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
7 人贊了文章
新加坡最近有部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無關階級》頗流行,其中關於教育分流制度的6分鐘訪談更是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人們容易對情緒化的片段產生共鳴,特別當它涉及是階級、歧視、兒童等等的時候。有些片段,對於長期生活在新加坡的人會感覺很正常,因為我們很清楚知道它背後相關的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但對新加坡不了解的人,看到這些片段,則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
借用這幅新聞照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基於片面信息做解讀是多麼的具有誤導性:
我會發現很多不同觀點的衝突是源於各方了解到的信息不同。我們不能簡單的說誰的觀點就是對,或者說誰的觀點就是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是基於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做出的合乎邏輯的判斷。
掌握的信息不同,判斷也會截然不同。表面的觀點衝突若是源於掌握信息的不同,當各方信息充分交換之後,人們或許會發現,其實是「誤會一場」。
故此,信息的獲取與傳播尤為重要;我這裡希望提供關於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更多信息以及我自己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關於紀錄片 Regardless of Class
Channel NewAsia亞洲新聞台的這部紀錄片《Regardless of Class 無關階級》實際上是Regardles系列的第三部,前兩年的兩部分別是《Regardsless of Religion 無關宗教》以及《Regardless of Race 無關種族》。
這系列應該是由OnePeople.sg製作,該組織的目的在於促進新加坡社會的種族和諧,並以各種項目、活動讓不同族群更好的融入。
新加坡的種族和諧、宗教和諧一直都處理的很好,有問題,但不大;所以,OnePeople.sg今年就來講階級 - 這個他們認為現在可能對新加坡社會更嚴重的問題。教育分流是片中探討新加坡階級分隔時帶入的部分探討。
OnePeople.sg看上去像是個網站,似乎是民間媒體行為;但其實不是,這些可以認為是新加坡政府行為,首先來認識一下記錄片中的印度帥哥主持Janil Puthucheary:
普傑立醫生可不是什麼電視節目主持人,也不僅僅是OnePeople.sg的主席,他目前真正的身份是新加坡國會議員 + 交通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
他亦是新加坡的前教育部政務部長(政務部長還不是部長,但年薪是近五百萬人民幣噠~下次我再來寫新加坡官員的薪資)。
光知道這點後,我們看待這部紀錄片的觀點是不是已經可以不一樣了?
小三分流
新加坡教育體系中,最容易被抨擊的就是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分流。
三年級?!10歲不到的孩子就要面臨人生軌道轉捩?殘忍!歧視!等等等等,道德高地是很容易站上去的。
小學分流確實有其各種問題,但是!抨擊小學分流制度上這事,新加坡人自己至少在十六年前的2002年大張旗鼓的幹了!新加坡著名導演梁智強(簡單理解為新加坡的馮小剛吧~)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電影《小孩不笨》:
《小孩不笨》電影海報
《小孩不笨》又拍了續集、電視劇,當年在新加坡絕對是現象級的作品,影響深遠:
- 2004年,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將小學三年級EM1、2、3的三個分流合併成為兩個
- 2006年,則又再宣布EM分流制度廢除,換成5、6年級的不同科目
小三分流?十幾年前就改掉了啦~要說現在的話,新加坡小學生連期中考都不用考了:
教育部也將從明年起率先取消中一生的年中考試,並在2021年底前,逐步廢除小三、小五和中三的年中考試。
-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 2018年09月29日
新加坡小學到底分的是什麼流?
雖然EM分流制度十幾年前就改掉了,屬於陳年舊事;但這裡,我還是想再具體介紹這個制度,這要從上世紀70年代年講起。
我認為當我們在評價制度好壞的時候,需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的考慮;環境是會持續改變的,過去的好制度,可能是將來的壞制度;現在的壞制度,也能是將來的好制度。
新加坡一直以來強調的是雙語教育,即英語 + 母語(中文、馬來語、淡米爾語等);而語言教育,更是小學基礎教育的重點。
1972年的時候,新加坡小學畢業考,英語與母語這兩科的分數比重比數學、科學兩科高一倍。
1980年制度修改,英語、母語、數學、科學四科分數各佔畢業考的25%。
中國大學生英語考四六級都不容易吧?新加坡小學生從小就被要求同等的掌握兩種語言;而且,最重要的那個語言,是英語,而不是母語!
大家可以理解為當年新加坡人小學畢業,就得過四、六級英語;然後,還有語文。
殘酷?當然殘酷。一個小國家,多族群,彼此語言不通,溝通都溝通不了。
新加坡是沒有資格像香港一樣,去提倡「母語教學,事半功倍」的。
我絲毫不懷疑李光耀當年會冷酷無情的說:「雙語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語言教育搞不好,國家掛了;誰會來救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美國?聯合國?殘酷嘛?世界就是這麼殘酷。新加坡人不逼自己,還他媽的能怎麼辦?!
殘酷的小學語言考試,自然會逼得更多新加坡人更好的掌握兩門語言;但是小學畢業考試,語言沒考好的人,直接就無法升讀中學了。
EM分流
1992年,新加坡教育部在小學引入EM1分流制度,EM:English Mother-tongue 英語與母語。
EM 1/2/3分別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源流,其它科目基本都一樣,只是母語的要求不同;母語學不好,是可以算了的;但英文不行。
殘酷嘛?當然殘酷。
有了EM分流之後,那些被逼著學好英語的小學生,如果讀得太吃力,還可以選擇放棄一下自己的母語;母語不好,不要緊,中學還是可以繼續讀。
EM等分流制度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是提高了全民的升學率。
全面看分流制度
新加坡中學的Normal / Express等分流所做的劃分,重點實際上也是在語言上,頂尖的那些學生,搞定雙語還不夠,還可以去搞三語!
