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籍】我們為什麼會發胖 | 上
來自專欄大瘦教24 人贊了文章
推薦書籍 第223期
其實,減肥真的是很玄妙的事情。
大家也見過吃的很多仍然很瘦的人,也見過喝涼水都長胖的人。觀音也是,我們做減肥打卡平台,見過的減肥形態也千千萬萬,發現同樣的體重同樣的減肥方法,有人可以一個月減重17斤,有人一個月減重8斤,而有的人可能一個月減重才2斤。在執行程度大差不差的情況下能夠產生如此差距,觀音越來越覺得一個人的基因,體質,習慣佔據的作用真的很大。
大家在減肥中有沒有想過,自己為啥發胖呢?
這個問題,我在這裡推薦一本書,叫做《我們為什麼會發胖?》,作者叫做陶比斯,他花了10年,全面調查了一百多年來減肥科學的文獻和最前沿的實驗,終於發現了肥胖背後的真相和科學減肥的唯一做法:肥胖者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營養來滋養身體,此時盲目少吃,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不可逆的傷害。要想一次性徹底減肥,必須先優化營養結構,不在於吃多少,而在於吃什麼、怎麼吃。
這本書問世後,美國政府決定重新制定健康減肥新標準,陶比斯本人也因此三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作者獎。
最近觀音讀完了這本書,來和大家分享下裡面的內容和觀點。在減肥這條路上,你只有從內心認知到減肥的原理和科學真相,你才能去更好地對待自己和食物的關係。
主要內容一覽:
- 富使人胖還是窮使人胖?
- 節食減肥好嗎?
- 運動減肥管用嗎?
- 每天少吃20卡路里能瘦嗎?
- 為啥我喝涼水都胖?
這本書伊始,陶比斯就提出了一個大的話題,這個話題就是——
我們會發胖,
究竟是什麼原因。
他反駁的了一個主流觀點——「我們會發胖,是因為攝入的卡路里多於消耗的卡路里——換言之,就是因為我們吃太多了」。
簡單說,陶比斯覺得發胖,不是因為吃的太多,而是吃的不對。
1
首先陶比斯提出了一個質疑——到底是富裕使人肥胖還是貧窮使人肥胖?
他的觀點是貧窮使人們肥胖。為此他開始舉證。
△
他舉的第一個案例,是兩位人類學家(一位叫做羅素,一位叫做赫爾德利卡)對皮馬人進行的獨立研究結果。我們來看看這個案例。
這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印第安部落的皮馬人的案例。
19世紀50年代之前,皮馬人生活一直非常富饒,種植各種農作物,飼養牲畜和家禽。50年代後興起淘金熱,移民將當地的生活環境破壞了,爭奪資源,所以皮馬人一直處於「饑荒年代」的時期。然而他們的體重卻一直在上升。
寫到這裡,大家都會覺得很奇怪,為啥饑荒時代,皮馬人體重還一路上升呢?
接著看==。
羅素和赫爾德利卡在20世紀初來的時候,這個部落還在種植各種能種的莊稼,但是現在,被搶奪了資源的他們卻只能依靠政府的補給維持每日的生計。
根據當時的具體條件,饑荒時體重應該會減輕,而不是增加或者保持不變。如果是因為政府補給比較充足,那麼為啥他們生活富饒時沒有變胖,反而在接受補給時變胖呢?
答案可能在於皮馬人胖不是因為食物的份量導致的,而是食物的種類導致的。
羅素寫道:「顯而易見,在他們的食物里,有些物質會引起肥胖。」赫爾德利卡同樣認為,考慮到皮馬人不穩定的生存狀態,他們應該比較消瘦。因此,他說:「很明顯,印第安人之所以會肥胖,食物只是間接原因。」
所以,他們推斷很有可能食物的類型就是造成肥胖的元兇。
早期,皮馬人吃自己種植和飼養的穀物和肉類,類似於原始人飲食,而「饑荒年代」遵循的是「白人的食譜」,基本都是白面以及大量的糖等。
而這些可能是肥胖的關鍵因素。
△
之後陶比斯給了第二個案例,兩位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研究了一個美洲土著部落——蘇族人。
這些蘇族人的居住條件相當貧困,幾乎沒有自來水,沒有任何衛生條件,15個家庭里有32個小孩,主要靠政府救濟的麵包和咖啡生活。(他們的貧窮就像是咱們國內的大山溝里的貧困狀態)。
然而,雖然那麼窮,但是蘇族人的肥胖率卻高得驚人——根據芝加哥大學的報告,保護區內40%的成年女性、25%的男性和10%的兒童可以被稱之為明顯肥胖。
這麼窮,竟然有這麼多超重人群?簡直不可思議。這是為啥呢?
