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危機與「大繁榮」
《史鑒》總11期 《改革開放史》第11期
我們總喜歡樂觀地將「危機」拆解為「危難」與「機會」。的確,經濟形勢有浮有沉, 「只要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大潮來了,哪管他是不是裸泳」這樣的話語並不少聽見。但是機遇往往只有少數人能抓緊,更多的人只能無奈地被大潮「淘盡」。個人的努力不及歷史的進程,不及社會的規律。這便是殘酷的現實。
一
2008年初,鑒於2007年樓市發展過熱,國家開始調控,部分一線城市呈現有價無市的跡象,行業開始恐慌,眾多房地產企業表達了對市場前景的消極看法。而就在樓市的走向迷茫時,大洋的彼岸傳來了壞消息。
2007年2月,滙豐銀行宣布北美住房抵押貸款業務遭受巨額損失,次貸危機開始爆發。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隨後有大量的次貸公司停業。8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對沖基金倒閉,其後大量投行與證券公司爆出巨額虧損。到了2008年3月,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市場的信心終於到了臨界點。9月15日,美國排名第四的投行雷曼兄弟破產,次貸危機到達高潮。
最初,中國就像隔岸觀火一般,遠遠地觀望華爾街正在出演的大戲,殊不知危險正在逐漸蔓延。當時,政府對經濟的基本論調還是要防止經濟增長過熱,要在經濟發展與通貨膨脹之間尋求平衡。這樣的論調落實到政策上,便是控制貨幣投放和一支股市與樓市的投機泡沫。後來,當金融海嘯到達亞洲東岸時,中國便著急了。
就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的第二天,中國央行便宣布下調貸款基準利率(促進貸款)。可以說,從2008年9月16日開始,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發生了「大掉頭」。10月,為了刺激房地產,財政部宣布降低與購房相關的各類稅率,同時央行宣布進一步置業貸款利率下限,並將首付比例調整為20%。整個第四季度,央行連續五次降息。
2008年12月,政府提前發放3G牌照,批複上千億元支持3G網路的建設;從2008年底到2009年初,發改委一口氣批複了28個城市的城軌規劃,總投資超過萬億元。要知道,上半年,存款準備金率連續提高四次(抑制貸款),並且各行業的投資活動都有明令壓縮。政策如此大轉彎,實在是歷史罕見。
二
就在政府緊急應對之際,經濟狀況開始出現不良現象。2008年11月,中國進出口增速突然暴跌,出口增速從10月的19.2%下降到-2.2%,進口增速則從15.7%下降到-17.9%。同時,工業企業增加值、鋼材產量、發電量都發生了大規模下降。更觸目驚心的是上證指數從去年10月開始,在一年之內下跌70%,平均每位股民虧損13萬元。
在這樣令人焦頭爛額局勢下,「保八」,也即保證GDP增速不低於8%成為廣泛討論的話題。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了這麼久,開始回調是正常的,甚至應該有更大的回調來平衡之前的過度繁榮。也有人認為居民對經濟增速有切身感受,如果增速低於了8%便會引發一連串的社會事件。最終,政府選擇將GDP增速8%視為中國經濟的生命線。
從2008年第四季度實行一系列貨幣刺激政策開始,到2009年6月,中國新增貸款總量達到了8萬億元。相似的,3月,美聯儲宣布向市場投放1.15萬億美元用於購買不良資產,這在當時大約相當於7.8萬億人民幣。
三
除了貨幣政策之外,一次極其龐大的產業刺激計划出台。2008年11業餘9日,中央宣布將強力啟動拉抬內需計劃,將在兩年內擴張投資4萬億元,日後被稱為「四萬億計劃」。2009年2月,鋼鐵、汽車、船舶、石油化工、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及物流,共計十個重點產業被納入產業振興計劃。股市方面,中央加快了創業板的開板進度,首批即有28家公司上市,平均市盈率達56.7倍,遠高於全部A股的市盈率。
四萬億計劃、產業振興計劃及創業板的推出,表現出政府對待經濟衰退時的激進態度。「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強力的刺激下,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大環境里,中國經濟獨樹一幟,保持堅挺。然而此時,依然保持冷靜的是經濟學家們。諸多主張「有限政府」的經濟學家對政府的行為表示質疑、不滿,甚至發出警告。大規模刺激的確會帶來快速的空前繁榮,但之後會發生什麼?到時候又該怎麼辦?無人回答。
四
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率先反映在土地價格上。2009年,全國各大城市地價紛紛上升,年底統計得本年全國土地出讓金總額達到1.5萬億元,佔GDP的4.4%。需要注意的是,此刻距離2003年僅僅過去了6年。整個社會似乎忘卻了當時土地價格與樓市價格飛漲形成的惡果。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府從在「搞地皮」這件事上進行反思……
2009年末,我們可以看到,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7%,其中第一季度增長6.2%,第二季度增長7.9%,第三季度增長9.1%,第四季度增長10.7%。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市場貨幣流通量(M0)3.8萬億元,增長11.8%;廣義貨幣(M2)餘額60.6萬億元,增長27.7%。兩者的增長趨勢有著極高的相似性,那麼其中有多少成分是靠貨幣刺激得來的?實質性經濟增長又有多少?
沒有人知道,如此美好的數據,還可以持續多久……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