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互聯網,明天的區塊鏈
「You cant gaze in the crystal ball and see the future.
What the Internet is going to be in the funture is what society makes it.」
(你沒法通過水晶球窺見未來。互聯網的未來是社會造就的。)
——TCP/IP 協議發明者 Robert Kahn
投資人從中看到了過去,「這太像八九十年代的互聯網了,所有人都在做操作系統和協議」。
「這跟互聯網根本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即便創投圈中有不少人對此等類比嗤之以鼻,但總是避免不了以互聯網的例子論證自身邏輯。畢竟,微軟和谷歌因分別搶下了主流操作系統而成為兩個時代的王者。
聽投資人高談闊論、看創業者描繪藍圖,「今天的區塊鏈就像早期的互聯網,初期百舸爭流、泡沫高吹很常見」 這類的斷言聽過太多。
相像的口號:互聯網也曾想去中心化
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口號,是去中心化。
當今的互聯網被大公司所壟斷,區塊鏈要建造一個平等的可信互聯網。
現今所謂「集權、壟斷」的互聯網,創造之初也是承載著去中心化的願望。
近者可見微博和微信開啟的自媒體時代,遠者可追溯至互聯網的雛形。
真正讓互聯網大規模普及的是萬維網。設計者的初衷同樣是資源訪問的「去中心化」。
有了萬維網,用戶只需要在瀏覽器中鍵入或點擊一個超鏈接,就能直接跳轉到你想去的地方。
無數的瀏覽器、網頁和應用由此而生。不過,去中心化的理想不再。
到了今天,世界上大多數的路由器和基站等通訊基礎設施由各國通訊巨頭掌握;移動互聯網的 APP 成為信息孤島,應用流量則被幾家互聯網巨頭壟斷,國外 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國內有 BAT。《紐約時報》認為,國人衣食住行每個決策,都可以在微信內完成,這何嘗不是一種集權。
這些公司加速了互聯網的普及,也壟斷了互聯網的話語權。
何種姿勢闖入消費級:難以預測的未來
1969 年,第一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舉辦、反越戰遊行示威爆發、NASA成功載人登月球、可編程計算機被放到了微處理器上、第一個可遠程連接網路阿帕網誕生。
音樂被改變,科技引發改變。當年,大眾只會看到音樂節成為新聞焦點。
衣食住行、風花雪月,人類真正關心的話題。只有當科技進入了這些領域,才會有巨大的勢能。
道理聽了很多遍。可是,歷史上那麼多次改變,還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
技術的發明者只能為應用蓄勢,總是猜不到結局。1954 年,研製出晶體管的貝爾實驗室看不到的未來,卻被德州儀器的哈格蒂看到了。《喬布斯傳》作者艾薩克森評價,哈格蒂有與喬布斯一樣的能力:一是扭轉現實扭曲力場,他可以迫使別人做到連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可能的事;二是讓消費者迷上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需要的設備。
為了打入消費市場,他要求工程師把晶體管單價從16美元降到3美元,並費盡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無線電和收音機公司跟他一起生產一款袖珍收音機——一種市面上完全沒有的設備。所有公司都覺得消費沒有這個需求(聽起來是不是跟蘋果生產虛擬鍵盤一樣?當時誰會覺得我想要虛擬鍵盤),但有一家公司被他說服了。
突然之間,每一位身處美國的人都知道了什麼是晶體管。
收音機不再是一台放在客廳的共享設備,而是個人設備,你可以隨時聽想聽的音樂,即使這些音樂是你的父母不允許你聽的。《創新者》中描述的收音機之於搖滾青年,一如今天網易雲音樂之於文藝青年們,裝 X 必備神器。
晶體管收音機的出現和搖滾樂的興起之間也確實存在一種互相促進的關係。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貓王)的首張商業唱片《That』s All Right》正是在 Regency 收音機流行的同期推出的。一方面,這種充滿叛逆氣息的新潮音樂使得每個小孩都想擁有一台收音機。另一方面,收音機可以被隨身帶到海灘或者地下室這些遠離父母的為難和控制的地方,這樣也會促進音樂產業的蓬勃發展。
「我對發明晶體管的唯一遺憾是它被用在了搖滾樂上。」晶體管的其中一位發明者沃爾特·布拉頓經常這麼抱怨道,不過這大概只是一句玩笑而已。飛鳥樂隊(The Byrds)的主唱羅傑·麥奎恩(Roger McGuinn)在1955年慶祝自己的13歲生日時,收到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個晶體管收音機。「我聽到了貓王的歌,」他回憶道,「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改變人生的經歷。」
從此,人們開始改變自己對電子技術的看法,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它將不再是大型企業和軍隊的專屬領域,它也可以是實現個性、自由和創意的工具,甚至還會帶來一點叛逆精神。
40 年後,音樂產業再次被互聯網改變,標誌性的產品叫 iTunes 。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唱片公司為了賺錢,不再銷售單曲,而是銷售專輯。專輯中只會有一兩首好歌,但粉絲會為了主打歌買下整張專輯。直到蘋果開始在線銷售音樂。
用戶能輕鬆地購買、管理音樂,蘋果的工程師需要解決在線支付、MP3加密或數字水印、數字壓縮和發行等音樂界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成為喬布斯》一書寫道,「蘋果沒法依賴唱片公司直接向iTunes用戶銷售、發行音樂也不可行,因為唱片公司的技術不過關,在線銷量乏善可陳。索尼音樂曾嘗試在線銷售數字音樂,但基本不銷售其他唱片公司的音樂,而且無法在電腦上播放。」
最後,iTunes 解決了上述「屬於音樂產業的問題」,成為在線音樂一大渠道,甚至後來進軍內容產業。
幾大唱片公司沒想到,他們的敵人不來自音樂行業,而來自互聯網。
50 年代的收音機,就像後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
它們曾經都被看做是專屬於大企業與軍隊的「集權化身」,與消費領域結合之後產生難以預知的化學反應。誰能想到晶體管會推動了搖滾,iTunes在數十年後改變了音樂產業,早期互聯網締造者無法預見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的誕生。「用戶體驗是個很奇妙的事情,互聯網的初期誰能想到做淘寶、微信和餓了么,楊致遠和馬雲那時候還在做黃頁。」
技術早期本來就是大量試錯。與當年不同的是,今天的風投環境太過成熟,試錯的成本太低,推高了泡沫。
互聯網歷史上的種種意想不到與泡沫,給了創業者歷經牛熊還願意押注區塊鏈的理由。
「You cant gaze in the crystal ball and see the future.
What the Internet is going to be in the funture is what society makes it.」
(你沒法通過水晶球窺見未來。互聯網的未來是社會造就的。)
即便互聯網做不到去中心化,也不妨礙今天BAT攫取中國互聯網八成流量。
即便互聯網沒做到當初設想的一切,卻做到了它想不到的一切。
誰知道區塊鏈的明天是什麼樣呢?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