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共鑒: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基本特徵

聯合共鑒: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基本特徵

1 人贊了文章

西周早期出現了新的器種和器形,主要表現在飪食器方面,如方座簋[guǐ]、簠 [fǔ],樂器方面有鍾,兵器方面有劍。西周早期銅容器如鼎、鬲、甗[yǎn]等的腹部深度較商代晚期為淺,凡是柱足者,不如商代晚期青銅器柱足那樣粗壯。器壁也稍薄,不如商代晚期厚重。

紋飾方面有較多變化。一是出現一些新的紋飾,如蝸紋(或曰卷體夔[kuí]紋),只存在於西周早期,有很好的斷代指示作用;還有雙尾龍紋、兔紋;二是原有的一些紋飾,如牛紋、鳥紋、鳳鳥紋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本期的主要紋飾;三是傳統的饕[tāo]餮[tiè]紋、夔紋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數量有所減少,形態也有改變,不如商代晚期那樣森嚴可怖;四是作為襯底的雲雷紋減少,紋飾不那麼繁縟,顯得疏朗;五是滿花器減少,器上紋飾多呈帶狀形式。

青銅器最有特色的變化在於銘文。銘文字形書體近於商代晚期,為波磔體,青銅器在墓葬中的組合形式已由商代晚期的觚、爵為中心的重酒組合形式轉為以鼎、簋為中心的重食組合形式。酒器中突出尊、卣,常見一尊二卣(一大一小)組合,觶則代替觚與爵相配置。

鑄造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商代銅器圈足上常見的十字或方形鏤孔到此絕跡,澆鑄時芯范懸封方法己基本解決,鼎足與器腹之間已不相通。

西周中期

商代的重要禮器如角、觚、斝、瓿已退出歷史舞台,爵、觶、方彝、觥至本期末也基本絕跡,以鼎為中心的禮器系統已經確立,列鼎列簋制度已經形成。新出現食器盈及水器匝。樂器有很大發展,鐘的數量明顯增多。

容器如鼎、鬲、瓿的腹部進一步變淺,變得寬侈。凡柱足者,足的內側開始凹陷,橫截面由圓形向半圓形演變,柱足向馬蹄形足演化。

紋飾上,商代佔主導地位的饕餮紋,已很少見,即使存在,其構形簡單,多無雲雷紋襯底,往往沒有裝飾在器物的主要部位。乳釘紋、蟬紋、各 種雷紋漸次退出歷史舞台。垂冠大鳥紋與分尾鳥紋盛行,成為斷代的主要依據之一。更重要的是新紋飾的出現,如環帶紋、重環紋、竊曲紋,與繁縟的商代紋飾不同。它們構圖簡單,線條清晰,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青銅器銘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器上鑄銘現象較早期普遍,長篇銘文數量增多,對研究西周祭祀、征伐、冊命、土地、法律制度有重要意義。銘文格式日趨規範化,書體也由早期的波磔體演化為整飭的玉箸體。

西周晚期

商代的絕大部分酒器至本期已絕跡,大型酒容器唯有圓壺和方壺,而飪食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列鼎列簋制度日臻完善,簠、盨、鬲、鋪等數量增加,在禮器組合中的 作用提升。盤、匜組合穩定,在禮器組合中的地位日見重要。鍾由早期的三件一組編鐘發展到本期八件一組的編鐘。重要的窖藏多見編鐘。

本期容器如鼎、鬲、甗等的腹部較中期更為寬侈。凡器有足者,多呈現為馬蹄形,較為肥大。

在中期新出現的波曲紋、重環紋、竊曲紋,至本期己占統治地位。包括饕餮紋、鳥紋在內的寫實的動物紋飾,幾乎消失殆盡。商代以來紋飾的神秘氣氛消失了,呈現出一種樸素明快氛圍。但由於紋飾種類少,這幾種紋飾又缺乏結構的多變性,裝飾顯得單調、呆板,顯然藝術價值遜色多了。

青銅器的價值主要在銘文。至此,商周青銅器銘文發展到顛峰時期。商周時期的長銘銅器大部分在本期,最長的銘文是毛公鼎,有497字。這些長篇銘文是研究 西周歷史的第一手寶貴資料。銘文書體至此已形成標準的玉箸體,而且銘文行款整齊,有些還打有界格,顯然這一時期形成了中國有特色的方塊字。

可見西周晚期隨著王朝的衰落,青銅器也在走下坡路。

聯合共鑒專註於古玩藝術品鑒定服務,是藝術品鑒定、古董鑒定、古玩鑒定、書畫鑒定、青銅鑒定、瓷器鑒定、玉器鑒定的專業鑒定機構。


推薦閱讀:

TAG:人文 | 青銅器 | 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