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擁有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
這是我寫的第1篇原創文章
從來不灌輸焦慮,以自己的視角來分享多維度的生活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更加精確,給自己定個調子,路走的更長。
毒癮犯了,下樓去買盒煙,旁邊一位穿著比較得體的母親左手提著包,右手拉著看起來3-4年級的寶貝兒子,也一同往小商店走著,一路聽著他們交流。
兒子問:「媽,我為什麼要上學呀?能不能不上了學了呀?」媽媽說:不上學你做什麼去?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出息,聽話乖,我帶你去買........
付過錢出來,點著煙,回想了他們母子兩個交談,兒子問為什麼上學,母親回答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才有出息,這個場景也發生在我身上歷歷在目,傳統的文化教育隨波逐流的讓你應該學,多學,好好學,而好久沒有靜下來想一想從人生的角度來看為什麼要學?借用達利歐說過的話:我相信擁有把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要比擁有如何做某件事的具體知識更重要。
下面開始聊聊
1、為什麼要學?(背後的原動力)
2、學什麼呢?(目標和內容)
3、怎麼學呢?(思維和方式方法)
一、為什麼學(原動力):
1、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格、心理學稱之為個性,指的是每個人的穩定心理品質,包括,信念,動機,需求等等。也決定了我們行為方式和現實選擇,如果人格不健全對人和事形成不好的影響,例如我在XJ當兵看到一些禁播的紀錄片,炸汽車,殺人,放火造成了很多人身亡,這個組織靠著極端思想引誘了很多不乏優秀大學生,有專家認為以他們的學識水平很容易就會發現這個邪惡組織的面貌,但是他們在升學壓力之下,只知道學習缺少精神和心裡方面的培養,所以人格建設並不健全,走上社會競爭壓力是很大的,面對邪教的鼓勵和邪說是茫然的。在比如最近新聞很火的廣西哪裡哪裡1024陽光工程傳銷之類的事兒。這就不多說了。
人格的形成不僅僅是靠自己形成,還要靠「人際關係網」,閱讀是打造這張網的有效途徑,馬克思說過社會本質是人一切關係的總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接觸不同的人,觀念、思維方式,人格就在人際關係網中塑造出來了,而閱讀就會提升人際關係網,不過這個人際關係網是帶雙引號的。因為是虛擬的,我們閱讀不同人的著作,讀取不同作者的思想,故事,例如:亞當斯密當中的國富論講的是從微觀小事情來看各行業物質分配供需關係,物種起源能告訴我們自然界依靠進化論,這樣一來閱讀就可以溝通,作者是我們的老師,朋友合作的夥伴深入影響我們的思維,想法,這就是閱讀帶來的人際關係網。他不會讓我們與社會脫節,通過這張網會讓自己的眼界變寬,會發現,原來還可以這樣看問題。
塑造人格第二部分,還可以喚醒暗墨性認知,把現實體驗和閱讀感受結合起來,生活中很多感受不能用語言來形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暗墨性認識的事情,而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比如說,被電電到了,被爐子燙到了,自己下一次在看到會不由自主的離那裡遠遠的,這就形成了暗墨性認識,閱讀可以喚醒暗墨性認知,當我們讀書時候,原來書里的感覺我也有過,那種模模糊糊說不出來,被別人明確的的文字表達出來,表示了認同,就像孩子第一次被燙到了,原來能形容爐子帶來的痛感一樣,這就是暗墨性認知被喚醒了,當你發現作者與你有一樣的體驗就會對自己形成一種肯定,而獲得認可是人生存的源泉,使確信走在了正確道路上,這種信念是形成人格的基礎。
