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的銀行理財,錢最終投向了哪裡?
來自專欄溪蹤投研1 人贊了文章
這是 溪蹤投研 第 015 篇文章
2018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作為普通投資者,竟然有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股市低迷、樓市降溫、國債破四、P2P崩盤、匯率貶值……到底應該把錢投向哪裡?
不少謹慎的投資者已逐漸從高風險領域撤離,把目光重新投向銀行渠道。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和三方理財總規模已達150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29.54萬億元,是除儲蓄之外,投資者最普遍配置的產品。然而,購買銀行理財的錢,最終投向了哪裡?真的是安全的嗎?
一、貨幣的時間價值
很多人在購買金融產品時,只在乎「投資期限」、「起投金額」、「收益回報」等要素,反正「投出本金,到期拿錢」就行;但他們常忽略背後「資金的流向」,一旦出現風險事件,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你可曾想過,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銀行為什麼願意到期給你歸還本金,並支付收益。這裡涉及到一個最基本的金融概念——「貨幣的時間價值」。
舉個例子,你在外打工一年,賺了10萬元,老闆結算工資,給你兩個選擇:第一,現在給你10萬元;第二,明年給你10萬元。你選擇哪一個?答案當然是「現結」。
究其原因,首先,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老闆雖然答應明年給你10萬元,但指不定他到時候跑路,你半毛錢拿不到,這中間存在風險;其次,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成為普遍現象,今年1元錢可以買到2個雞蛋,說不定明年只能買到1個雞蛋,貨幣現在的購買力通常高於未來。「今天的一塊錢要比明天的一塊錢更值錢」,這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
為什麼貨幣具有時間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持幣機會成本。承接上例,你手頭有10萬元,對於這筆錢,你可以攢在手裡,可以立馬花掉,也可以用來投資(比如開店,預計一年後可產生1萬元利潤)。但當你選擇「攢在手裡」或「立馬花掉」時,就意味著你放棄了把錢用來投資,賺取1萬元利潤的機會,而這個1萬元就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第二,投資風險補償。所謂「風險」,就是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不管是自己做投資,還是把錢交給他人做投資,並不能百分百保證賺到利潤。同樣的,當你購買銀行理財時,銀行佔用你的資金,再把錢貸給其他人,這本身也存在一定風險(例如貸款人無法還錢)。為對投資風險進行補償,銀行承諾到期歸還本金之外,還支付你一定費用,而這就是「利息」。
第三,延期消費補償。如果把錢拿去投資,就意味著必須推遲消費。一般來說,現在消費得到的滿足感要遠遠大於將來消費,這是由於人性不耐。而這一部分延期消費的補償,其實也暗含在「利息」當中的。
大費周章去闡述「貨幣的時間價值」,其實就是為了講明「錢生錢」的深層道理。錢能生錢,並不是平白無故而來,而是因為你放棄了對資金的使用權,與此同時,有人佔用了你的資金,並對你進行了投資風險、延期消費、通貨膨脹等補償。
二、銀行把我們的錢投向了哪裡
在知道「利息是對風險的補償,利率是對風險的衡量」之後,我們再去購買金融產品時,就會更加關注風險本身以及資金流向。這也回到本文正題:我買的銀行理財,錢最終投向了哪裡。
這裡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銀行理財不等於銀行存款。兩者的風險完全不一樣。
銀行存款,屬於「表內業務」,需要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它的本金和利息受到法律的保護;銀行理財,屬於「表外業務」,無需計入資產負債表,它的本金和利息由產品類型決定。
通常來說,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大量資金,並形成資金池。同時,銀行對池子里的資金進行統一管理和投資,投向一些債券、回購、存款等資產,等投資到期後,獲取收益,再返還給投資者。正常情況下,銀行通過期限錯配和同業拆借,可以將資金池的風險降低;但是一旦出現流動性風險,例如擠兌,它所帶來的傳導效應,其影響將極其惡劣。這種情況,並非沒有發生,2013年06月19日,銀行發生「錢荒」事件,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隔夜利率一度飆升至30%。
正因風險的存在,央行也在促進銀行理財回歸資產管理本源,對理財產品逐步實行凈值管理、打破剛兌。而打破剛兌的第一槍,就是釐清銀行理財的「投資範圍」。
2018年09月26日,銀保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在第三十五條(投資範圍)中,明確提到: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投資於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公司信用類債券、在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以及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資產。