回到《Regardless of Class》這部片子,它亦有採訪了中學名校聖公會的一名教師,藉以表達對分流制度的高度認可:
The rational of streaming wasnt we are going to choose the best and train the best. The ratioanl was every student has diferent learning curve.
And from one perspective streaming has been hugely successful, because if you look at dropout rates now. The rate,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complete ten years of general education, I think is something like 99%。Thats huge!
分流制度的理念不是說我們要挑選最好的學生,然後培養他們;它的理念時不同學生擁有不同的學習曲線。而且,我們可以來看分流制度的巨大成效。我們來看現在升學率,完成10年普及教育的人口比率,應該是99%。這很牛X!
(上面的提到的99%這個比率,應該類似於中國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率」)
高才教育
小學的EM分流現在雖然取消了,但在小三的時候,還是有一個「高才教育計劃」的篩選考試,會篩選出1%的學生出來,這裡直接摘選新加坡教育部的小學教育介紹手冊中「高才教育計劃」的介紹:
為資優生而設的計劃
高才教育計劃是為天資優異的學生而設的課程。您的孩子在小三時,學校將會邀請他參與篩選測試,測試分為兩個階段進行,以考核他是否具備參加高才教育計劃的能力。獲選參加高才教育計劃的學生,將分配到指定小學,參加從小四到小六的課程。高才教育課程是建立在正規學科教學的基礎上,由教育部高才教育處經過精心挑選和培訓的教師負責教導。高才教育計劃的學生在上正規科目的課程如母語、體育、美術和音樂課,以及德育在於行動的項目以及課程輔助活動時,都有機會與非高才教育計劃的學生交流。他們每天一起學習、做作業和玩樂。
在特定科目具有優異的能力,但沒有獲選參加高才教育計劃的學生,將有機會參與校方或教育部在上課或放學後舉辦的深廣課程,更深入學習有關科目。
小學三年級太小了?不足以找出高才?來~小謝耳朵的眼神感受一下:
因材施教
更加複雜的分流是在中學、中學後階段,我們來看新加坡教育部中學介紹手冊中的一覽表:
點開看大圖的話,會發現雖然河流眾多,但百川歸海,條條河流通大學、通職場。
沒有「一考定終身」,沒有誰被「剝奪上大學的權利」;成績不好?不想壓力太大?那就讀慢一點;當然,就算讀得慢也得需要能過各級考試。
中學普通源流就一定比快捷源流差?不見得:
要求取消分流制度的人是在假設所有學生都希望進入快捷源流,但事實上有些學生或許比較喜歡普通源流的學習進度。
- 新加坡教育部部長 王乙康 2018年5月15
因材施教,相信不同的學生擁有不同的學習曲線,這是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理念。
追求「平等」,認為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在同一套教育體系下學習,那恐怕是民粹主義的理念。
什麼是好學校?
有的人會說,分流制度是讓好學生去到了好學校,好上加好,進一步加劇了劃分。
但是,究竟什麼是「好學校」?
設施好,師資好就是好學校?
如果這樣的話,新加坡教育部高調宣揚的是:「新加坡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
新加坡所有政府學校的基礎設施、師資力量都很好。
我身邊就有不少同學投身新加坡教育,有的在名校,有的則在所謂被認為普通的鄰里學校。那些在名校教書的同學比在鄰里學校的更厲害?我不這麼覺得。
況且,他們在一所學校教幾年之後也是會被教育部調派到不同學校的。
政府更加重視的學校就是好學校?
如果政府投資的錢代表重視程度的話,那麼,新加坡政府現在投資資金最多的,是上面一覽表中最底部的專科學校:
教育部目前為雲錦中學、裕峰中學、北爍學校和聖升明徑學校四所專科學校注入最多資源,投入在每名學生的資源每年達2萬4000元左右,其次則是普通(工藝)源流和普通(學術)源流學生,每名學生所獲資源分別為約2萬元和1萬5000元。
相較下,其他政府學校、政府資助學校,以及自主學校的學生,每人獲得少於1萬5000元。- 王乙康: 保底不封頂是我國教育理念 2018年7月12日
有好學生的就是好學校?
新加坡最優秀的學生是那些獲得獲得政府獎學金的學生:
公共服務署每年頒發的獎學金也嘗試給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而該獎學金由萊佛士書院和華僑中學學生壟斷的情況已有改善,比率從2007年的80%,降至去年的60%。
- 同出自: 王乙康: 保底不封頂是我國教育理念 2018年7月12日
而新加坡最頂尖的學生 - 那些將來要當新加坡政府領導人、部長的,則是拿總統獎學金的學生:
今年共有五位優異學生獲頒總統獎學金,相較於去年總統獎學金得主皆來自「名牌小學」,今年得主的教育背景顯得多元,他們的求學之路都是始於鄰里小學。
《總統獎學金得主身上看到的信息》 - 聯合早報社論 2013年8月19日
所以,什麼是好學校?
最後
我想說有了區分,就有比較,而又比較,則有會有攀比;有了攀比,則又會有鄙視;最後甚至可能會出現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他,他看不起你這樣循環的鄙視鏈。
這些,都源自於我們自身的主觀想法;這是人性。
人性影響著新加坡教育,影響著新加坡社會,影響著所有的社會。
微笑面對人性吧~
題圖:截取自新加坡教育部中學教育介紹手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