塑造人格的第三部,通過建立人格系譜,那什麼是閱讀系譜呢,比如巴金三部曲,主題連貫性就是他們的系譜,再比如同一流派的作家風格也可以成為他們的血緣關係,像我寫這篇文章是讀了《閱讀的力量》、《閱讀者》、《閱讀的邊界》、《如何閱讀一本書》等,通過閱讀關聯著作,對某些領域產生了了解,或者說形成了一個觀念就可以建立閱讀系譜,從一本書開始,延伸出到其他作品閱讀,閱讀不但能拓寬面還能把不同的內容,思想聯繫在一起思考,我們閱讀的越多對事物判斷的越多,下決定時就不會那麼武斷,這就是三思而後行。比如需多人失戀考試落榜,為什麼我要遭遇這些事情,想不開就可能做一些傻事情,你可以讀一讀Sufi的選擇,講述了一個女子在集中營忍辱負重的故事,在集中營只能選擇一個兒子或者女兒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與真正的苦難比起來自己這點苦難算點什麼,如果你在沿著《安妮的日記》、《活著》、《平凡的世界》建立一個閱讀系譜並且從中明白,生存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事情值得我們去做,什麼不值得我們去浪費生命,他甚至會影響你對未來道路抉擇,這就是三思而後行,掌握三思而後行的這種技能,是通過閱讀塑造人格的最終的目的,外界的信息相互磨合相互摩擦,一旦這個過程進行完畢,人格就會被塑造出來,轉化為正能量前行。
2、提升我們交際能力
閱讀能提升我們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就是語言溝通,語言溝通的過程很簡單理解對方表達的思想,自己加以處理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閱讀可以這方面的鍛煉,涉及三種能力需要掌握:歸納,替換,分離。
首先抓住話語中的主幹,這是人際交往的王道,通過紅藍綠三彩筆記劃重點,讀到重要的用紅色筆畫下來,相對重要的藍色筆畫下來,覺得有趣的可以用綠色的畫下來,當然如果不知道非常重要的還是相對重要的可以暫時畫藍線,再次閱讀可以分紅還是藍線,時間長了我們可以精確找到最重要的內容能力了,用到談話中可以迅速對方重點說什麼了。
接下來是語言替換,把別人的說話替換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一個翻譯的過程,替換需要大量的閱讀來掌握足夠多的辭彙量才能實現,如果對方說的是抽象內容,你可以具象的話語,反之可以提出抽象的話語。思想交鋒的感覺。
最後一個分離,口語是一個使人靠近的方式,有時候彼此說的越多越說不明白,所以我們還要學會分離的方式,退一步來看問題,這裡說的分離,不是疏遠,而是找到一種媒介來進行表達,寫作就是一個好的方式,雖然寫作增加距離感,但是比起口語寫作更客觀、理性,用文字更加準確的表達,傳遞的信息更加有想像性豐富,使人退一步同時減少了主觀性,增加了客觀視角,更加真實看待事情,有利於彼此的理解,通過練習寫作可以增強溝通能力,掌握寫作能力前提還是閱讀,通過三色筆記法,找出紅色主幹重點,再找出藍色筆畫線的部分抄在紙上,最直觀的理念,你為什麼覺得好,打動你的理由?潛意識有哪些?這是最直接鍛煉寫作的目的。
二、學什麼(目標和內容)
這裡把學什麼分成了主食閱讀、美食閱讀、蔬果閱讀以及甜食閱讀這四大類飲食閱讀,既給閱讀做了清楚的分類,同時也可以藉助飲食來檢查基本的閱讀觀念,比如說偏食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注意避免偏食,保證營養均衡,只閱讀一類書籍對其他知識一無所知,這是思想上的不均衡,也是偏食,健康的閱讀是四類閱讀搭配的。
主食閱讀:米飯,麵條,饅頭這樣的主食讓我們填飽肚子,滿足了我們生存的需要,而主食閱讀指的是那些對職業,生活,心裡等方面提供指導解決現實問題的書,同時是滿足生存的需要,現在提供方法論,如何提升自己書籍大多屬於這一類,好處是可以解決生活里的問題,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解決問題後很容易滿足,講主食閱讀當成閱讀的全部,不會閱讀其他類書籍,但是主食閱讀對接現實的問題,現實的問題是不斷的變化這導致主食閱讀往往對一段時間一部分人有用,過了那段時間這種閱讀就毫無意義了,所以只靠主食閱讀遠遠不夠。
美食閱讀:滿足了基本生存的需求,人會更加註重美味精緻的食物,在閱讀上也是主食閱讀慢慢像美食閱讀過渡,主食閱讀是針對的現實問題,美食閱讀滿足是思想上的需求,雖然美食閱讀往往不直接解決現實問題,而間接性的思考問題的本質,要欣賞美食閱讀自然要求閱讀品味的提高,分不清好壞,一些打著歷史,文學哲學的書籍大行其道,然而是那些經典無人問津。