這是因為,蘇族人的飲食大部分來源於政府補給。政府補給通常都是怎麼廉價怎麼方便怎麼來,只提供麵包和咖啡,缺乏卡路里、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而麵包和咖啡都是大量的糖分。
這些飲食也造成了很壞的後果——「儘管缺乏相關的數據,觀察者再粗心大意,也不會不注意到在這些家庭中蛀牙、弓形腿、眼病和失明的普遍程度。」
△
陶比斯接著舉例,第三個案例——1951年,義大利的營養學家安塞爾·基斯研究了那不勒斯人的飲食和健康問題。
他的研究報告里有一段是——「那不勒斯人一般每周吃一到兩次瘦肉,幾乎沒人知道黃油,除了咖啡奶精和嬰兒奶粉,沒人喝牛奶。上班族的早餐通常是半條塞滿烤生菜或菠菜的長麵包。他們每天都吃義大利面,平常也佐以一些不加醬汁的麵包,25%的卡路里來自於食用橄欖油和葡萄酒。沒有證據表明那不勒斯人營養不良,但勞動階級中的女性的確很胖。」
當時是二戰,大多數那不勒斯人都極為貧困,人們很少吃肉,只能通過麵包,義大利面來飽腹。
正是這位營養學家成功地說服我們去相信,我們攝入的脂肪和血液中的膽固醇引發了心臟病的危機。
△
案例——1959年,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
美國黑人中,18%的男性和30%的女性為肥胖人群。家庭人員每周的現金收入從9美元到53美元不等,相當於今天的每周65美元到390美元。
△
案例——1974年智利。
一位來自聖地亞哥天主教大學營養學家的報告稱,根據對3300名工廠工人(絕大多數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調查,「僅有」11%的男性和9%的女性屬於「嚴重營養不良」,「僅有」14%的男性和15%的女性屬於「嚴重超重」。45歲以上的人群中,近40%的男性和50%的女性肥胖。他還提到了智利從20世紀60年代起的調查研究,註明「農場工人中(肥胖)發生率最低,辦公室職員最胖,但貧民區的居民一般也很胖」。
之後陶比斯按照時間順序舉了很多案例,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
他認為,①貧窮會使人肥胖,②胖不是因為吃的多,而是吃的食物不對導致的。
2
之後他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節食減肥好嗎?
他引用了一個研究結果。
△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著手調查一些影響女性健康的關鍵因素。(在當時花費了近10億美元),其中一項調查是——低脂肪飲食是否(至少在女性中)能真的預防心臟病或癌症。為此,他們隨機選取了20000名女性,建議她們遵循低脂肪飲食,多吃果蔬和粗糧。據調查這些女性平均每天「少吃」了360卡路里。
結果呢?
節食8年後,這些女性每人平均減輕了1千克,而平均腰圍卻增加了。這表明,她們減少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組織!同時,調查人員還指出,低脂肪飲食不能預防心臟病、癌症或其他疾病。
這種情況怎麼可能發生呢?按理說每天少吃360卡路里,三周就可以減重1kg了。為啥8年啊!才減了1kg!
研究人員說有兩種可能,一是這些女性對自己熱量估算有很大偏差;第二個結論就是,即使她們多年節食,也不能減重。由此可見,可能就算長期節食減肥,也是無效的。
△
之後陶比斯又舉了三個實驗案例。
一是1959年,心理學家艾伯特·斯圖卡特的經驗。斯圖卡特在自己的診所對100名肥胖患者開了「平衡飲食」的處方,要求他們每天只攝入800到1?500卡路里。結果僅有12人減輕9千克。斯圖卡特還寫道:「治療結束後2年,僅有2名病人能維持他們的體重不反彈。」
二是塔夫斯大學2007年的評估,為肥胖人群提供低卡的飲食處方,結果發現節食減肥開始的6個月內可以減輕4到4.5千克,但是一年後,減輕的大部分體重會再次反彈。
三是一份來自哈佛大學和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他們招收了800多名肥胖者展開調查,並隨機為他們分配了四種節食減肥食譜中的一種。這些食譜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比例有細微的差別,但對調查對象每天少吃750卡路里的要求卻基本相同。
參與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平均超重22千克,但結果呢,平均每人僅僅減輕了4千克。然而,大部分參與者在一年後體重又反彈了。
總之!
他認為,節食減肥是瘦不下去的,即使當時體重下去了,也很容易在後期反彈回來!
3
運動減肥,真的管用?
陶比斯的觀點是不能。
首先他分析了前文說的內容,在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越窮的人可能越胖。同樣,他們越窮,越有可能從事體力活動的工作,而他們每天消耗的能量更加多,卻還是依舊在發胖。
再者在美國19世紀70年代到2005年,健身俱樂部行業的收入從2億美元激增到了160億美元,然而,這個階段,美國社會的肥胖人群和超重人群也越來越多。陶比斯說,「體育鍛煉的爆發和新健康革命的興起不是應該讓瘦子越來越多嗎」?
