發聲者是不是有自己的期待?
比如,對方只想和你戀愛,而你是期待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並不是說所有分歧都是不可調和的。需要考慮的是,充分認識到對方的期待之後,自己是否能接受?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這種考慮越早越好。
理性篩選潛在對象,感性投入健康的親密關係。
最近讀到毛姆的一句話:如果在愛中還考慮尊嚴的話,那麼說明最愛的還是自己。深以為然,可我還是要加上一個前提是,所遇良人。一段糟糕的親密關係,同樣可以讓人情緒跌宕起伏,沉溺其中。如果不及時止損,必然深受傷害。
最後一點是,當選擇了內心之後,這種選擇會不會給自己最重要的人帶來影響?
假如一個人完全實現了獨立自主,沒有周圍的人對自己選擇做出影響,是不是他就沒有矛盾和衝突?看起來是,但也不是。比如孫悟空,即便沒有別人,自己天性和自己目標也會有衝突分歧。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夠正視這種分歧。內心選擇和對別人的影響,影響是不可避免的。逃避和盲目地對抗,都是幼稚愚蠢的。需要做的就是排序,排序,再排序。
人生就是像是舞台劇,永遠是衝突接著衝突,人就要不停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安逸和安穩可以通過麻木冷漠來實現,假如你可以的話。如果不願意這麼做,面對分歧和衝突時候,需要做的不是正面對抗排斥攻擊迴避帶來分歧衝突的某個人,或者問題事件本身,需要做的就是做出符合當下最優的選擇。唯一能自己輕鬆的辦法,就是面對衝突而後解決。
當然,所有情況都是動態變化的,當下最好的選擇也許不久將來會發現並不完美。但是不要苛責自己,一個人能做的就是找出對於自己最重要的人,對於自己重要的選擇,排序,選擇,決定。沒有人可以窺探到未來是怎樣的,畢竟我們沒有機器貓做好朋友。
學會應對自己內心選擇,才能解決糾結困惑帶來的問題。無論是迴避或者是焦慮,本質都是在無法面對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