蔬果閱讀:蔬菜和水果可以提供纖維,幫助消化,蔬果閱讀就是幫助我們消化其他書籍的書,像字典,地圖,百科全書是這一類。
甜食閱讀: 吃甜食不是為了吃飽,也不是為了營養,甜食閱讀不解決現實問題,也不解決思想需求,它提供的是消遣,娛樂,漫畫,武俠推理小說是類的。這種書難登大雅之堂,因此甜食閱讀是浪費時間,但是人畢竟不是機器,適量的閱讀這類書籍可以調劑我們的心情。
理解了這四種飲食閱讀就能解釋很多疑惑,比如說常常有人問,為什麼我讀了好多書,為什麼還過不好這一生,現在我們知道,書有不同的類型,如果一個人只讀漫畫,小說這類甜食書籍,讀不好是當然的,誰見過只吃甜食能活得很好的人呢?
從這裡我們了解到了解決現實問題的主食閱讀;豐富思想的美食閱讀;輔助其他閱讀的蔬果閱讀以及最後消遣娛樂的甜食閱讀,這四種類型各有各的作用,兼顧這四種閱讀缺一不可,四種都要讀那我們讀書的數量和用的時間就不會少,提高閱讀效率就成了我們很有必要做的事情了,下面我們來聊聊怎麼提高閱讀效率。
三、怎麼學(思維和方法)
1、怎樣提成讀書效率
離開學校,步入社會,每天時間都非常緊張,提高閱讀效率就要區分零碎的時間和一整塊的時間,零碎的讀一些報紙、網頁、雜誌盡量把一整塊的時間留給完整的一本書,這是因為你得需要一定的時間進入閱讀狀態,如果斷斷續續讀一本書,思路不連貫,很難深入書裡面的內容。每天的早上和周末最容易進入狀態的時間,有些人覺得自己閱讀效率不高讀完一本書之後視乎什麼也沒記住,更不知道怎麼去應用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理解錯了閱讀和理解與存儲的關係,XX說所有讀過的內容就像把所有吃過的東西儲存體內一樣,不合理,大腦更像CPU而不是硬碟,大腦更擅長運用和思考,不是記憶,更重要的不是記住知識而是知道怎麼找到並調用所學的知識,所以你需要建立一個知識庫,把記憶的工作交給紙和筆電腦硬碟,把寶貴的大腦資源用來管理知識在知識之間建立鏈接,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讓自己隨意調用知識庫里所學的知識。
提高閱讀效率的另一個關鍵是分清主次在有層次的閱讀,歷史上有不同的讀書方法比如陶淵明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朱熹的熟讀精思把這三種讀書方法組織起來就是一套非常好的閱讀術。
甜食類的是書籍為了娛樂消遣不求甚解就好;
主食類的書籍只要觀其大略找出用的知識就好;
美食類的書籍就需要熟讀精思理解欣賞深邃精神的思想;
這種有層次的方法又節約的時間也提高了效率;
蘇軾的讀書法,也可以值得借鑒,他講讀漢書的經驗,第一遍讀書只讀和治理國家相關的內容,第二遍只關注裡面的人物,第三遍只看官制,第四遍只研製兵法,第五遍關心財政,每讀一遍書只針對一個主題,其他的內容一概不管,蘇軾的閱讀方法稱之為主題閱讀,找一個你感興趣的主題,強烈的好奇心回驅使你找出答案能解開你心中的疑惑,然後你在書中挑出跟主題有關的內容集中閱讀,其他內容不用管。也需要跟上面三種方法相融合,因為你面對的是多得數不清的資料,先觀其大略和不求甚解,來判斷哪些是快讀,哪些是重點讀,在熟讀精思,這樣閱讀才有效率掌握一個知識領域。
2、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剛有說到,要把大腦當做CPU用,而方便的調用知識之前建議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是在當前的時代,我們的知識體系是零碎割裂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國人獨有的,另一個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對中國人來說在長期科舉制度的影響下本來已經形成知識體系架構,以四書五經為主,小說為輔,但是到了19世紀,中國開始受到西方文化衝擊,傳統的知識體系結構幾乎崩潰,最早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意思是在文化和制度上還用傳統的那一套,在科學技術上應該像西方學習,張之洞這種說法既割裂了中學和西學,同時也將文化制度和科學技術一分為二,從此中國人頻繁對知識體系切割對待,文言和白話,中醫和西醫,羅馬符號和拼音漢字,繁體和簡體我們的文化被不斷割裂。