面對一連串的專業術語,你可能已經暈頭轉向了。別著急,我們逐一解讀,根據《辦法》銀行理財的資金投向無外乎以下幾類:
第一,債券。「債券」是指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務人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並向債權人承諾於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其中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券、政府機構債券(以上屬於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金融債券(以上屬於金融債券);公司信用類債券(以上屬於公司債券)。整體而言,就風險由大到小排序為:公司債券>金融債券>政府債券。債券是目前市面上銀行理財主要的投資方向。
第二,現金及銀行存款。在上述投資範圍里包括:銀行存款、大額存單。也許有人會問持有現金也算一種投資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經濟形勢極度惡劣,恐慌情緒極度蔓延,金融資產遭到踩踏拋售,這時持有現金不失為明智的投資之選。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同業存單」。「同業存單」,它是一種貨幣市場工具,是指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全國銀行間市場上發行的記賬式定期存款憑證,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債券屬性,是有別於「同業存款」的。
第三,其他類資產。如果說債券和現金類資產的風險相對較小,那麼其他類資產就五花八門、風險各異了。這裡包括:(1)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公募基金」,是指以公開方式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證券為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比如,我們熟知的「餘額寶」,就屬於公募基金。(2)權益類資產,包括股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權證等。這兩類資產的增入有別於過往規定,意味著銀行理財資金可以進入股市。(3)其他債權類資產,包括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等。(4)在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資產支持證券的相關概念可參考「溪蹤投研」第006篇文章)當然,還有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資產。
整體而言,儘管銀保監會對銀行理財投資股市留開敞口,但是銀行理財本身配置風格比較保守,未來權益類資產可能主要是作為增加彈性的工具。而作為投資者,則應繼續對風險保持警惕。
三、兩個必看的文件
有人會問「就算了解銀行理財的投資範圍,但我還是不知道我買的產品和其他產品有什麼不同」。其實不管是銀行理財還是基金產品,每款產品都會有《產品說明書》和《風險揭示書》。
一般來說,《產品說明書》會告知投資者產品投資對象、產品基本要素(包括風險評級、申購起點、投資周期、預期收益等)、投資團隊等;《風險揭示書》會告知投資者產品的類型、風險評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等。
請記住:無論銷售人員說得如何天花亂墜,你在購買金融產品前,都應該仔細閱讀這兩個文件,對自己所要投資的金融產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資金的投向。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
此外,每一款銀行理財在紙質合同或電子合同上,都有一個C開頭的14位編碼(如果找不到,可以請銀行員工提供)。通過這個編碼,我們也可以查詢該理財產品的情況。具體需要登錄「中國理財網」(http://www.chinawealth.com.cn),在網站右側「鑒別產品真偽」處輸入理財產品編碼,即可查詢。
(中國理財網官網)
(以中信銀行某款理財產品為例)
結語
常有人問我國債安全嗎?餘額寶安全嗎?國債逆回購安全嗎?我本可輕鬆敷衍「基本無風險」,但我常自討沒趣附帶一句「如果國家信用破產,也許你的國債就收不回來了」。因為凡事無絕對。
所有的投資行為,其實都涉及到兩個概念——「資金」和「資產」。所謂「資金」,就是貨幣的統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錢」,而「資金端」通常是指投資一方;所謂「資產」,就是未來能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它可以是「債權」、「股權」或者各種「財產」,而「資產端」通常是指融資一方。
做投資,無非就是把「資金端」和「資產端」連接起來,也就是把錢投到優質的資產中,並等待獲取收益。這也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資金的流向」和「資產的質量」的重要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溪蹤投研」。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