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失控的方向·難辨的得失

失控的方向·難辨的得失

1 人贊了文章

《史鑒》總09期 《改革開放史》第09期

雖說,從效益刺激的角度進行國企改革,其效果越來越不明顯,最終無論如何都會走上產權變更的道路,也就是私有化。這是他們絕不承認的事實,而以民營化稱之。民營化的確創造出了有目共睹的極大效益。然而民營化的過程到底有多少不堪?曾經至少名義上的公有財產民營化之後,廣大群眾又得到了多少?失去了多少?


1997年9月12日,中共十五大召開。十五大報告對傳統的公有制理論做出重大修正,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已經不僅僅是補充,而且是重要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報告提出國有經濟比重的減少不會影響社會主義性質。

在中央與社會改革力量的推動下,一場改革開放以來醞釀已久的、規模巨大的合法的產權變更運動開始了。經過一年的試驗,名為「國退民進」的運動開始在1998年大規模展開。這是國企改革的一大分水嶺。

此前的改革關係的都是企業經營權,這一次開始則設計到國企的所有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混合所有制理論的支持下,產權變更再也沒有思想上的阻擋。當然,有所區別的是,此前的改革都有十足的制度與政策設計,儘管收效甚微。而本次改革雖然效果顯著,但其中的相關界定與規制長期混沌不清。於是乎,「灰色地帶」的產生成為了必然。

由於沒有統一的變更方案,各地便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開始了五花八門的產權變更。例如管理層收購,企業經營者直接購買自己管理的企業的股份,可以是全資也可以是部分;又例如員工持股,以全員持股的方式將企業的資產量化,其中管理層獲得最大比例的股份;再例如破產改制,先將企業破產,然後再出售給個人;還例如增值量化,以現有的凈資產為基礎,對今後的增值部分進行量化,逐漸加大私人的持股比例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種產權變更不一定是完全依照市場價值進行的。這便是缺少監管而產生的灰色地帶。據悉,有各種「增減手法」,能讓原國有或集體所有的企業以低於市場真實價值的水平轉移到私人旗下。

「增」即通過虛設各類應付賬款、高估破產清償費用、在預提費用中少計提銀行貸款利息,以及將原已確定無需支付的款項進行寬評的手段增加負債,降低負債受償率。「減」則是通過將資產以投資或抵債的名義轉移、以經營虧損或自然損耗為名義隱藏實物資產、藉助各類手段將應收賬款一筆勾銷,以及最直接的低估企業資產的方法減少資產。

通過這樣的「增減手法」,民間資本可以用「超值」的價格購得原國有或集體所有的股權。我們不能忽略,不論是在法理上還是在名義上,這些股權原本應該屬於社會中的所有人。然而,一方面這些股權的價格並未真實反映市場價值,另一方面出售股權的所得並未到原有的真正的股權所有者手中。箇中原因不由分說。

這一場產權變更的運動直到2003年才正式結束。在這五年間,國有資產的大釋放,讓多少人完成了怎樣的原始積累實在是一個謎。與走私、倒賣那樣的「涓涓細流」相比,這算得上是一場「盛宴」,一場「狂歡」。而這次運動的結果,便是原始積累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結構與形態開始定型。也就是說,允許階層之間流動的大門從這時候開始就慢慢關閉了。

除了「國退民進」運動外,1998年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便是徹底的房地產市場化。此刻進行房地產市場化的原因是在當時的局勢下,經濟下行,消費過冷,內需不足。價值1998年6月份發生洪災,市場消極,信心不足。當時全國居民儲蓄已經高達5萬億元,如果可以釋放這些消費能力,經濟便可以快速復甦。於是,中央決定催熱房地產市場。

雖然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房地產市場化,按當時的語境來說應該是住宅商品化就已經開始試點了。而到了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式決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並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這意味著,自此房地產徹底市場化。

雖然已經有了日本這一前車之鑒,但不知當年的人們有沒有猜過,十餘年後的中國大地會出現多少「地王」呢?至於政府通過何種手段從村民手中收得土地,而房地產企業又怎麼從政府手中以什麼樣的價格購得土地,其中的「陽光下的陰影」,同樣也是不由分說了。

總而言之,這一階段,甚至可以說1998年這一年,現代中國社會的樣子就定下來了。很多東西要追溯,到這裡就基本可以讓人大徹大悟。

市場化的進程,除非採用及其強力的手段來阻擋,否則是難以停止的。這一階段的改革開放走向深化,觸及了許多曾經難以觸及甚至完全不能觸及的部分。其中有的事情似乎社會的大部分人而言是不利的,但是絕大多數人也選擇了忽視。畢竟,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經濟增速儘管有所波動但總體形勢向好,全民又再次進入到一種瘋狂的「追求致富」狀態中。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會出現中國人丟失了精神的論調。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