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陽子:95年在中國辦盲校的日本盲人,她相信盲人跟普通人一樣
4 人贊了文章
追星、化妝、聽搖滾、玩cosplay,這些看似跟年輕人掛鉤的東西,在56歲的日本盲人教育家——青木陽子身上都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日本搖滾樂隊Yellow Monkey
「你喜歡Yellow Monkey嗎?」
「我超級喜歡啊,每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聽聽吉井桑的歌就能再堅持一下。」
「為什麼會喜歡搖滾呢?」
「因為我喜歡有反抗精神的人,就像我們盲人一樣,要告訴社會我們的訴求。」
陽子老師的卧室貼著一張很大的海報,這是陽子最喜歡的樂隊Yellow Monkey主唱吉井和哉。陽子從未談過戀愛,也從未見過自己偶像的模樣,但每當聽到吉井和哉的聲音,陽子臉上都充滿著少女般的興奮。
為了不失禮於人,陽子老師每次上課前都會精心打扮一番,換上新買的裙子,再化個妝。
青木陽子在準備化妝
沒錯!盲人竟然還能化妝?這是陽子老師苦練的絕技之一,嫻熟的手法,行雲流水的操作,讓剛認識陽子的人都不禁問上一句「其實,你是能看見的吧?」。
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陽子總是無奈的笑:「真的看不見」。
陽子老師的衣櫃里有很多裙子,連衣裙、短裙、旗袍,甚至還有幾套cosplay裝。陽子不知道裙子是什麼顏色,也不知道自己穿上是什麼樣。單靠摸摸衣服的材質,再聽聽看店員的介紹,去判斷這個衣服的樣子。
青木陽子在挑選衣服
在陽子看來,盲人絕非什麼異類,甚至比明眼人更純粹一些。「很多明眼人都想幫助盲人,但最後發現都是盲人幫助了明眼人,至少在我這裡是這樣的」。
雖然盲人有盲人的障礙,但明眼人也有明眼人的障礙。她經常告訴自己的學生:「盲人心裡有眼睛,『心眼』!如果心裡沒了眼睛,那才是真正的盲人」。
「我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處處都在限制我們,盲人在這個社會失去了很多東西。」陽子覺得這個社會剝奪了太多盲人的權利,她想要參加唱歌比賽,卻告訴她比賽只能是明眼人參加;她想要拍電影,扮演著名蘇聯女間諜——克格勃,卻被嘲笑說「盲人怎麼可能拍電影?」。
「黑色的眼睛」
「醫生,她還有救嗎?「
「可以活下來,但是……「
1961年,青木陽子出生於日本琦玉縣,今年是她來到中國的第24個年頭,也是她在天津做日語老師的第22年。
1967年,陽子因為一場高燒未及時得到醫治,雙目完全失明,那一年她6歲。在陽子的記憶中,她只記得顏色,還有形狀,甚至連父母的樣子都還沒來得及記住就永久地失去了光明。
青木陽子小時候
大部分人在失去光明,或是身體殘缺後,都變得消極、懦弱,但陽子沒有,她比同齡人更認真、更努力,成績優異,考入名古屋南山大學。畢業後,陽子覺得還有很多未知等著她去探索,還有很多和她一樣的人需要幫助。1987年,陽子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為的是讓更多像她一樣的盲人多了解世界的美好。
「孤膽英雄」的中國之旅
陽子有兩個願望:一是去中國,二是去阿拉伯國家。
在決定去哪上,她很猶豫,那就交給老天。
她拿自己做了個試驗,先去學幾句阿拉伯語,然後跟學校的阿拉伯留學生聊天,對方總是莫名其妙的看著她,對她莫名其妙的口音,目瞪口呆。
她又去學點漢語,跟台灣、香港來的留學生搭訕,這回他們都聽懂了。
或許這就是緣分,在陽子猶豫不決時,他用這個辦法決定未來該去哪。
不過,在陽子心中,去阿拉伯國家的想法從來沒有消失。
1993年,陽子來到中國天津。
陽子在日本讀書時,家裡給她請到來自中國天津的留學生當家庭教師,叫李爽。李爽經常跟陽子聊中國,給陽子介紹自己去過的城市,當介紹完她的家鄉天津後,陽子便愛上這座城市。
陽子剛到天津,找到李爽幫忙,讓李爽的父母李勝彥和傅春霞夫婦作為監護人,代為照顧自己平日的飲食起居。
直到現在,一住就是24年。
「艱難」的求學之路
陽子從來沒覺得自己跟正常人有什麼不同,日本、美國針對盲人的基礎設施,社會對待盲人的觀念,讓她完全能獨立生活。
但在中國,一切都變得不同!