造成知識架構被割裂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共有的,到了20世紀,人們的科技越來越高深每個領域越分越細,專業的壁壘越來越高,人們只能在小的領域做到精通對其他領域就不是很了解,在知識零碎的今天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就成了一個很有必要的事情,這個知識體系應該是又博大又精深的,既對不同的領域又有不同的專長,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是先追求博大呢還是追求精深呢,胡適先生給了我們答案,用自己的專業作為精深在逐漸接觸間接相關再次接觸不相關的,就像水面的漣漪一樣,以一個中心圓向外擴散,這樣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又牢固又有層次,以自己專業作為中心之所以重要是以它為中心點,今天處在一個龐大無邊的知識深林里,如果沒有旁邊的知識體系做參照很容易被眼花繚亂的知識體系弄暈迷失方向,那怎樣建立自己的專屬閱讀呢?不妨可以考慮主題閱讀的方法先找出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然後挑選出跟這個話題有關的書,再用我們剛剛提到的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的方法,篩選出你認為重要的在熟讀精思,讀完你對這個領域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你會知道讀哪些書設定一個時間表將它們讀完,讀完之後最好是找這個領域的專家探討一下,已檢查最近的成效,經過這麼一套訓練你就懂了自行運用的方法,懂了自己在知識深林里開路的能力再也不怕迷失方向了可以盡情探索。有了自己的閱讀方法,就不用想著要不要帶著目的進行閱讀這個問題,漫無目的閱讀可以輕鬆加愉快,但是留下的是不成形狀的零碎碎片用處不大,不過對於已經建立閱讀體系的人而言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有專門的基礎知識體系中心,新的知識碎片可以填進這個體系里形成這個整體,掌握了自己開括知識體系的方法之後就可以進一步探索知識深林了,這時既可以往前進一步也可以往旁邊邁一步,往前進一步是在所屬喜歡的領域繼續專研去挑戰那些原本複雜的超過自己本身的能力所沒有觸及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覺到吃力費勁,這種想全力解決問題又有一點想逃避問題的狀態會讓自己的心智迅速成長。
有了知識體系就可以進一步攀登了,在閱讀上有7道階梯;
在第一層階梯上關心怎麼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會讀:職業、健康、理財、勵志等方面的書。
到了第二層會關心怎麼和自己所愛的過的更好,所以會讀:心裡、愛情、婚姻、家庭以及親子等書籍。
第三層會讀一些抽象的美好,像哲學、宗教、科學之類的書籍
進一步到第四層,會了解我們的社會思考社會是怎樣運行的,一個小的組織又是怎樣運作的,這時你對人性和社會機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到了第五層階梯,開始理解和欣賞想法跟你不同人的思想,你不在狹隘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而是以包容的心態理解身邊人的思想並且發現他們的散光點。
進入第六層階梯,體驗知識相互激蕩的美好,不同的知識體系相連接,形成一片巨網,可以在知識森林裡隨意漫步舉重若輕,我們經常所表達聽到的融會貫通。
最後成功登上最後一節階梯,感受到了宇宙之美,超越了一切時代和人生。
小結:從開始的為什麼學、學什麼到最後的怎麼學,這一步一步找資料,所接觸的生活,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融合在一起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真是不易的一件事,希望我們能產生彼此共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