△
為此他引用了一個例證。2006年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統計學家保羅和斯坦福大學學者彼得收集了13000名《長跑世界》雜誌的訂閱者的詳細信息,將他們每周跑的里程數與他們每年的體重變化做對比。一開始,那些跑得最多的人似乎體重最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的長跑者都會越來越胖,甚至那些一周跑64km的長跑者也逃不過肥胖。由此可見,並非消耗熱量越多,我們的體重就越輕。
陶比斯也說了,我們增加了運動,那麼食慾也會被喚醒,人體需要多攝入能量來補償它增加的消耗。
總之!
他認為,無論是工人還是普通的健身人群,一旦你每天的消耗量增加上去,你的食慾也會被打開,這樣會導致你吃的更多,同時也會變胖。
4
20卡路里幫你減肥是彌天大謊。
20卡路里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宣稱的,它就是告訴你稍微降低食物中的熱量攝入,多運動,就可以瘦了。
但是陶比斯提出了一個質疑——為啥少吃多動,但是肥胖人群還是隨處可見呢?
因為20卡路里真的太少了,顯然少吃幾口是沒有辦法讓你瘦的。
總之!
陶比斯認為,每天少吃20卡路里根本沒法幫助你有效減肥。
5
喝涼水也胖,為什麼是我?
這裡是問為啥同樣是一個人,有的人會長雙下巴,有的是手腳肥胖,有的是腰間贅肉,有的是大屁股;或者是有的人是巨乳,而有的人是平胸?還有我們常說的梨型身材,蘋果型身材,倒三角身材,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為啥每個人的脂肪會長在不同位置呢?
陶比斯認為這是基因導致的,基因決定了怎麼分配熱量。
△
為此他舉了個肉牛和奶牛的例子。
安格斯牛是一種肉牛,這種牛很肥碩,牛肉富含脂肪,而澤西牛是一種奶牛,這種牛比較瘦,皮膚下肋骨突出,但是乳房卻相當飽滿。
這是為啥呢?是對草的營養吸收不一樣?是它們運動作息不同?是它們吃草份量不同?
歸根到底,我們希望澤西奶牛把攝入的能量拿來產奶,安格斯肉牛把能量轉為肌肉。
所以,一種解釋是,這種基因並不決定它們攝入多少熱量,而是決定這些熱量怎麼用。
△
陶比斯又舉了一個反對卡路里攝入與消耗平衡的觀點案例——男性與女性發胖的部位不同。
在胖子里,男性的脂肪通常堆積在腰部以上,形成啤酒肚;而女性則堆積在腰部以下,導致屁股和大腿肉多。
青春期後,男人會變得更高,肌肉更發達,也更瘦。而女人則會在胸部,臀部,大腿處開始囤積脂肪,這不是因為男人和女人調整了飲食結構導致的,而是因為他們分別自帶的基因鎖導致的。
△
第三個案例是「漸進式脂肪營養障礙」的罕見營養失調綜合征。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大概有200多例這樣的脂肪失調人群,基本都是女性。她們普遍的特徵是,上半身毫無任何脂肪,而腰部以下的脂肪卻嚴重堆積。
有一個病患者從10歲開始臉部脂肪就開始流失,15歲的時候身高162,體重83kg,按理說應該是被定義為肥胖。然而,她的上半身和馬拉松領跑者一樣瘦,而下半身卻和相撲運動員一樣胖。這顯然可見,她的胖瘦和她的食量還有運動量毫無關聯。
不僅如此,就拿現代人來說,很多人感染了HIV艾滋病後,他們的手臂,腿部和臀部都乾瘦如柴,而卻會出現雙下巴,背部贅肉增加,有的男人甚至連胸部也會變得豐滿的情況。其實這也是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基因發生了改變,才會產生脂肪增長位置偏差。
總之!
陶比斯因此認為,我們胖不是因為吃的太多,我們瘦也不是因為吃的太少,我們不應該把肥胖歸咎於此。往往有時候基因才能決定你的胖瘦和脂肪分布。
。
。
按照陶比斯的觀點,減肥這個事,歸根到底,有很大一部分是基因問題,這是我們無能為力去改變的(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沒準有生之年可以改變哈哈)。
不過現階段吧,基因問題還是沒法改變的。那該怎麼改變發胖的命運呢?
我們第二部分會繼續探究這個問題,觀音會把這本書里的觀點和內容繼續總結給大家。
關注公眾號——大瘦教
1. 減肥
暴食、斷食、復食、反彈、平台期、控制食慾、運動、戒斷、辟穀、催吐、體脂率,基礎代謝,身體體質、低卡飲食、代餐食物、減肥零食。
2.健身
科學減脂、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局部瘦身、九種體質分析,體質調理,時令養生,低GI食物。
3.明星減肥
明星保持體重方法,演員減重方法,超模食譜,模特的飲食方式,網紅的減肥方法,韓國藝人體型管理。等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