陽子以天津外國語學院留學生身份來到中國,立刻就察覺,這裡跟日本、美國都不同。
青木陽子年輕時
學校因為她是盲人,將她跟視力正常的學生隔離開,單獨請老師授課。李爽的父母同樣以為她是盲人,對她照顧有加,關懷備至。
這種「區別對待」包裹在善意中,她不能拒絕,這讓她十分不解,也很沮喪。
「難道就因為我是一個盲人就要一個人住宿舍一個人上課嗎?」
「從上大學開始,我一直都是與明眼人同學一起上課的」。
李勝彥在那段時間總是看到陽子從學校回來就躲在房間里哭,他以為小姑娘背井離鄉可能是想家,想著怎麼能安慰她,但在聊天中發現,原來陽子是因為被區別對待而傷心。
那的讓樣子能跟人交流,李勝彥找來天津盲校的尚振一老師教陽子中國盲文。
陽子學得很快,加上她樂觀的性格,很快融入學校集體。
天津五所大學共同舉辦「天津市第四屆外國人說中國話大賽」,陽子準備參加,但校方不了解她的中文水平,或許是忘記還招收過盲人學生,便要一位俄羅斯小夥子參賽。
陽子不知道名額早已內定,還是用心準備比賽,她打算用漢語朗誦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勝彥建議她自己寫演講稿,就寫自己的經歷。
這篇充滿「生命力」稿子感動校方,陽子順理成章的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
決賽在南開大學,陽子穿著旗袍上台,以中日友誼和盲人自強不息為主題演講,她不負眾望,得到冠軍,天津外國語學院時隔多年後再度拿到的冠軍。
後來,陽子順利通過了漢語高級口語考試。
在天津外國語學院,陽子幾乎沒有朋友,更見不到同學,單獨上課的區別對待給陽子留下深刻印象,她要用自己的辦法改變中國人對盲人的態度, 「即使是盲人,也可以不用區別對待」。
風雨辦學路
「你得給我們20萬,投資,我們要用這筆錢擴建校舍!」這是天津盲校的回答。
「你來北京,我們支持。」中國殘聯這麼說。
「我的學校可以送給你,不要錢,但老師的工資你得付!」有家瀕臨倒閉的公立幼兒園想到這個辦法。
畢業後,陽子想通過辦盲人學校,先改變盲人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最重要,首先他們自己得覺得自己是正常人。
90年代初,外國人在中國辦校,得遇到多大困難,可想而知,更別提陽子日本人身份。
陽子先想到跟天津盲校合作,對方要20萬贊助費,陽子和「養父母」都覺得這個方法不太靠譜,於是放棄。
北京的中國殘聯得知此消息,聯繫到陽子,希望她能到北京辦學,並答允陽子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陽子心動了,但捨不得「養父母「,於是回絕中國殘聯的建議。
青木陽子在上課時
李勝彥幫忙又找到一家即將倒閉的幼兒園,負責人聽說來意,執意要把整個幼兒園都「送」給陽子,條件是陽子負責所有教職員工的工資,這更不靠譜。
陽子在日本見許多過來學習的盲人,香港、台灣都見過,惟獨不見陸盲人。陽子想在天津開設盲人日語培訓學校,免費教授盲人日語。
繁瑣的手續、高昂的辦學資金,加上諸多不理解等等,她遇到無數阻礙。
「為什麼沒有人支持我呢?明明沒有半點私心。」
生活在天津的盲人作家鄭榮臣給了陽子很大幫助,他建議陽子不要搞大規模,就在家裡干,以函授的形式來辦學,讓學生來家裡上課。於是,陽子掛名了天津外國語學院,辦起了她在中國的第一所盲人日語培訓學校——「視障者日語函授中心」。
青木陽子早期的日語培訓學校
陽子在天津辦學的消息得到了陽子遠在日本的父母支持。陽子的父親青木武夫為了方便陽子招生和上課,還在天津市盲人最多的南開區給陽子買了一套兩居室、兩套一居室的樓房,將三套房子打通,既能居住又能授課。因為女兒長期不在身邊的李勝彥夫婦,反倒把陽子當成了他們的「女兒」,為了方便照顧陽子的生活,夫妻倆也跟著陽子把家搬了過去。
1995年3月12日,陽子的 「天津市視障者日語培訓學校」正式掛牌招生,此舉填補國內盲人日語教育空白,也架起中日盲人相互交流的橋樑。
「會唱歌會喝酒才能上的學校」
「不會喝酒,不會唱歌,就不要來這所學校上課。」
這是陽子對她中國學生們的基本要求。
在中國,盲人最多的職業就是按摩。陽子不想自己的學生們都有這樣的想法,而局限了盲人對生活的追求。除了日語教學以外,陽子用很多辦法來組織學生們一起搞各種活動,還把很多國內沒有的盲人體育運動——盲人足球、盲人排球、盲人黑白棋等引進中國,還特地請來日本的教練給中國盲人進行免費培訓。
青木陽子在唱歌
當然,陽子的日語學校也並非都是吃喝玩樂的,陽子還會跟學生們一起討論一些盲文的書籍,還和學生們用盲文一起編寫了一本《實用按摩臨床日語會話教材》。
陽子在中國的生活也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由於陽子的所有教學都是免費的,只收取一些基本的書本材料費,所以資金問題是陽子老師最頭疼的事。為了維持陽子學校的開支,陽子的父親青木武夫特意在日本募集善款。
她很特別
「她很特別,她給了我希望」
「她身上有很多的能量在不斷地擴散到我們身上」
「我以前不愛說話的,來到這裡之後,我覺得我變了很多,謝謝陽子老師,她讓我認識到作為盲人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
「嗯,我很感謝她」
陽子老師的學生們都很愛她。
22年來,陽子都已經快數不清自己有多少個學生了,有的留學日本、有的成為按摩師、有的成為日語教師,還有的成為了歌手,走上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逐漸,陽子在天津開設「視障者盲人日語培訓學校」的事迹被越來越多人知曉,2015年12月11日,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特意為陽子和她的「養父母」李勝彥夫婦舉行了表彰儀式。
青木陽子和李勝彥夫婦在表彰大會
如今,已經掌握了英語、漢語、德語、希臘語、阿拉伯語的青木陽子,將自己的下一個人生目標鎖定在了阿拉伯國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她會突然出現在某個阿拉伯國家的電視台主持日語節目。
「我不是什麼『超人』,更沒想過要拯救世界,我只是千千萬萬盲人中的一員,只是我比他們更充滿激情而已。」陽子說,她要做一個國際人、一個地球人。
身為盲人,或是其他生理缺陷的人就要遭到區別對待,這樣腐朽落後的觀念一直在國人的腦子裡根深蒂固。其實,這些所謂的「非正常人」身上蘊含的能量比大多數正常人還多,更值得我們尊重。正如陽子所說,「心裡沒了眼睛,那才是真正的盲人。」
< 完 >
推薦閱讀: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